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宇
摘 要:在我國創新創業熱潮涌動的大環境下,各個行業和部門都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根據自身行業或職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調整,電視新聞記者亦是如此。因此,簡要分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于電視新聞行業的意義,重點討論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如何深悟時代精神、創新性開展工作。
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電視新聞記者;創新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3.052
0 引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關鍵詞從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以來,已經掀起全民創新創業的浪潮。“創客”、“眾創空間”這些熱詞都是在國家大力倡導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應用而生,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時代的典型標志。電視新聞事業以實時的傳播和豐富的內容向全國人民傳遞著國家發展的相關政策和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電視新聞記者作為捕捉一手資料、撰稿和傳播電視新聞事業的關鍵性人物,引領著普通群眾認知社會、踐行真善美。因此,作為電視新聞記者,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走出一條創新之路,為社會文明和諧建設作出自己的努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新聞理念的創新
求“新”是電視新聞的生命,是電視新聞發展的根基,追求創新是新聞記者所必須要具備的品質。理念創新不是要完全摒棄陳舊觀念,而是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緊跟時代潮流,具備與時代發展所符合的理念。大致上新聞理念創新有以下三點。
1.1 要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
電視新聞的受眾群針對的是全國人民,其職責就是向觀眾展示社會百態,所以新聞一定不能有虛假成分,要保證報道事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如果僅憑小道消息加上個人的觀點就進行報道,將會影響公眾對于主流媒體的不信任,容易給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
1.2 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和長治久安
廣大人民是電視新聞的忠實觀眾,推動著電視新聞行業的進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保持新聞真實性和可信度的同時,可以適當的向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向進行報道,充分考慮到人民群眾的感受,盡量保證新聞不與群眾認知和生活脫離。但是,應該注意新聞仍應該具有其應有的客觀嚴肅性,否則可能會顛倒是非,傳播虛假的新聞消息。因為,我們要積極的、正確的輿論引導,凝聚意志來充分調動人民共謀共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維護好社會的長治久安,保持國家在黨的領導下穩步發展。
1.3 努力使電視新聞傳播效益最大化和最優化
電視新聞作為一種傳播形式,不僅僅是為了向大眾傳播消息,更為重要的是肩負著從新聞事實中提煉出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東西。
在創新創業的時代下,有許多典型的例子可以為大家所借鑒,而新聞記者更為重要的是提煉出事件背后的意義,給人以啟迪。以曾經報道過的現云南季季豐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向榮的創業經歷來說,當時的農資行業還是冷門所但19歲的他畢業以后選擇進入了一家農資公司工作,進入了一個別人當時還瞧不上的行業。別人都不愿意與土地打交道,可他一干就是幾年,后來成立公司經歷坎坷但是都一點一點憑借自己的努力將事業做得蒸蒸日上,現在作為一名企業家,他還不忘回報社會,感恩幫助過他的人。他的事跡正式驗證了那句“青春在創業中閃光,夢想在奮斗中實現。”
從楊向榮的創業經歷中,可以提煉的東西很多。不管是他的堅持不懈、不怕吃苦、有責任有擔當、還是向善感恩的內心這些都是閃光的地方,而電視新聞記者在就要深挖這些內涵,將正能量傳遞給人民群眾,進行學習借鑒,以創造出全民創新創業的氛圍。小事可以反映大問題,平凡質樸也可以展示人間大愛,新聞記者切忌套用新聞模板、語言修辭不貼近生活,如此的新聞是不能走進人民的心中,也就不能發揮新聞的更深刻的作用。
2 新聞思維的創新
現代社會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加上創新創業時代的來臨,電視新聞的創新不僅僅只是局限于新聞選取方面的創新,而更需要的是電視新聞記者擁有獨到的見解,能夠在簡單的事件中深入的思考。對電視新聞記者來說,一個陳舊的議題,可以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一個普通的回憶,記者可以提煉出一個新穎的觀點;一個陌生的領域,記者可以深入探究,揭開它的神秘面紗。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培養多方向思維的能力是目前電視新聞記者創新的努力方向。
一般人的思維方式都是正向思維,比如曾經有揭露過對鵝進行多路開發,單向來看,就只是想到鵝肉,而其實如果多面思考它的羽毛、肚雜等其實都是有用處的。這給電視新聞記者的啟示就是要摒棄單一的思維方式,要運用多向思維,發掘出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亮點。
2.1 培養側向思維能力
具體來說可以理解為綜合利用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思維方式來解決解決本領域中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往往可以在我們遭遇到難理解問題的時候給人豁然開朗之感。以新華社曾經采訪了一個高校的副校長,談到了在辦學過程中遇到了盲目擴張、增開新專業來提升檔次,但是辦學質量卻不如人意,造成資源的浪費。在形容這件事情上,這位記者就聯系到當時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于是把《高校辦學也要講“計劃生育”》,聯系到兩者看似不想關的問題就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實質。
2.2 培養逆向思維能力
逆向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者觀點反過來進行思考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往往可以使新聞記者獨辟蹊徑,發現一些潛在的新聞。2002年有一篇新聞題為《小偷“放倒”公安局長》被各大報紙轉載,其事件大致為小偷從“挎包局長”的辦公室偷取了大量錢財,被新聞媒體曝光之后,揭開了該局長大量受賄的真面目。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許多書記、代表等等都帶著光環出現在眾人面前,但是那些丑惡的貪婪面目卻是隱藏在背后。所以,作為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只是報道自己觀察到的東西,還要逆向思考,這光鮮的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被表面現象給迷惑,這些才能還原事情的真相。
3 新聞表現形式創新
3.1 新聞寫作手法的創新
現在的新聞體彩和寫作已經不再是原來那種一成不變的方式,雖然現在還有很多電視新聞還在套用模板,但是寫作手法上求新探索已經是一種趨勢。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來說,近幾年的新聞稿件上都有了一些網絡時尚用語,形式也更加靈活,內容更加豐富。在我國新聞界,目前已經有了散文體、現場短新聞、深度報告等一些好的報道形式,較好地適應了改革深入發展的形態,符合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求。
新聞的寫作創新應該是更加往文學靠近,因為有人說曾說文學是“人學”,新聞是“事學”,但是這種觀點現在已經在改變。如果在現在這個時代,新聞報道仍然不注重人的感覺,只是單純的將事情播報出來,尤其是現在互聯網對于電視新聞行業的巨大沖擊下,只會流失更多的觀眾。
曾有人提出的“感覺性新聞”是值得參考的,這種形式在報道中注重對個別事物特性做細膩描繪,以加重讀者的感覺效果。從形成來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記者將自己對新聞報道傳達出去;二是讀者通過自己經驗,對報道文本中記者所表達的感覺和情感吐露出來。而重點就在于將這種“感覺”渲染突出,讓讀者能夠有一種如臨其境之感。
3.2 電視新聞節目形式創新
創新電視新聞表現要根據電視的傳播特點和規律以及電視新聞的傳播目的和內容,選擇合適的節目實行來表現。目前電視新聞傳播有新聞采制直播式、新聞編排組合式、新聞播出滾動式、新聞播報口語式這四種方式,這些方式都更具有點,而進行創新就是要充分利用這“四式”的優點進行整合。電視新聞不僅要拉近電視新聞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以觀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現,而且還突出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性,表現了生活的原汁原貌。
參考文獻
[1]張曉欣.淺議電視新聞的創新[J].術業求索-業務研究,2009,(6).
[2]李軍.淺談新聞記者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聞寫作,2000,(10).
[3]任冬平.試論新聞記者的創新意識[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