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夏錦陽
摘 要:“一師兩班”是農村小學班額小、班級多,只有一名體育教師的情況下獨立存在的一種特殊教學形態,旨在高效完成課程計劃,落實小學體育課教學時數,解決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緊缺的問題。通過六年“一師兩班”的體育教學實踐,形成了關于教學分組、體育骨干的任用、班級小集體的協調及解決方法和與班主任的溝通等方面的有效教學模式。
關鍵詞:農村小學;一師兩班;體育教學;教學經驗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12-0029-02
一、“一師兩班”教學模式出現的背景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城市成家立業,他們的子女也跟著到城里上學,加之外來務工子女進城就讀,以及人口出生率的急劇下降,農村小學生源萎縮問題日益凸顯,不少學校都出現了人走“樓”空、班額嚴重縮水的突出問題。為此,農村學校出現了嚴重的教師超編與新的教師結構性不足,最突出的就是“語、數學科教師沒課上,音、體、美、勞等課沒有人上”的尷尬現象。
根據我市2015-2016年教育事業報表的統計數據,全市1400個班級,在校學生為50556人,平均班額為36人。學校為了滿足文化學科教師人人有課上,采取了小班化組織的形式,將原來常規班級40~50人的一個班級拆分成兩個班,班級最多不超過30人,最少的不足20人。這樣的安排是滿足了文化教師有課上了,但按照國家課程開設的要求,班級授課制的音、體、美、勞等課就難以完成課程目標了。主要是因為農村小學多數只有一名體育教師,如果按照國家規定的水平一4節課、水平二至水平三3節課計算,體育教師無法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
兼職教師的出現,緩解了這一教學難題,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他們不要說完成認知、技能、情感的目標,就連游戲的組織、活動安全都不能保證,還滋生了學生無組織、無紀律的壞習慣。這讓后續接手高年級的教師還得從一年級的走、跑、跳、隊形等基本的常規教學開始,就形成了體育教學從小學到大學無窮無盡的機械重復教學,使體育教學陷入低效、無趣的動作重復,最終導致“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的難堪格局。為此,我們近6年采取的“一師兩班”的體育教學模式,既緩解了師資不足的問題,又讓體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證。這對解決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的困難,推進農村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應用價值。
二、“一師兩班”教學模式的解碼
1. “動態競爭”的科學分組形式
兩個班級同堂上課,從身體素質、興趣愛好、運動能力、班級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同班同學在平時的班級文化熏陶下,一些自主能動性差、自我管理約束力弱的同學,在同班級優秀學生的帶領下漸漸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但也存在部分學生在班級學困生的影響下漸漸缺乏學習主動性,在體育課教學時,控制不了自己、不受約束、過度表現、不合群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做好“一師兩班”的教學分組顯得特別重要。
首先,將兩個班級視作一個完整的班級集體,全面了解學生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體育骨干等信息,根據體育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采取友伴分組、性別分組、同質分組、異質分組等分組形式,這里重點介紹常規教學中使用的“友伴競淘分組法”。具體操作流程是,教師按照班級男女生的比例,指定分成一定數量的小組,小組的成員由學生自己選擇組合,小組長負責協調每次課上的班級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每節課小結時,要評選出本節課表現突出的優勝組,學生思考下一節課期望加入的組。優勝組推薦的優秀學生可選擇加入未獲勝的小組,組與組間進行合理的人員調配,優勝組中的優秀學生加入新的成員組后,要對自己所分配的小組成員在每節課上的表現都進行歸納總結,帶領自己的小組一步一步超越其他小組和成員,取得成功后優秀生可晉級到“教練組”。“教練組”成員選出來之后,也相應將教練分成若干組,再從每個小組選出來兩名學困生分配到教練組,由教練組成員負責學困生課上的組織和管理,務必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這種不斷流動的“友伴競淘分組”,激發學生的熱情,優化教學分組,融合復雜的群體,最終取得教學組織的高效化。
2.“四-三-三”的體育骨干培、選機制
“一師兩班”教學不同于以往單個班級授課,這個大班級的體育骨干來自兩個不同的小班級,若單方面安排其中一個班級的體育骨干或者部分兩個班級的體育骨干,都將影響其同學們的認同感和小骨干的管理影響力,會導致“一師兩班”體育教學管理受阻或不順暢。實踐證明,在體育教學中必須重視體育骨干的培、選工作,采用“四-三-三”的體育骨干培、選機制,保障了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1)體育骨干培養的四條路徑
