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道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聽說讀寫技巧。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它可以調動學生眼、耳、口、腦、手等多種感官綜合應用,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學生語言、陶冶學生情操、開闊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過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學生學習的好素材、好范文,每一篇文章都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加強朗讀訓練,學生很難體會其中的感情。通過朗讀訓練,能夠把書面語言中蘊含的感情因素,利用語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充分表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當朗讀深入提高后,學生可以把課文中的人物、事件及自然景色等展現在自己面前,使學生了解他們平時無法接觸到的不熟悉的人物、事件和各種環境、景色,從而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多讀多聽,會不知不覺地掌握朗讀技巧,使無聲語言(書面語言)變得有聲有色,生動形象,可感可知,從而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馳騁在文章的意境里。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人民心情沉痛,目光隨著靈車移動,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段文字體現了人民對周總理逝世的悲痛心情,是全文的中心,教師借助媒體,通過哀樂朗讀,讓學生體會到人民對總理的懷念,加深學生對周總理的無限崇敬和沉痛思念之情。在《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課中,讓學生扮演“漁夫”、“金魚”、“老太婆”等角色,進行角色朗讀,從海水的變化中學生很自然地體會到“金魚知恩必報的善良”、“老太婆永不知足的貪婪”等情感。
二、朗讀可以培養少于表達能力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大。朗讀能豐富的學生知識和詞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作文能力,從模仿到創造符合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在朗讀訓練中,詞匯重復出現,不斷強化,學生加深印象,文章中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準確、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通過朗讀,讓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模仿運用,信手拈來,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不僅體會到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美,而且模仿課文寫作方法,寫出《我愛故鄉的雞棕》、《我愛故鄉的油菜花》等好作文。學生自擬題目寫的《葡萄》很有特點:“……春天過后,我家的葡萄樹上掛滿了一串串葡萄,圓圓的果實綠得醉人,像翡翠。漸漸地,葡萄長大了。到了夏天,葡萄由綠變紫,似珍珠,像瑪瑙……一大熱天,我隨手從樹上摘下一顆葡萄,輕輕放到嘴里,滑溜溜的清涼,用牙輕輕一咬,酸甜可口的汁水流了滿嘴……”實踐證明,加強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和作文能力都發展很快,而且語言準確、表達豐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三、朗讀能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
朗讀能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融于腦。學生反復朗讀,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養。如《春蠶》一課,通過看課文插圖后再朗讀,使學生走進文本,感知文本,進入文本角色,將“自我”融入文中,體會母親養蠶的艱辛,教育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感恩。朗讀“解放前,我們家很窮,母親就靠養蠶換點錢,給我們弟妹倆交學費”一句,讓學生通過新舊對比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形成不隨便花錢、不挑吃穿、熱愛學習、熱愛母親、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四、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朗讀中,語調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哀怨高昂,既是讀者(老師和學生)的感情流露,又是作者寫作時或喜或悲,或愛或憎的感情再現。因此,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愛憎分明,產生情感共鳴,不斷提高審美能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文,學生通過角色朗讀,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增加對金魚的同情和熱愛,對貪得無厭的“老太婆”的憎恨。《海底世界》一文,通過圖文對照,逐段朗讀,學生體會到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主人翁意識。
五、朗讀能提高學生講普通話的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各學段對閱讀的要求是: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不添字,不減字,會根據標點符號的意思正確停頓。朗讀是靠聲音表情達意的,是以有聲語言對作品進行再創造的。朗讀對吐字發音有較高的要求,加強朗讀訓練可以不斷糾正讀音,改變方言土語,規范語音,從而提高學生講普通話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合理安排朗讀時間,借助現代教學媒體,指導并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