丁冀芳
(晉中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論高校聲樂教學中對學生演唱能力的培養(yǎng)
丁冀芳
(晉中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聲樂演唱是一種融合視覺和聽覺美感的綜合藝術形式,因而在教學開展過程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音樂知識和聲樂技巧,在演唱能力方面更應該著重培養(yǎng)。基于此,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從高校聲樂教學中對學生心理素質、情感感悟、演唱體態(tài)等方面入手,詳細分析了學生聲樂演唱能力提升的教學要點。
高校;學生;音樂教學;演唱能力;培養(yǎng)
聲樂演唱是一種詮釋美﹑表現(xiàn)美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演唱者通過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加入自身豐富的情感,用聲音進行演繹,完美﹑形象地展現(xiàn)音樂作品內(nèi)涵,使觀眾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鳴,獲得美的享受。所以,對于一個演唱者來說只有掌握了全面的演唱能力,才能真正的符合聲樂演唱藝術的素質要求。筆者認為想要加強聲樂教學中對學生演唱能力的培養(yǎng),還需要重視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心理素質問題是現(xiàn)在聲樂學生中較為常見的問題之一。有的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表現(xiàn)良好,演唱也能情感充沛,引人入勝。但是在考試或正式表演中,卻容易出現(xiàn)音高上不去﹑破音等尷尬場面。我們不禁要問,是學生的專業(yè)水平不過關嗎?顯然不是這個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緊張導致的,面對正式場合或眾多觀眾,學生的心理素質差,往往會影響演唱發(fā)揮。
我們知道音色由喉部肌肉的控制決定,精神緊張﹑意識不集中等情況會極大影響演唱者的呼吸控制和喉部肌肉的靈活,自然會影響發(fā)音和演唱效果。可見,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對于演唱效果的提升是十分關鍵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的榜樣﹑模板,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首先,教師應使學生明白,偶爾的高音不暢﹑破音失常都是極為正常的。人無完人,事無百順,不能因為偶爾的失敗就失去追求成功的勇氣。聲樂演唱的練習和實踐正是為了在失敗中尋求經(jīng)驗,進一步找尋成功的奧秘。所以,多加練習﹑反復揣摩﹑在思考中不斷的進行演唱實踐才是提升演唱能力的重要途徑。
其次,要引導學生消除緊張情緒,面對突發(fā)情況時巧妙應對。在演唱過程中,當演唱者精神緊張,全身肌肉緊繃,發(fā)聲器官就會不受大腦協(xié)調(diào)控制,導致氣息不穩(wěn),喉部發(fā)緊,聲音失去支撐,發(fā)音無力,出現(xiàn)“破音”甚至“失聲”現(xiàn)象。因此,在遇到因為緊張不能控制喉部肌肉和氣息的情況,可以通過想象放松心態(tài),改變身姿體態(tài)來緩解緊張所導致的肌肉緊張。例如,將自己的身體想象成一個磨盤,底盤沉穩(wěn),氣息下沉,更容易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和聲音的自如。
掌握高低音和轉換技巧也十分關鍵。一方面要熟悉樂曲的旋律走向,在什么位置唱低音,什么位置唱高音,怎樣熟練運用高低音的轉換技巧。另一方面要學會在演唱中投入激情,將技巧與情感自然融合,使聲音的約束和展開達到水到渠成,自然和諧,使學生擁有自信,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情感是音樂作品的靈魂。沒有情感的音樂只是平凡的曲調(diào),無法感動觀眾。作品有了情感,才會生動形象,富有生命力,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這就對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提出較高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yè)音樂知識和演唱技巧,對歷史﹑人文等相關文化知識也需要有一定積累,才能更好地理解聲樂作品的內(nèi)涵。在對作品內(nèi)涵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還需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在表現(xiàn)原作者情感意愿的基礎上展示自己的情感思想,形成獨特的風格特征,使聲樂演唱情感豐富,骨肉豐滿。
首先,教師要增加聲樂賞析課程比重,引導學生加強對聲樂作品的分析,從作品的曲譜特點到基本旋律,都要逐一進行仔細揣摩,結合表演錄音或表演視頻等,體會作品的韻味特點。其次,分析作品所處歷史背景﹑當時的人文特征及原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想要在聲樂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品的風格特征和情感內(nèi)涵。另外,對作品進行徹底分析后,學生要將自己感悟出的思想情感與聲樂演唱相融合,熟悉演唱技巧,通過聲音的節(jié)奏﹑起伏,展示作品的藝術審美和藝術魅力。在這里,情感與演唱的融合是演唱能力培養(yǎng)的難點,教師應著重對學生引導訓練,尤其對于作品中復雜情感的演繹和高難度演唱技巧的結合,要詳細講解﹑引導學生反復練習,逐步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
聲樂演唱又被稱為“聲樂表演”,“演”屬于視覺藝術,“唱”屬于聽覺藝術,因此,聲樂演唱又是一種視覺與聽覺相融合的藝術。在演唱過程中,“演”與“唱”相互襯托,相互融合,使聲樂演唱綻放出絢麗的藝術之花。在聲樂表演中,“演”與“唱”處于同樣重要的位置。試想,即使表演者的歌聲再精彩,再動人,如果其表情僵硬,姿態(tài)不雅,也算不得一場完美的演出。縱觀所有聲樂大師的演唱,其表情姿態(tài)必定與歌聲相互配合,能夠共同表達聲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魅力。因此,在進行歌唱訓練的基礎上,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表演”方面的培養(yǎng)。
首先,學生應具備良好的表演形態(tài)和專業(yè)的形體技巧。在演唱時,表現(xiàn)各種情緒都有其相對應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運用得恰當,就會加深情感的渲染,不僅影響現(xiàn)場觀眾的情緒,還會作用于演唱者本人,使其音樂的情感表達更加真切形象。其次,還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實踐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最好途徑,也是鞏固教學收獲的最好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講千遍,不如學生自己走上臺歌唱一曲。要多組織實踐性活動,帶領學生多參與表演,還可以將表演過程錄下來,事后反復欣賞﹑點評,以便發(fā)揚長處,鼓勵不足。尤其是在聲音和表情動作的配合方面,事后觀看視頻更能夠發(fā)現(xiàn)演唱者的不足,有助于學生的進步和提高。聲樂演唱不僅僅是聲音的表演,還包括肢體﹑動作﹑表情的共同投入,只有調(diào)動所有器官,全身心投入演唱,才能最大程度上展示最真切的情感,創(chuàng)造最完整的藝術形象。
總的來說,良好的聲樂演唱能力,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細節(jié),反復鍛煉,全面的提升和拓展學生的心理素質﹑演唱技巧,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賦予演唱更多魅力,使藝術表達更加鮮活﹑更有靈魂。
G632
A
丁冀芳(1984—),女,河北衡水人,晉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