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
湖北民族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淺論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重塑
黃珊珊
湖北民族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本文從角色定位、形勢分析和提升對策等三個方面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重塑進行了詳細分析,是對提升職業道德修養塑造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簡要闡述,對當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塑造和提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教師道德;修養塑造
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似乎一直是社會討論的熱點問題,各類聲音和看法層出不窮,對于高校教師這一被廣泛認為是高素質人才的群體同時又被扣上“道德缺失”的帽子,矛盾沖突之下依然是問題重重,待發現、待明白、待解決。
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對自己的經典名劇《哈姆雷特》的評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一個人對于高校老師與高校學生之間的角色關系的都有著從自己角度出發、站在自己角度展開的思考,最終的結論與觀點也必然是五花八門,且各者皆可說出自己的理由。不過,只當一說起唐代名家韓愈的《師說》中關于師者的定位金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則大多數必然都贊同。在筆者看來,搞清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理解高校教師這份職業,培養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透徹這份“初心”即是解答。那么,什么是“傳道、授業、解惑”?
首先,學術中所指的“道”,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一切規律。這種偏向于哲學解釋的“道”,不僅僅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客觀存在的道理及規律,韓愈所指的傳道就是指為人師者傳授學生自然界已存在的以及在中國社會歷史中長久沉淀下的一系列已內化為中國人思維模式與行為準則的社會肌體中的一切規律。其次,“業”多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學業,就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依照相應的教學大綱所需要掌握的課程知識。“授業”在此基礎上可以理解為教師想學生傳授所對應的各門類學科設置內含的知識,就是教給學生在某一個學習的方向或者生活前進的方向以及這在這個方向上前進需要掌握的方法與技巧。第三,“惑”,最簡單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疑問、疑惑。“解惑”,就是指老師給學生釋疑學習和生活中碰到的這些困惑,即是發揮師者作為學生在學業和生活上的指路明燈的作用,引導、指導學生的學業進步和人生成長。
當前社會特別是學術界對于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現狀普遍存在的是一種偏向于“悲觀化”或者“惡化”的趨向,各種發表于公開的刊物上的文章對于當下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水準狀況進行了各種“點名”。周口師范學院的陳喜玲老師在其發表在《職業與教育》2006年第23期的文章《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現狀及對策研究》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現狀存在問題:其一,個別青年教師價值取向日趨表現為個人化和“拜金化”;其二,部分剛進校的年輕教師未能接受到完整和嚴格的師資教育培訓,進而發生職業行為不規范、為人師表不到位的現象;其三,重視業務發展、輕視育人教育,對于科研、教學工作相對較為重視,而輕視學生的思想工作;其四,青年教師沒有堅定地為高等教育事業奉獻青春的決心和志向;其五,受當代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較大,在價值評判、個性追求方面的定力不足。[1]另外,也有人指出,當前的高校教師還存在業務能力不夠精深,缺乏科學的求實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在更新教學內容以及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不去進行潛心研究,而是抱著圖簡單、圖省事的心態墨守成規、照本宣科,隨意馬馬虎虎應付自己的工作,導致教學效果很難達到應有的水準。[2]還有人認為部分高校教師有急功近利、缺乏寫作精神的狀況,由于教師工作性質的區別導致了在學生的教育中出現了“各自為戰”、“各行各法”的局面,工作內容的差異而缺乏交流與溝通導致缺少配合與寫作,教育合力的有效形成難以持久。[3]
對于上述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的指責也好、批評也罷,悲觀色彩與批評傾向泛濫。但是回過頭來看,現今中國高校的教師隊伍的道德修養水準真的有這么差嗎?或許不盡然。在對于上述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具體形成原因進行探討時就有學者從多個方面指出了以上問題是在一個社會轉型期產生的,具有其特殊性,影響的因素也是多方面而非單一的。
長江師范大學的邱有華就曾在其文中指出,社會轉型期的高校教師的道德建設出現“失范”是諸多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綜合性結果:第一,社會環境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第二,學校在擴大規模、更新設施的同時在管理方面存在忽視教師道德修養的提升培養、忽視相關制度建設乃至對教師管理的政策導向出現偏差;第三,高校教師自身對于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化與外化并未給予高度的重視,自覺性不足。這種從三個層面分析而非緊緊揪住一個點、一個方向、一個責任對象進行觸底批判的全局性眼光正是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在當今高校教師出現諸多的被人們所詬病的道德修養問題是如何形成,這樣才能找準方向、找對癥結,進而下藥治癥。
針對上文所分析的當前高校教師道德修養問題的成因,筆者對此進行了相應的思考,嘗試對以上問題做出一些自己的理解以及對應之策。具體思考如下:
第一,完善整體性教師培訓機制的頂層設計。這一整體性的頂層設計不是一校、一市、一省可完成,必須由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進行全局性、全國性的設計。將全國的高校教師道德修養水平提升放在一個大框架下進行考量,全國人大制定并通過經過法定程序、具有法律效力的相關法律法規,使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培養制度化,也是符合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趨勢之舉。
第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高校在中央劃定的大框架之下,依據各地區及各學校的自身特色制定對應的培養計劃及內容。
第三,建立高校教師道德建設的約束、考評、監督和激勵機制。將約束、考評、監督和激勵幾者結合,實現松緊有度,同時調動教師的主觀積極性。
[1]陳喜玲.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23):60-61.
[2]孫碣江.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在思考[J].當代經濟,2012,1(下):102-103.
[3]張汛,林大永.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的失范與重塑[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教育科學).
D
A
1006-0049-(2017)23-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