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華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淺析日本道德教育對我國德育工作的啟示
馬秀華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道德教育一直是每個國家在教育方面的熱門話題,道德教育發展至今,很多教育學者也在德育教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康德、赫爾巴特、斯賓塞的道德教育理論,還有邊沁和穆勒的功利主義道德觀教育等。在國家德育發展中,由于日本和我國有很多共同的文化背景,如: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等,而且日本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通過對日本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吸收其積極因素,有利于我國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日本道德教育;德育工作;啟示
中國和日本僅一水之隔,有著一些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現代日本道德教育發展中,其德育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與我國德育相比,其時效性超出了我國。我國的德育教育雖然在改革開放后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跟一些國家比起來,仍顯得相對落后。對日本道德教育的特點進行研究,有利于我國德育時效性的提高以及德育工作的開展。
從教育的角度講,道德教育科學化的標準之一,即學校的教育內容具有層次性、序列化。日本道德教育中,其目標的設置可以說正好體現了這一點,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結合。日本道德教育有著明確的總目標:作為一個國民要求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愛護與尊敬象征國家的標志,養成優良的民族特性[1]。然后各個學校根據國家制定的總目標,再制定一些具體的德育目標。
日本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分為五個大方面,主要有個性教育、勞動教育、人生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國際化教育。在日本道德教育內容的實施中,具有多層次性的特點。以日本的小學德育為例,其德育內容的設置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制定的,日本的德育把小學生分為三個等級。即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每個年級又有不同的德育內容。可以說日本的德育教育內容在同一綱目下,不同年級不同目,既有統一性,又有層次性。
(一)日本實行立體性的道德教育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特別重視發展教育,重視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者結合起來,形成立體性的道德教育模式。
在日本的學校德育中,學校注重優化校園環境,注重專門的德育課程的開展,如,組織專門性的道德“特別活動”等,在學校里還專門為道德教育大致制定了四種計劃,分別是:道德教育的全面計劃、道德課的年度指導計劃、道德教育的班級指導計劃、道德課的指導案。同時日本也注重在其他學校教學課程中滲透德育的內容。
在日本的家庭道德教育中,最主要的就是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德育和學校的德育是相互交融的,發放“家庭教育筆記”是家校聯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筆記中主要是讓家長記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孩子的個性、夢想、個人習慣等,有利于學校更清楚的了解學生,形成學校和家庭在德育方面的互動。
日本的社區教育也是日本的一大特色,以社區為單位,很好的發揮社區在德育方面的功能,如安排學生去社區的福利院,做一些義務勞動,通過此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奉獻社會的精神。同時,社區教育與學校和家庭教育是緊密相連的,社區開展一些活動都會邀請家長和學校的老師一起參與,容易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時,為了充分發揮社會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力量,日本建立了大約2萬個公民館,兩千個圖書館、博物館,一千多所婦女館,以此為學生提供進行德育的場所。
(二)提倡“體驗學習”
體驗可以說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心理體驗,通過別人的描述,或者閱讀等方式獲得經驗或者體驗,這是種間接的方式,第二種是實踐體驗,以實踐為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體驗。在日本的德育教育中,說的體驗學習就是第二種體驗,它是一種教育方式,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為目標,它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方式。日本認為,凡是親身經歷、體驗的事物,才比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德育教育中也不例外,許多的德育行為,需要自己親身體驗,才容易被內化。例如:為了培養起學生的勞動觀念,讓學生在家里做家務,或者參加公益性勞動;同時,還設有“自然教室”生活,所謂“自然教室”生活,即:通過組織學生在自然環境中過有規律的集體住宿生活,獲得平時在學校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某種體驗[2]。
我國道德教育的發展可以說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德育目標定位錯誤
在我國的德育目標中,存在著德育目標的制定過于理想化的問題。這些目標的制定由于過于理想化,而給學生大而空的感覺,例如:在小學階段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強調把學生培養為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這種教育忽略了道德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符合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
(二)過于依賴學校德育功能的發揮
可以說學校是培育學生知識的主戰地,但是在德育方面,則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的聯合培養。在我國的德育教育中,存在著過于依賴學校對學生德育的發展,而缺少、家庭、社會對學生德育的共同培養。在家庭方面,一些家長學歷過低或者工作過忙,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培育孩子,過度重視學校的教育,其實他們混淆了兩個概念,即知識的培養與德育的培養是有區別的,不管家長的學歷多低,都是可以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素質的孩子,在社會這一因素中,雖然我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但是我國的文化教育設施建設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再加上一些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這一因素對我國德育的發展,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現在世界屬于國際化時代,我國的道德教育,要想適應國際化發展,就必須站在一個新的視角,積極吸收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日本的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特點,以及其發展成果,對我國德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在德育中有一個5+2=0的現象,意思是學生一周在學校學習的五天課程,很可能在周末兩天被一些社會風氣,以及家庭教育的不當所抵消,甚至毀滅。可見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多么重要。
在我國的道德教育中,目前主要的力量還是學校,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積極學習日本的先進經驗,構建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應該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區教育為補充,積極發揮各方面對德育的影響。家長要重視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積極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同時社會也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公共設施等工具的作用。只有家庭、社會、學校三者的教育緊密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德育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要具有層次性
在我國的德育大綱中,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綱,而日本是在統一的大綱下,不同年級有不同的目,不同年級的條目不同,針對性比較強,而且日本德育教學內容的安排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有層次的安排,很好的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更好的遵循了教育的規律。例如,根據低年級的年齡特點,主要是培養學生遵守時間,正確的待人接物,中年級則是在低年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在特殊場合的禮節,學會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高年級則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增加了相互尊重、理解,有規律的生活等。層層遞進,這也是我國德育需要借鑒的地方,我國道德教育的發展也要按照學生年齡、環境、心理特點的不同,呈現多層次的要求,體現教育內容的層次化和序列化。
(三)道德教育要回歸生活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3]。可見教育與生活是息息相關,分不開的。道德教育也不例外,也應結合生活。
在日本的德育中,“體驗學習”很好的體現了德育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讓學生進行直接體驗,做到“教學做合一”,這也是生活德育的基本原則。在我國的德育中存在著教育目標過于理想化、教育內容與學生生活脫節的情況,道德教育效果一直不是特別理想,道德教育回歸生活,有利于道德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讓學生在道德教育的時候,多參加一些課外組織的活動,親身體驗。從日本的生命教育課中,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國在讓學生認識生命,體會生命的珍貴的時候,其方式方法也應該有所改進,應以充實的內容,鮮活的方式,豐富我國道德教育的內容,而不至于落入抽象化的窠臼。
對于日本的道德教育,由于其道德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可以說對我國道德教育的發展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從而不斷充實我國道德教育的內容,豐富道德教育的形式,提高我國道德教育的時效性。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清楚,在借鑒別國優秀德育理論的同時,也需要保持我國德育的特色,堅持我國德育總的發展目標,而不能一味的去借鑒別國的德育發展特色,而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優秀德育形式,失去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價值。
[1]梁忠義.日本教育發展戰略[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2]王麗榮.當代中日德育比較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5.
G
A
1006-0049-(2017)15-02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