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翠婷
【關鍵詞】 數學教學;興趣;激發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101—0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是學習數學的動力,是學好數學的重要起點,是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的重要手段。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及學生的發展規律,就不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或者設置懸念,或者操作實踐等等,只要運用得當,就能澆灌出興趣之花。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是知識產生的大背景,是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的重要支撐。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創設教學情境,能給沉悶枯燥的數學課堂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有助于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焦慮,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需要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比如,教學“量一量”一課時,將測量實實在在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實際當中,可以讓學生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同時帶領學生到學校操場上,讓他們去量一量籃球場的長與寬,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測量方案,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測量。這樣使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充分地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們深深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利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可是他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奇有趣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學生的上述特點,采用直觀教具、多媒體教學及操作學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時,讓學生先擺10個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擺6個圓形,并向學生說明擺的時候要從左邊起,把圓形和三角形一個對著一個地擺(講清楚這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教師問:“哪一行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圓同樣多?請你們用手指畫一畫,同桌互相檢查一下,再畫出三角形比圓多的部分。”接著問:“同樣多的有幾個?三角形比圓多幾個?”再啟發學生想,三角形比圓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組成的?多的部分是幾個三角形?從而使學生直觀地看出三角形多,圓少,三角形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圓同樣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圓多的部分,從而體會到多的數能分成兩部分。同時教會學生說:誰比誰多,多多少,誰比誰少,少多少,進而為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
三、善用生動風趣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枯燥、乏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筆者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課堂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小插曲:筆者讓學生用折紙的方法表示出,可有個學生卻折出了,筆者并沒有責罵她,而是借題發揮,積極地評價了這個學生:“老師要感謝你呀,你的想法真是太有創意了!你不僅想到了用折紙表示,還超前學會了如何表示,真不錯!其他小朋友想不想學學?來,動手試試你們還能表示出哪些分數?”這里巧妙地化解了學生的尷尬,也激勵了其他學生。通過幽默的方式,生動的語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情緒高漲,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
四、巧多用多元化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評價學生,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其次,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方式。在實踐中,筆者細心揣摸學生的心理,并充分意識到“分數排名榜”給一小部分學生注入學習動力的同時,留給更多學生的是焦慮、打擊與恐懼。意識到這一點后,筆者采用等級制方式,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并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真正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變枯燥乏味為多姿多味,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