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中不但應讓學生掌握現有的語文知識,更要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學習的文學性質,并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教育性和趣味,只有這樣才能讓教育性和趣味性結合一起,高度統一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人生和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性;趣味性
語文學習本身應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但現在很多學生對教材有消極的抵觸情緒,對語文的學科興趣和很缺失。出現這些狀況的原因是學生對文學藝術的欣賞力嚴重不足。根據調查獲悉,現在很多人都失去閱讀的習慣,對文學閱讀有些人還存有反感心態,究其原因是語文教育活動中的趣味性缺失,只有教育性,在學生小學時期剛接觸有限文學資源的過程中就沒能感受到文學的趣味性樂趣,就不能喚起他們心中對文學的呼應。也就不能讓語文教材的教育目的得到有效實現。
一、小學語文教材中教育性與趣味性之間的關系
由于小學生的性格生性活潑,所以對于死板或者局限性較強的事物有反感,這就決定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育性會對教學會產生消極影響。目前素質和現代的教育發展觀的逐年深入,教學理念也整個過程中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學生開始逐步吸收各類知識,導致小學語文教材聲的內容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基于此,若教師還固守傳統教學模式,不去從其他方面挖掘和拓展,會讓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進入死胡同。
趣味性是與教育性相對應的另外一個特征,與小學生的天性有類似之處。若在語文教學中,能將趣味性融入到教學性中,必然能彌補傳統教學活動中體現出的不足之處,會讓整個教學過程更加飽滿,其實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也不失趣味性,但只是較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只將關注點集中在教育性的挖掘上,卻忽略趣味性相關內容的探索。因而,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而言,受到課程改革的大歷史背景影響,教學的手段和理念對改革而言十分重要,故此深入的挖掘教材內容就變得必不可少。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育性與趣味性結合的最佳途徑
(一)師生互動中構建多元化的語言表達形式
為讓小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取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師就應通過多元化的語言形式構建,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了解其他人或者教師的想法,進而通過表達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趣味,聽取他人的想法查缺補漏,探究自己的不足之處,并補充自己的知識遺漏點。如,在學習《少年閏土》《夜鶯的歌聲》這類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情境劇的模式提升學生對文章內人物的理解,并引導學生沿著事物脈絡探析事物發展方向。另,進行情境劇表演時,教師要保有足夠的學習熱情,不斷的激發學生讓學生知道自己目前從事的事情是有價值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情境劇表演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咋教授《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這類抒情性較好的文章時,教師可運用引導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可根據所學淺談自己對某些課文的想法和見解,學生的有些想法也許不是很成熟,在進行描述的時候學生會出現“卡殼”,教師不要打斷學生,且鼓勵學生繼續說下去,讓學生通過說理清自己的思路,發表自己對文章的感悟。
若在師生互動語言交流環節內,教師的語言不夠生動和有趣,甚至讓學生感覺很枯燥,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的厭惡感會逐步加深,這將會影響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故此,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自己的教學語言保持生動,且在師生互動中投入足夠的情感,確保師生互動的有效性。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不同的語言詞語調換順序就會有不同的內涵,教師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讓學生了解語言的溝通技巧,通過運用多元化語言,使學生每節課都感覺很新鮮和生動,學生也能時刻保有對語文的熱情。
(二)培養學生靈便的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挖掘教材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同時,要求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開展有效指導,指導時需要先從理性角度探尋思維模式。先要鼓勵學生全面、立體的認識認識事物的本質,并辯證的分析事物,做到大膽的質疑,這樣,不但能推進學生多角度的探尋事物本質,也能認識到事物存有不一樣的特質,目的是提升教材內容的趣味性。教學探索中,要運用到上面提及的知識和理論,對學生進行教學氣氛,同樣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多角度探尋,進而讓學生獲得不同的結論,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靈便性,讓學生能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如我們在學習《題西林壁》中有一句橫看層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時對這句話的理解比較單一,僅僅認為這是對山脈的描述,但教師需要通過表面文字含義挖掘內在隱身含義。讓學生思考不同的事物若換個角度看待會有何種不同,教師可以拿一個桃子在桌面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出桃子的樣子,坐在中間的學生感覺桃子是一個圓形的物體,向外鼓著,特別像海底世界里面生氣的小魚,鼓鼓著身體。但是坐在側面的同學,則感覺桃子特別像一個帶有果肉的小尖核桃,呈現橢圓形。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同樣的一個桃子為何有不同的視覺呈現,學生通過教師的提問會思考看待問題角度不同結果不同。借助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維更為開拓,能鍛煉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合理組織 布置實踐性作業
作業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保障。傳統的作業模式主要是進行機械式的重復抄寫,學生對這類作者形式較為厭煩,所以作業完成態度也是應付了事,對知識鞏固的起不到太大的實質性作用。但實踐性作業則大不相同,這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結果,更是體現語文教材趣味性重要途徑。由于語言教學活動始終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實踐,若教學中教師不能較為準確的把握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就會造成學生在知識理解方面的困境。小學語文實踐教的真正目的是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并讓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故此選擇時,教師最好側重于層次性強,由淺入深的實踐作業形式,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三、結語
本文主要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結合,目的是讓兩者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質,并互配合中做好查缺補漏,發揮優勢彌補缺點,這將有助于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云英.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J].學周刊,20159(04):242-243.
[2]木敏.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語言溝通策略[J].學周刊,2014(1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