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杰
摘 要:合理的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力助推器。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集中學生注意力、活躍其思維、顯著優化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深入鉆研課堂提問的藝術與相關技巧,并結合實際對其進行靈活的運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興趣;思維;認知
所謂課堂提問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教學內容實際出發,向學生設置特定的學習問題,以此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進而切實優化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的一種教學方式。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最終學習效果的獲取產生的深刻影響不容小覷。筆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基層教育工作者,對科學、合理地設置課堂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索,現將個人認識與看法總結、歸納如下。
一、課堂提問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
對于感興趣的內容,學生總是樂意投入其中;相反,對于興趣泛泛的內容,學生則很難真正融入其中,更不要說展開具體知識點的學習了。鑒于此,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設置課堂問題時要確保所提出的問題能最大限度地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這樣才能真正以問題為載體,促使學生更加踴躍且主動地進行具體語文知識點的學習。
筆者對此感受頗深。例如,在教學《羚羊木雕》這一內容時,筆者就向學生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課文圍繞“羚羊木雕”這一事物發生了哪些沖突?最終是如何解決的?《羚羊木雕》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他們有何性格特征?你是如何看出來的?這些問題難度較小,且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因此,學生的探究、回答興趣較為高漲,并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閱讀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一學習活動之中。而這顯然就為后續語文教學活動的正常組織與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真正將課堂提問的效用發揮到了極致。
二、課堂提問要能深化學生的學習思維及廣度
課堂提問的重要目的在于深化學生的學習思維及廣度,從而促使其實現對問題背后所蘊含知識點的更深刻認知、理解與靈活掌握。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當力求所設置的問題要能充分誘發學生的思維認知廣度與深度。如此才能促使學生透過問題表象深究其本質,進而輕松突破語文學習的重點與
難點。
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如,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課文時,筆者就向學生設置了如下層層遞進的問題:
1.縱觀整篇文章,既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又沒有動人心魄的吶喊,但是在細細閱讀之后還是能從中體會到父愛的偉大以及作者對父親的深深懷念。那么,閱讀過程中,哪些情節的描寫最讓你感動?為什么?
2.父愛如山,厚重而偉大;父愛如水,雋永而持久?,F實生活中父親留給你印象最深的細節是什么?請結合現實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感悟與看法。
3.通過學習課文以及聯系現實生活,你會采取何種方式回應父親給予你無私而深沉的愛?這樣一來,呈階梯形的問題既確保了學生思考問題時的有的放矢,同時,又使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被逐漸拉到了一個較高的高度,而這就促使他們更加輕松地把握了《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的主旨內涵并深刻理解了父母對子女的愛。教學反響異常良好。
三、課堂提問要能滿足學生的學習實際認知水平
受到多重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學生個體在學習基礎上存在有較大的差異。如,有的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扎實,有的學生語文學習基礎一般,而有的學生則基礎薄弱。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對事物實現全面認知的時間上也有極大的出入,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需要較多的時間,而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對時間的需求較
小……這就表明了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不能采取統一、劃齊的教學方法,而應當具體區別、具體對待。課堂提問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從這一點出發,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設置課堂提問時要能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的認知水平。
筆者對此就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如,在教學《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筆者就結合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設置了難度不同的語文問題,如,針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所設置的問題是“文章中哪個情節最讓你感動?”學生只要認真閱讀課文便能輕松答出;而對于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筆者適當提高了問題的難度:“斑羚飛渡這一舉動,體現了哪些高尚的品質?”這就需要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積極發散思維;而針對語文學習基礎較扎實的學生,筆者則將問題的難度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從斑羚飛渡的行為中,你受到了哪些啟示?”如此難度不同、略有差異的問題就全面考慮到了全體學生的不同實際認知水平,有利于他們透過這些問題真正把握《斑羚飛渡》的知識內涵及精神內涵。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深入鉆研課堂提問的藝術與相關技巧,并結合實際對其進行靈活的運用。相信,合理的課堂提問將成為加強師生雙方互動、切實增進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力助推器。
參考文獻:
尤海強.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J].語文天地,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