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紅玲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1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n=66)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n=65)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兩組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與護理前相比,對照組和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情感職能、活力、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總體健康評分更高,護理滿意度更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后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護理;生活質量;滿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有較高的致殘率及病死率,對人類的健康及生命造成嚴重威脅,還會給社會和患者帶來沉重的負擔。有報道表明,積極的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是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及正確的健康指導可使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預后,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緩解患者的痛苦,促進生活質量提高。本研究對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收到的效果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4年6月~2015年12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1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且均經心電圖和心肌酶學檢查確診。將131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66)和觀察組(n=65),對照組男39例,女27例,年齡38~70歲,平均(58.1±8.5)歲,初發患者45例,再發21例,心肌梗死部位:前間壁34例,下壁32例,基礎疾病:糖尿病9例,冠心病10例,高血壓18例,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衰1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4例,占36.37%。觀察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38~71歲,平均(59.8±9.1)歲,初發患者42例,再發23例,心肌梗死部位:前間壁35例,下壁30例,基礎疾病:糖尿病11例,冠心病6例,高血壓14例,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衰2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7例,占41.54%。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次研究中排除有其他器質性疾病患者,排除有認知功能障礙及溝通交流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飲食指導、按醫囑服藥、心電監測。血壓監測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第1~3天,絕對臥床休息,輔助患者進行各項日常事務,包括飲食、更衣等,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進行被動活動上肢關節,幫助患者按摩四肢,以促進血液循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急、病情重,患者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應對患者詳細講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生理,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及預后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或緩解不良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對早期康復運動的優點有深入了解,講解早期康復運動能夠促進疾病的康復,以達到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的目的。第4~5天,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坐起訓練,但避免時間過長,進行深呼吸,部分生活自理,進食、洗漱、看書等活動均可坐著進行,具體的時間及次數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第6~7天,患者可在床邊坐著休息;第8~10天,患者可適當走動,下床前要靜臥30min,活動時要在床位附近范圍,每天2次,走動時間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可進行梳頭、床邊大小便等活動;第11~12天,患者可進行室內或走廊散步活動第13~14天,患者可在醫護人員監護的情況下,可進行緩慢等樓梯、院外散步等室外活動。在各項活動中一定要配備急救藥品及搶救器材,并有專門的護士指導,如出現心悸、呼吸困難、胸痛、面色蒼白或患者自覺疲勞時應停止運動。此外,在早期康復護理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率、收縮壓、心電圖等情況進行密切的監護,如出現異常則需要將活動立刻停止。
1.3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價
生活質量用SF-36調查表評價,量表共包括8個維度:情感職能、活力、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總體健康,分數為0~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即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反之,生活質量越差。護理滿意度用本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評價,將患者對護理滿意的程度分為三個等級: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x100%為滿意度的計算公式。
1.4統計學處理
整理數據后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用率(%)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檢驗水準a=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與護理前相比,對照組和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觀察組護理后情感職能、活力、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總體健康評分更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滿意度更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律失常、再梗死、焦慮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88%(25/66),觀察組為20.00%(13/6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08,P<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以持久性的胸骨疼痛、心率衰竭、心律失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會導致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和閉塞,因此有起病迅速、發展快等特點。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習慣的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也有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急性心肌梗死所產生的心肌受損及與之伴隨產生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可使患者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亂,包括焦慮、情緒性格改變等,因此,作為一種身心疾病,在藥物治療之外,有效的護理措施的實施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使患者能重返社會。
早期康復護理可使患者臨床癥狀有效緩解,對心臟功能的恢復也可起到促進作用,降低后遺癥及心絞痛、心律失常及心率衰竭等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有研究發現,早期適當的功能活動能使血流加快,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有利于心肌梗死灶的修復。本次研究中對65例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并將臨床效果與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的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護理中對患者不同的康復時間給予不同的康復護理措施,此外,還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緩解或消除不良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積極主動的配合,轉變傳統護理中的被動接受治療及護理的態度,使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提高,不僅促進疾病的康復,而且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質量的改善方面及護理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本研究認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能收到明顯的效果,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患者端正對疾病的態度,在功能恢復鍛煉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掌握基本的自我鍛煉方法,通過醫務人員的幫助及自身的努力使體力和身心功能均達到最佳的狀態,阻止心肌梗死后活動能力退行性減少,促進病情的康復,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盡快融入原來的生活方式和參加生產勞動,不僅可減輕住院費用,在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方面也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后能使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緩解或消除,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