一是明確體育骨干培養的目標責任。定期對體育骨干進行輔導,按照培養體育教師的方法進行系統的訓練,讓他們知道體育教師有意識在培養我,增強體育骨干的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調動體育骨干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二是提升體育骨干的組織管理能力。教師要向他們言傳身教,使他們掌握組織、指導練習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他們的組織、管理、指導能力。三是樹立體育骨干的威信。在體育骨干確定之后,要創造良好的條件與環境,幫助他們在學生中間樹立威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意安排讓體育骨干帶準備活動,指定小組長做好學生練習時的評價,安排體育骨干的幫扶對象,讓他們養成自覺充當體育骨干的意識。四是形成體育骨干培養鏈。體育骨干培養要形成梯隊,將培養對象中技術、能力優秀的體育骨干推薦為當體育委員、指導小老師,以培訓過程中具備一定能力的體育骨干擔任小組長,經常組織班級骨干徒手操和口令大比武,通過技能比武、競選比賽形成不同層級的體育骨干培養鏈,讓體育骨干處于動態的競爭機制中。
(2)體育骨干選拔的三種方法
一是平時體育課中發現骨干。平時上課的時候觀察哪個班級的上課紀律明顯好一點,體育骨干有意識地參與課堂教學管理,在學生中有一定親和力、影響力的學生,根據他們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況進行重點培養。二是民主選舉和毛遂自薦。教師組織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民主選舉,講清選舉的目的、規則、要求,結合同學們的自我推薦,把有能力、有水平、愛奉獻的同學選出來,他們有很強的責任心和工作能力。三是小班體育骨干交叉組織管理。教師有意識安排有一定難度的體育教學管理任務,讓兩個班的體育骨干交叉進行,測試體育骨干在陌生小群體中的管理能力,查看體育骨干協助老師完成體育教學的能力,確定重點培養對象。
(3)體育骨干任用的三種類型
一是任用“組織型”的體育骨干。“組織型”的體育骨干在學生群體中有一定的威望,具備相當的影響力、親和力,能夠熱情、積極地把學生組織起來。多數學生愿意跟隨在體育骨干的后面完成一定的體育教學任務。選擇這種類型的學生,他們能承擔體育教師工作中的部分班級紀律、組織管理的工作,使體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二是任用“指導型”的體育骨干?!爸笇汀钡捏w育骨干本身接受能力強、身體素質好、掌握動作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協同老師幫助、指導、影響其他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爸笇汀斌w育骨干會直接影響到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三是“訓練型”的體育骨干。“訓練型”的體育骨干個人的運動能力特別強,運動水平相對較高,屬于學校運動隊的主力隊員或體育運動積極分子,有著參加校級以上運動比賽的經歷,他們對運動的把握、提高運動成績的技巧、運動訓練的手段多有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讓他們用行動影響一批學生積極參加運動,吸引同伴提高運動的參與度。
3.“因勢利導”的班級關系協調攻略
在體育教學的自然班級中,學生形成小班級的團隊精神、集體榮譽、群體意識比較成熟,在教學組織中不時會出現班級小團體與兩班大環境不融合的情況。例如,同學之間不服從分組、分組后有小情緒、練習中有爭斗等情形等,能否處理好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的效果。
(1)順應小團體,挖掘競爭力
兩個班級同堂上課,可以適當在兩個小班級之間組織一些具有挑戰性和競爭性的比賽(如短跑接力,15~30米為宜)。以原班級為基本單位,挑戰學生的小集體意識、激發學生的競爭活力、挖掘學生競爭的潛能,讓學生將更充分的精力投入到比賽中去。一方面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另一方面轉移學生影響教學質量的不利因素,促進體育課堂教學目標的高效完成。
(2)創設新環境,建立新感情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學生之間會建立新型的群體關系。通過觀察、調查,打亂原班級結構,采用友伴分組的辦法,將興趣喜好、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征等相近的學生分成固定的小組,讓他們重新構建新的小團體。在采用這種教學分組形式時,要不定期的調整分組,讓學生有更多、更廣泛的接觸機會,擴大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要妥善處理好性格孤僻、不太合群的同學,正確引導、鼓勵他們相互關心、相互促進、相互協作,以增強他們運動的興趣和動力。要善于接納新同學加入新團隊,通過不斷地調整、組合,帶動大部分學生甚至整個班級都積極地參加運動,使團隊發展成為班之隊。教學過程中,不定期在課內或課間為他們舉行乒乓球賽、籃球賽、團隊協作等游戲比賽,構建新型的積極向上的合作團隊,消解本位團隊意識,融入大班級下的新型組織,讓學生的小團體意識與班級的大發展方向一致,使“一師兩班”在小團體的影響下不斷奏出優美的樂章。
“一師多班”體育教學是現階段大多數農村小學普遍存在的教學模式,它不僅能解決當前農村師資不足的現實問題,而且對提高農村教師的組織能力、教學水平也大有幫助。“一師兩班”體育教學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中去,對“一師兩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勇于探索和嘗試,在不斷的摸索中前進,讓農村的每個孩子都享受到比較正規的小學體育教育,從而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盼.撤點并校背景下墾利縣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的調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
[2]鄒植陽.農村中學實施小班化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以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為例[J].體育師友,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