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芃璽
中圖分類號:G6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95-02
一、“小學的班主任老師不喜歡我”
我小的時候,性格開朗、活潑。從上小學的第一天起到小學畢業,一直沒換過班主任。我清楚地記得我的班主任是一個整天板著臉、不茍言笑、非常胖的女老師,你很難看到她臉上露出笑容。我們整天戰戰兢兢,不知什么時候就會受到她的斥責。由于她身體有病,所以她除了走路,基本上是坐著的,上課也是。也許是她怕吵的緣故,她只喜歡老實、安靜的學生。那時,我是班上的尖子生,學習、勞動、體育都很棒,她卻一點兒也不喜歡我。無論我在學習競賽中得了獎,還是在體育比賽中獲獎,受到其他老師的贊賞,在她那里卻永遠得不到肯定。我記得她常常帶著嫌棄的口吻對我說的一句話是:“你一點不像你哥,你哥多老實(她也曾是我大哥的班主任)。”
有一次,各學校舉行學習競賽,每個學校派一名學生參加,她帶著我去了。到中午吃午飯時,她和一位別校的老師在說話,我也跟外校的一名女生說起話來,這時我聽到班主任老師帶著很嫌棄的口吻小聲對那位老師說我自來熟,一會就跟別人熟悉了,臉皮厚。當時我雖然裝著沒聽見,心靈卻受到了很深的傷害,再也不肯說一句話。以前,雖然她不喜歡我,我還是從心里尊重她。現在,我不喜歡她,也不再敬重她了。從那以后,我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變得沉默寡言,再也不愿表現自己。以前上課時我發言很積極,盡管她從不表揚我;現在我卻再也沒有回答問題的欲望了。小學五年,我由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非常內向的學生。
二、“保護學生的自尊”
當我做了老師,面對我的學生,我告誡自己,決不能讓學生的心靈再受到我那樣的傷害。我要以健康的心態來看待學生。要用全身心的愛來對待學生,愛所有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發揮出他們自己的特長,尊重他們的不同,小心地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給他們以誠摯的關懷與友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只相信孩子》一書中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的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只有當你說他好時,他才會好起來。”作為教師,只有淵博的知識和很強的教學能力是不夠的,還要具有較高的內在氣質、修養,有一顆博大的愛心,不斷地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特長,帶著欣賞的目光經常贊美表揚學生,肯定他們,讓每一個學生都充滿自信。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一種樂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愛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不斷提高和發展,才不會有逃學、厭學的學生,不會有對抗學習的學生。
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韓國,一個官員到鄉下微服私訪,見一老漢趕著兩頭牛在田里耕地,就問這兩頭牛哪個更能干?老漢當時不說話,到了地頭才走到官員耳邊說,“邊上那頭更好一些。”官員不解,說你為什么這么小聲說話。老漢說:“這兩頭牛同樣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如果我大聲說這頭好,那頭不好,這頭不好的牛就會從我的眼神、手勢和聲音中分辨出我對它的評價,它會難過的。”連耕地的老漢對牛都知道不去傷害感情,維護它的自尊。作為老師,我們對學生不更應該小心呵護嗎?無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只要他們盡到了自己的努力,不都值得我們贊賞嗎?作為老師,我們必須樹立新的學生觀,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各不相同的,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對癥下藥”,以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他自己特點、類型和風格的最大化、最優化發展。
三、“學會欣賞”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教學中,老師既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又兼具家長、朋友等多重角色。老師關愛學生,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喜歡老師,從而更加主動、自覺地掌握知識。原蘇聯教育家索洛維契克在談自信中說:“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美的,他真的就會變美;如果他心里總是嘀咕自己一定是個丑八怪,他果真就會變得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臉傻相……一個人如果自慚形穢,那他就不會變成一個美人,同樣,如果他不覺得自己聰明,那他就成不了聰明人。”丘吉爾也曾說過:“你要別人具有怎樣的優點,你就要這樣去贊美他。”當老師對學生提期待性希望、積極的希望時,學生就會自覺地依照老師的期待,對自己的學業和行為道德產生較高的要求,這種力量才是促進學生不斷向上的真正地動力,是任何外力所達不到的。如果老師對學生歧視、厭棄,學生就很容易對自己采取自暴自棄的態度。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老師不難發現,學生對一門課是否感興趣,取決于對該任老師的看法和態度,因為喜歡那個老師,才喜歡學那門課。同一個班,有些老師上課秩序井然,而一些老師上課紀律卻很差,這能說是學生的原因嗎?作為老師,我們只有愛學生、欣賞學生,學生才會從心底里愛戴我們、接受我們。我們必須確立這樣的觀念:只有不好的教育,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
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過去的“師道尊嚴”、以教師為主的教育體系已為時代所摒棄,以人為本、以人格和諧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文化價值觀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主要目標。作為教師,我們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心理,要學會欣賞。有了這份欣賞,才不會對學生產生居高臨下的厭煩和氣憤,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心聲,才不會壓抑學生的個性,才會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