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程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談鋼琴演奏中的觸鍵及其相關問題
錢 程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對音樂來說,聲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聲音是音樂思想、音樂內容表現的載體。演奏出動聽、美妙、豐富的聲音是音樂家的重要職責,也是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學習目標之一。著名的俄國鋼琴家、教育家海因里希· 涅高茲在他的《論鋼琴表演藝術》一書中,寫到“每一個演奏者首先應當關心的是聲音的訓練,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也在于此。”對聲樂來說,發聲的關鍵在于咽喉、氣息等;對管樂來說,發聲關鍵在于嘴唇、氣息等;對弦樂來說,發聲關鍵在運弓、弓法等;而對于鋼琴來說,發聲關鍵在于觸鍵。
鋼琴演奏;觸鍵
鋼琴演奏中的觸鍵,即手指接觸琴鍵的過程﹑方法與方式,是鋼琴演奏中一門重要的“技術”,它使在鋼琴上表現不同音質﹑色彩﹑層次成為可能;也為一些演奏上的技術難點提供了解決方案。“技術”從狹義上,通常被理解為是彈奏中手指跑動的能力,甚至有時還被片面理解為在速度方面:跑得快,就是所謂“技術好”。其實,鋼琴演奏中的“技術”,有更寬泛的定義與概念,除了手指跑動技術之外,還包括發聲﹑控制﹑踏板等等。涅高茲寫道“學生們往往首先注意狹義的技術,即華麗的快速跑動,而把最重要的聲音訓練擠掉,或者把它放到次要的地位上”。
任何彈奏技術——包括現在所說的觸鍵,都是表達音樂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演奏中,所需要表達的,并不是技術本身,當然也不是觸鍵——而是通過觸鍵等各種技術手段,來表達音樂內容﹑刻畫音樂形象﹑傳遞音樂思想﹑抒發音樂感受等等。有一件關于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小事值得一提:某日,李斯特聽到了一位名叫漢塞爾特的德國鋼琴家的演奏,事后李斯特說“我也能彈出這種天鵝絨般的音色”。涅高茲就此評價道:“李斯特具有廣闊的﹑創造性的表演意境,對他來說,‘天鵝絨般聲音的觸鍵’只是他的技術手法庫房中的一個零件(工具),而對于漢塞爾特來說,這卻成了主要目的”。
因此,發聲的訓練是鋼琴演奏者首先需要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但不是唯一需要關心的問題,也不是唯一的任務。可以說,觸鍵是演奏者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它僅僅是手段,而非目的。
對于鋼琴演奏者而言,對聲音的傾聽,與其他管弦樂器﹑聲樂等有著顯著的不同。其差異在于,鋼琴演奏者不需要調整音準與音高,或者說,絕大多數時候,鋼琴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不需要關注“音準”與“音高”問題——這是演奏前,這更多的是調律師需要關注和做的事情。那么,我們在演奏中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去聽音質。
所謂“音質”,即聲音的質感,包括聲音的:硬度﹑亮度﹑清晰度﹑松弛度﹑色彩﹑延續性﹑穿透力﹑歌唱性……
不同的音質,是通過不同的觸鍵得來的。我們怎么觸鍵,取決于我們想要什么樣的聲音,或者說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聲音。所以,觸鍵的訓練一方面是對彈奏者彈奏手法﹑方法的訓練,另一方面是培養彈奏者聽覺上對聲音多樣化﹑豐富化的追求并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避免過分追求聲音的“標準化”與“絕對化”——如將某種特定音質設定成所有曲目﹑全部練習的絕對標準——這樣做對于音樂的表現來說是危險的。著名的俄國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安東· 魯賓斯坦曾經說過“您認為鋼琴是一件樂器嗎?它是一百件樂器!”
