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7
“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
劉 鵬*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7
互聯(lián)網在全球的普及,促進了騰訊QQ、MSN等相關社交軟件的發(fā)展。隨著現代教育的發(fā)展,高校內對學生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多樣,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相對傳統(tǒng),無法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因此,當今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與時俱進,與時代熱點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互聯(lián)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當今高校學生是在新科技環(huán)境下成長最早的一批人,在這個信息飛速傳播的時期,按照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難以被學生接受。因此,若想真正使課堂效果行之有效,使學生能夠主動對課堂感興趣,就必須將課堂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將互聯(lián)網媒介運用在對于學生的教育上,使得學生在平常生活中感受思想和政治氛圍。
(一)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由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影響,高校學生長期被電子產品所吸引,難以對枯燥的思想政治活動產生興趣,并且由于部分教師的政治思想與現代大學生不適應,陳舊老化,難以被現代大學生所接受。
(二)“互聯(lián)網+”背景下,微載體的出現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更加客觀的衡量網絡的利弊,了解并逐漸接受微博、微信的存在。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高校教師也開始嘗試將互聯(lián)網技術運用在課堂教學和課后教育上。在課堂上,開始更多的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通過影片、圖像的資料多方面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生活上,通過不同的社交媒介,比如微信群、QQ群、簡書、知乎等方式,運用網絡媒介載體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親近[1]。學生平常生活的問題,不需要每天等到課堂上看見教師才能詢問,而是可以通過QQ、手機等方式直接聯(lián)系教師,還可通過表情包等方式拉近與教師的距離,和教師成為朋友、知己。
(一)有利于教學信息及時、廣泛地被傳播
不同于傳統(tǒng)的用紙筆記錄和批改作業(yè)的方式,現代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適應人們的需求,開發(fā)出了各種“云筆記”,學生不再是簡單的通過紙筆記錄老師上課的內容,更多的可以通過各種云筆記APP,在手機上記錄上課筆記,通過錄音、拍照、打字等不同的方式記錄上課筆記,并且可以在電子平臺實現上課筆記的多次共享,使得上課內容更加廣泛的被傳播。
(二)有利于充實教學內容
在信息爆炸的互聯(lián)網時代,再遙遠的信息都能夠利用網絡搜尋到,另一方面說,網絡也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教師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不再僅僅是將課本和生活經驗作為自己知識的儲備糧,而是通過互聯(lián)網,讓自己更加適應時代的潮流,了解學生之間的流行趨勢,增大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極大的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對于課堂內容感到新鮮、有趣。
(三)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多加接觸互聯(lián)網載體,有利于朋友之間的感情的維系,促進他們之間的良好的感情發(fā)展。與此同時,在互聯(lián)網信息的傳播下,學生出于社交或其他目的,能夠主動自覺接收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信息,主動進行實踐操作,培養(yǎng)自己的愛好,并且尋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興趣愛好者。當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主動獲取知識信息,通過社會實踐驗證探索知識,培養(yǎng)出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這有利于學生發(fā)揮自身長處、嘗試全方位發(fā)展[2]。
(一)使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教學
使用現代化設備教學并不代表就此取締以往的教學方式,而是以先人的教學方式為基,借助現代化設備對教學方式的深化。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有新鮮感,使用投影儀,通過幻燈片播放上課板書,課程過程中穿插視頻、音樂、圖像,使學生更加了解課程內容的背景資料和小八卦,上課更加有積極性。
(二)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熱點
由于課本教材使用的長久性,難以與當時的時事熱點相結合,并且偏向于理論基礎的方面,內容形式相對乏味單一。如何使教材上的理論更加直觀、具體地呈現給學生,便是當今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互聯(lián)網與多媒體載體的課堂呈現形式相對豐富,微博上的時事熱點時效性強,網絡新聞真假不一,需要學生增強辨別意識,獨立思考判斷事實的真相。課前課后,教師都可布置學生查找相關的影音圖像資料,通過搜尋資料的方式自行了解課堂背景[3]。
(三)鼓勵學生主導課堂
往年教學都以教師主導課堂,教師指導學生的方式來完成整個課堂的任務。自從素質教育的理念開始流行,教師從主導者轉變成了引導者,教師引導學生,協(xié)助學生自主、自覺學習,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4]。教師還可嘗試讓學生上課的方式,讓學生體驗一次備課上課的感覺,使師生的角色互換,使學生體會到教師背后的辛勤勞動、更加理解教師,另一方面,由學生口述課程,有利于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理解的深入,培養(yǎng)學生在公眾場合不怯場,對任何事情都勇于嘗試、不怕試錯的心態(tài)和能力。
總而言之,“互聯(lián)網+”背景下對于學生的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培養(yǎng)不應該僅從課堂下手,而應該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師生在課余時間通過社交網絡媒介等載體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在課堂和生活中傳遞知識內容和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助學生少走彎路;學生通過與教師的交流與教師更加親近,與此同時,學生還可通過知乎、簡書、網易云課堂等網絡載體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和信息,從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
[1]張寶君,劉靜涵.“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14-119.
[2]張姝.“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索[J].現代交際,2016(5):113-114.
[3]鄭肖瑋.“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黨史博采(理論),2016(6):56-57.
[4]金華.“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7(5):92.
劉鵬(1987-),男,漢族,本科,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23-00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