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盛強
摘 要: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目的或宗旨的教育”。教學創新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進行教學創新,必須真正理解創新的實質,把握其目標,而教師理念的更新,教師素質的提升,集體備課和變革師生關系則是教學創新成功與否的關鍵。
關鍵詞:歷史 創新教育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220-01
21世紀的人類社會提供給我們的將是一個充滿著創新需求的發展環境,也必將使人類的智力活動、思維空間、認知水平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必將越來越多取決于人的綜合素質。這些素質在客觀上則主要表現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水平及人的社會實踐能力。無論是人的認識的進步深層化、科學化,還是實踐能力的持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于教育實踐活動的平臺在教育實踐活動的體驗中達成的。因此,教育的時代使命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同步并重!隨著教育教學的時代呼喚,舊的教育教學機制已經不能再適應新時期教育教學的需求,時代呼喚教育創新,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活動。創新教育要求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賦予其創新的特征,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目的。創新教育培育出的人才既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又是一個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綜合型的人才。如果僅僅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則劉海洋式的兩面櫥窗的兩腳人才將不絕其后。這就要求創新教育既要關注科學教育又要重視人文教育,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孕育和體現人文精神。
然而,在當今高中歷史教壇,由于人文精神的失落,出現了“教材不關注人”,“教師不激發人”,“高考更不把人當人”的現象,以致于許多學生逐漸厭惡歷史,遠離了歷史,使教學出現了人氣漸失的尷尬局面,伴之而來的是校內外史盲和半史盲隊伍的日益龐大,奈何不得,這些境況早已是眾目睽睽,歷史課在呼救,歷史教育在呼救!如何發展創新教育,是當前擺在歷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筆者淺顯認為:
一、努力營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這種定位確定了老師的正確性與支配性,強化了學生的接受性與服從性,這是一種不平等的不符合現代社會法治化發展進程的被扭曲的人格關系。教師成了教學過程的主宰者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控制者、教學內容的制造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師生之間不能在民主、平等的交流平臺上平等地交流意見和探討科學知識。在這種師生關系下,不要說學生的創造思維不可能得到良好發展,甚至連正常的人格也難以得到健康發展,學生心靈受到壓制,又怎能萌生和迸發創造思維的火花?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的真理大感到驚奇和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會意識到和感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偉大,從而產生驕傲”這種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動學生創新學習的極好動力。因而要實施創新教育,發展創新思維,首先要極大地改善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認知水平。其次構建一個民主、寬松、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下勇敢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再次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精心保護學生的奇異好奇思想和智慧火花。這才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的發展,萌發創新動機。
二、變教為導啟發鼓勵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培養創造動機
教師的職責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不能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為此,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營造一種生動活動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種以創新精神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品格,在于幫助學生能夠創造性地應對未知情景,而不應去尋求統一的,惟一的固定答案。歷史教學中,除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是客觀唯一的外,其余的分析與評價應該是沒有唯一答案的,教師要誘導學生敢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地看待和分析問題,敢于用歷史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挑戰教材,挑戰權威觀點。“盡信書等于無書”,“盡信人等于失去自我”,敢于突發奇想,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去分析評判每一歷史事件,這在教育心理學上被稱之為發散思維。如“自古戰爭無義戰嗎”?“忠王不忠嗎”?“民族資本主義是歐風美雨的產物嗎“?“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一定就是只有破壞性嗎”?“只有資本主義才有市場經濟嗎”?“出兵朝鮮與朝鮮六方會談為什么是必要的“?“如何看待兩極格局下的中美蘇與當今世界格局下的中美俄關系”?“解讀兩極格局與一超多強下的世界”?“紙上談兵——談當今中國局勢安全”等等。
三、鼓勵挑戰權威培養創新思維
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學者根據親身體驗指出中美兩種教育機制下培養出的學生有一個最明顯的差別。科研活動中創造能力的差別,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理論修養水平也較高。如果單憑書面的,課堂的學習成績,美國人通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一到科學研究的實踐領域時,中國人常嘆“自愧不如”。不如美國人的思維活躍和富有想象力、創造力,原因何在?我國傳統教學風格是程式化、呆板化,教學方法手段比較單一陳舊,強調師生要“以本為本”。“忠于教材”,學生要“親其師,信其道”。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一種“唯師唯書”的心態,不敢質疑課本,不敢挑戰權威,失去自我,成為他人思想的附庸,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又何談創新又怎能創新?
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信息革命的發生,從根本上改變和動搖了人們以往對世界特征和世界文化的看法,單一性結論、規則被多元化取代,緩慢的變化被急劇的浪潮取代,經典與權威、教師與學生,長者和年青人,經常面對同樣的新問題,同樣是沒有“最好的辦法”和“唯一的答案”,著力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的精神,敢于創新的品質,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綜上所述,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都要積極轉變觀念,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論,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師的創造性是學生創造性的源泉”。教師應不斷追求,應用創新思維,思維創新進行教學,以實現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現代化,這是從教育教學的思想觀念組織方式的一場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也可以說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