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信陽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 鄭乃紅
國家糧食安全的隱憂探因
中共信陽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 鄭乃紅
我國農業現代化之路“不忘初心”,就是始終重視農業,始終重視糧食生產,始終保證國家糧食安全。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十三五”規劃剛要》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特別是我國主要農產品進口國美國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更凸顯其極端重要性。
盡管這些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所謂“十二連增”,糧食自給和糧食安全保證能力大為提高,但不斷暴出的糧食生產中的現象和問題也提醒我們,我國糧食安全還存在許多隱憂。2016年7月31日,《焦點訪談》在“鄉土中國農村系列調查:好地怎么撂了荒”中就報道了產糧大縣湖北省隨縣土地撂荒嚴重的問題。因此,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隱憂作一些探討:
(一)傳統的依靠精耕維系高產的糧食產出模式瓦解
我國有著悠久的糧食生產傳統和經驗,“人勤地不懶”,通過精耕細作實現糧食生產的高產出,成為我國耕地單產較高的主要經驗。由于我國耕地差異性大,特別是南方丘陵地區的耕地,土壤成分、肥力和生產力差異特別明顯。因此,即使在現代農業的生產條件下,施肥、灌溉及田間管理等依然需要投入人力進行精細化管理。但由于勞動力缺乏,家庭生產模式的耕地普遍疏于管理,規模生產的耕地,在生產過程中也因為勞動力價格較高同樣缺乏精細管理。這種狀況必然沖銷其他的生產投入,導致糧食單產的徘徊甚至下降。以施肥為例,在豫南的傳統水稻產區,筆者在一片規模生產的稻田中發現,由于同等量的施肥,有些土壤較肥沃的田塊,在水稻成熟期出現返青及稻穗生稻曲病的現象;而土壤較貧瘠的田塊,稻穗的密度不足且稻穗短小,從而導致不能達到預期產量。
(二)“口糧田”的大量產生
農村青壯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使農村出現了所謂“386199”現象,即留守農村的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勞動力的缺乏,加之糧食生產商品化的收入早不再是農村、農民的主要收入,許多留守家庭對糧食產量沒有太大的感覺,生產的糧食夠自家吃就行了,這樣低投入、缺管理、低產量的所謂“口糧田”就大量產生了。這個現象其實被高估糧食預期產量的統計人員忽視了。
(一)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和動力不足
在GDP依然作為衡量一級政府政績主要標準的背景下,高風險、低效益的糧食生產不能成為地方經濟主要的增長點,有的甚至成為經濟增長的軟肋和包袱,導致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和動力不足。于是,許多地方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一村一品”工程之機,大力發展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園藝業、觀光林果業等高產出、高效益的產業,糧食生產的耕地面積萎縮,糧食生產的政策扶持和各項投入減少,從而使本地區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缺少可持續增長的動力和保障。
(二)民間資本投資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不高
有專家曾經測算過,不管是旱地還是水田,在無災豐收的情況下,耕地糧食生產的平均收益不到300元/667 m2,2016年由于糧食價格偏低,每667 m2的平均收益還要低。高投入、高風險、低效益,不僅使許多準備投資糧食生產的觀望者止步,還使已經投資的那些規模經營主體失去擴大規模、增加投入的熱情,有的甚至急于抽身后退。在合同不能到期的情況下,一些規模經營主體就走了兩個極端:一種是減少投入,只種不管,放任生長,靠天收,靠政府補貼平衡生產中的投入;另一種是偷偷轉變耕地的用途,轉為非糧食生產的其他產業。可見,政府通過規模經營來提高糧食產量的預期可能受到諸多挑戰。
(一)艱苦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
加快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但很多農民出于對土地的傳統情感,對流轉后失地的擔憂,以及不足以維系家庭支出的那一點流轉所得,從而缺乏對土地流轉足夠的熱情,加上承包土地不承擔任何的責任和付出,使得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轉工作進行緩慢,或者是雖然促成一定規模的土地流轉,但不能連成一片,其中有一些未能流轉的土地,使本來應該連片規模經營的土地支離破碎。這既影響了基層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也使投資者望而卻步,畏難而退。
(二)大量的耕地撂荒現象
農民一方面不愿意流轉土地,另一方面又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投入生產,于是土地特別是耕地撂荒現象就大量發生。關于耕地撂荒,由于基層鄉、村干部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導致問題不透明,還沒有權威和準確的統計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現象不會是只有媒體曝光的個案,而是可能大量存在的,其中南方丘陵地區要多于北方平原地區。除了整年無人耕種的顯性耕地撂荒外,隱性的耕地撂荒同樣不容忽視。隱性撂荒主要表現為季節性撂荒,在一年兩熟的地區,很多農戶、規模經營主體,往往選擇收益高的季節耕種,比如稻、麥兩熟的江淮地區只耕種收益較高的夏糧作物水稻。耕地撂荒,沖擊了國家耕地的保有紅線,也威脅著國家的糧食安全。
(三)機械化的發展瓶頸
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而規模化土地經營是機械化的前提。由于長期的小地塊分割,大型現代化的農業機械缺乏用武之地,機械化的發展瓶頸日益凸顯。沒有機械化,土地整理、秸稈還田等農業基礎性工程將無從談起,土地增肥和中低產田改造也只是一種規劃預期,提高糧食產量的任務就困難重重。
(四)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緩慢
提高耕地產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小農意識,無責任和壓力的產量預期,使很多留守農民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不以為然;小地塊、小規模、小型農機具的生產方式,又會使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困難。各地資料顯示,在廣大農村特別是農耕區,秸稈焚燒屢禁不止,耕地貧瘠化呈擴張之勢,而推進土地深耕、秸稈還田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需要以大機械生產為前提。至于科學施肥、科學使用農藥、科學灌溉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不僅需要基礎產品、設備和政府推動,還需要提高農民素質,轉變農民、農業生產的觀念和認識。
保護耕地,提高糧食產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既是利民的基礎工程,又是利國的戰略要求。要按照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做更多艱苦細致的工作,努力消除各種隱憂,確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