總而言之,任何的聲音﹑任何的音色都是為音樂內容﹑為音樂形象服務。“最好的聲音乃是最完美地表達該處音樂內容的聲音”,涅高茲如是說。
一代宗師涅高茲曾說“鋼琴不僅是樂器,還是一種‘機械’”,筆者非常贊同,而且認為鋼琴是很復雜而精密的機械,要演奏﹑運用這臺機械,我們要學會讓自己的身體適應這種機械,在適應這臺機械之前,我們需要了解這臺機械最精密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擊弦機。
擊弦機的基本工作原理:觸碰琴鍵——擊弦機聯動﹑榔頭敲擊琴弦﹑止音器離開琴弦——榔頭離開琴弦﹑琴弦震動﹑發出聲音——放開琴鍵﹑擊弦機聯動﹑榔頭回位﹑止音器貼緊琴弦﹑聲音停止。因此,我們觸鍵的過程就是我們如何操作鋼琴這件“機械”發出聲音的過程,也是我們操作這件機械的方法。只可惜這臺可愛的“機械”并沒有說明書,需要我們自己摸索。
涅高茲曾說:“演奏包含三個因素:演奏的內容(音樂作品)﹑演奏者﹑樂器”。在本文中,筆者暫且不涉及第一個因素——演奏的內容,而只談后兩個。觸鍵是鋼琴演奏者與樂器接觸﹑交流﹑溝通的方式與方法,而方式與方法具有豐富性與多樣性。用何種方式與途徑需要思考與感受。重要的幾點需要強調:1.觸鍵方式是多種多樣﹑豐富的;2.任何的觸鍵方式都是為聲音的傳遞﹑色彩的豐富﹑層次的多樣,乃至音樂的表現服務的;3.觸鍵是表現的手段與手法,它是建立在我們對聲音的概念﹑敏銳的聽覺與豐富的想法基礎之上的;4.全面觸鍵技術的掌握需要耐心探索﹑傾聽﹑嘗試﹑調整與練習,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除了去彈,還需要去想怎么彈。不要用習慣手法來代替想法。米開朗琪羅的名言:“手服從理智”。
筆者撰寫本文的初衷不是列舉與論述有多少種觸鍵方式,而是探討觸鍵可能變化,可以調整使音質不同的方面與環節。那么,這些方面與環節有哪些?筆者以為,有觸鍵前的準備﹑觸鍵力量﹑觸鍵距離﹑觸鍵速度﹑觸鍵位置﹑觸鍵方向﹑觸鍵時的狀態﹑觸鍵后的狀態與動作。
觸鍵準備,是想法與手法兩方面的問題。想法方面,是指對聲音的概念﹑意識與標準。在觸碰琴鍵之前對將要產生的聲音做預判與想象,需要使彈奏與發聲的想法從“只彈,不想”的被動狀態向“先彈,再想”的半被動半主動狀態,再向“先想,再彈”的純主動狀態發展。手法方面,是指發聲前演奏肌能的準備動作——包括手指抬指﹑手腕﹑手臂的等各種準備動作。最后,動作﹑手法要服從想法,需要培養觸鍵準備的概念﹑提高聽覺的意識和加強實踐與練習。
觸鍵力量,一方面是觸鍵力量來源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觸鍵力量大小的問題。觸鍵力量來源,是指發力觸鍵的力量初始位置,如從肩膀﹑手臂而來,或是只從手腕,甚至只用手指。學會運用不同的力量來源對于不同聲音的表現是極其重要的,這對調整音質的厚薄起到關鍵性作用。觸鍵力量大小,是指手指接觸琴鍵的瞬間,所用力量的多少。力量越多,音量越大,音質越硬,力量越少,音量越小,音質越軟。
觸鍵距離與觸鍵速度,觸鍵距離是指手指(或其他位置)接觸琴鍵的高度與距離。高度越高距離越遠,所奏出聲音的力度越容易大;高度越低距離越近,所奏出的聲音力度越容易小;觸鍵速度,是指手指接觸琴鍵一瞬間的速度。速度越快,音質越亮;速度越慢,音質越暗。觸鍵速度是調整音質清晰度﹑均勻度顆粒性的重要手段。觸鍵距離與速度同時還與觸鍵的自然重力與壓力有關,再次引用涅高茲的話:“在彈出一個音(觸碰一個琴鍵)時,手離琴鍵的高度越大,所需要的壓力就越小——可以小到零,相反,離琴鍵的高度越小,所需的壓力越大”。觸鍵的自然重力,是指運用彈奏肌能(如手腕,手臂,肩膀)本身的重量,自然放松的,不帶壓迫感,勻速地下落到琴鍵上,其過程猶如自由落體,不賦予琴鍵額外的壓力與加速度。而觸鍵的壓力則相反,下鍵時手所賦予琴鍵自然重量以外的壓力或加速度。
觸鍵位置,有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用手的什么位置觸鍵;第二,觸鍵時手指位于琴鍵的何處。第一點,是指觸鍵點或面,指尖或指墊,指尖與指墊的觸鍵面積不同,而觸鍵面積的大小對聲音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觸鍵面積越小,音質易有顆粒性;觸鍵面積越大,音質易有歌唱性。第二點,是指手指接觸琴鍵時,位于琴鍵的位置的前與后,里與外。根據“杠桿原理”,在琴鍵越靠近擊弦機的位置(越里)彈奏,音質越容易柔和,色彩越容易暗淡;而在琴鍵外檐的位置(越外)彈奏,音質越容易清晰,色彩越容易明亮。當然,在實際彈奏中,手指接觸琴鍵的位置,需要根據所彈奏的音型,把位等具體情況來調整。
觸鍵方向,是指手指接觸琴鍵時,其力量運行的方向,如:向下——自由落鍵;向上——反彈觸鍵;向后——“摸”﹑“拿”﹑“抓”;向前——“送”﹑“揉”﹑“推”,也就是有上下前后四個大方向,同時,還可以自由組合,如前下方,或上后方等。不同的方向,其整個彈奏肌能的狀態是不同的,這些肌能的不同狀態,可以產生不同的音色與音質。
觸鍵時的狀態,是指各彈奏肌能在觸鍵時所處的狀態。筆者以為:觸鍵時各演奏肌能最合理最健康的狀態:手指——觸鍵點,是所有力量的支點,應牢固而穩定;手掌應像彈簧一樣,有彈性,松弛,可靈活地支配手指;手腕應放松,并有一定的協調動作;手掌手腕在彈奏中動作應相對穩定,動作的范圍小。手肘﹑肩膀應協調與放松,避免手肘的僵硬與“懸吊”,肩膀避免“夾緊”。總之,所有肌能的運轉應配合手指,使演奏輕松自然。筆者稱為“解開四把鎖(手掌﹑手腕﹑手肘﹑肩膀)﹑站好最后的崗哨(指頭)”。
涅高茲在他的《論鋼琴表演藝術》中提到:有一句口號“要彈得聚精會神﹑結實有力﹑深刻和準確”,這是一個正確的口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遵守下述的規則:要讓整只手,從手腕到肩關節完全放松,沒有一處“僵硬麻痹”,要保持其潛在的靈活性,同時要做到非必要的動作不做。充分貫徹節約的原則,這是各種勞動中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在鋼琴演奏這種心理和體力兼重的勞動與工作中尤為重要。
觸鍵后的動作——放松與準備。觸鍵后放松的道理很簡單,與鋼琴擊弦機有關:一旦已觸鍵,榔頭敲擊琴弦并回位后,擊弦機就不再會有任何動作——也就是說,觸鍵后手指繼續對琴鍵施加任何壓力,擊弦機從物理結構上不再做出任何反應;擊弦機不做反應,聲音也就不可能再有變化,由此可見,觸鍵后任何繼續的發力與緊張都是沒有意義的。相反,觸鍵后的放松可以使聲音更具有延續性與松弛度。但是,并不是每個音我們都有時間與機會彈完后休息,很多時候,我們要接著去彈下一個,下幾個,甚至下一串音符,那么這個時候,每個音之間的動作連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可以把這個連接看做是上一個音的收尾,同時也可以看做是為下一個音所做的準備。
大拇指在彈奏中的狀態對于手的放松是至關重要的。大拇指緊張,整個手也隨之緊張,大拇指放松,手也會放松。這與人體構造中大拇指的先天條件及與手腕的關系有關,我國著名的鋼琴教育家但昭義教授在他的《鋼琴的基本彈奏法》一書中寫道:拇指不具備如其他手指能在琴鍵上垂直上下運作的自然動勢,這是它在彈奏鋼琴上的先天缺陷,并且大拇指只有兩個關節,它的力量支撐點不可能像其他手指般放在指掌關節,而必須伸延到掌腕關節。
在筆者的日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就包括大拇指的觸鍵。其問題在幾個方面:第一,大拇指不“觸鍵”。經常見到彈奏者大拇指完全“躺”在琴鍵上,懶惰且無力。可以說,大拇指處在無意識,無控制,無獨立性的狀態之中。第二,大拇指觸鍵速度慢,觸鍵距離近,觸鍵方式單一。與其他手指不同,大拇指的彈奏處在一成不變的方式之下。第三,大拇指僵硬,如同“秤砣”般拖累整個手,整個演奏肌能的正常運轉與放松,使大拇指處于僵硬不可控的彈奏境地。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以及上述問題帶來的彈奏不均勻﹑轉指不平順﹑手僵硬等延伸問題,在日常的練習中,應更強調大拇指觸鍵的主動性以及不同觸鍵距離﹑觸鍵速度﹑觸鍵位置等的訓練,這對于彈奏的技術與聲音都是有益的。
筆者以為,很多演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如力度不足﹑聲音不飽滿﹑連續跑動不清晰﹑不均勻﹑快速跑動跑不快﹑手的狀態僵硬﹑轉指困難等等技術難題,都可以從觸鍵角度思考﹑嘗試與練習,相信可以得到相應的改善與提高。
撰寫這篇短文,希望使鋼琴學習者﹑演奏者在學習﹑練習的過程中,能夠努力提高聽覺敏銳度,培養對不同音色的辨別能力,提高對聲音質量的要求;注意對發聲﹑觸鍵技術的訓練與練習;學習﹑嘗試﹑調整﹑運用不同的觸鍵來表達﹑描繪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情感;不斷擴展﹑豐富手法與想法,全面發展。
“鋼琴演奏中的觸鍵”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命題,足以寫幾篇博士論文。在此僅分享一些筆者在演奏與教學中的一些感悟與思考,希望本文能給讀者提供更多的想法與幫助。
[1]海因里希·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
J624
A
錢程(1984—),江蘇南京,:演奏家,講師,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