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枚+吳慧萍+譚張紅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于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持續干預3個月,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況。結果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指數評分為(64.2±9.7)分,對照組ADL評分為(44.6±8.9)分,兩組結果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57%(3/35),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10/35),兩組比較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生活質量
腦卒中為中老年人群的高發疾病,該病的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死亡率,對患者為的健康安全具有嚴重的危害。由于醫學的發展與進步,臨床上對腦卒中的治療水平具有顯著改善,大大降低了腦卒中患者死亡率。不過因為該病在治療過程中側重于治療,往往會輕視了康復及患者功能恢復,所以腦卒中仍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給患者及其家人到來較大負擔。近幾年來,早期康復護理被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以達到幫助患者恢復基本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其效果尤佳。為探究早期康復護理的護理效果,本研究于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對我院收治的7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5例,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齡(71.2±3.7)歲;對照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70.6±2.4)歲。以上患者梗死38例,出血32例,右側癱瘓33例,左側37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且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及年齡等一般情況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降低患者的血壓、顱內壓及血糖等對癥護理與治療。觀察組在常規護理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包括(1)運動功能護理。指導患者選取正確的良肢位與臥位,通常采用仰臥位、側臥位及健側臥位;在仰臥位時,患者的肩需略微向上抬并前挺,同時將上臂外旋略微外展,掌心向上并伸展肘和腕,分開手指,可將上肢放于枕頭上。髖與骨盆稍前挺,大腿向內夾緊略微內旋,為預防下肢出現外旋可將墊物放于患側的大腿外下方;為預防伸肌出現痙攣,可將膝關節略微墊起令其稍向內微屈,足尖向上,踝關節保持90°的姿勢。患者盡量避免仰臥時間過長,指導并協助患者學習患側位與健側位進行交替。患者采用健側臥位,需將枕頭放于胸前,患者肩部前伸,肘及腕部伸直,指關節全部伸展并放于枕頭上,且不可垂腕,采用紗布將大拇指和四指隔開;患側腿保持屈曲,且踝關節需保持90°的姿勢,患者的健肢自然擺放即可。患者采用患側臥位,將患肩向前伸,不能后縮及受壓,前臂略微后旋,肘部伸直,掌面向上,并張開指關節,健腿置于前方支撐枕上并保持屈曲向前的姿勢,患腿放置于后方,膝關節稍屈,踝關節保持90°并令患肢處在功能位。每2小時變換一次體位。(2)生活能力護理。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如:指導患者練習在床上就餐、穿脫衣服,穿衣時先患側,后健側;脫衣時,先健側,后患側。指導患者自行街口扣子,練習扭瓶蓋、洗臉及刷牙等日常生活功能,每天通過指導患者進行投球、套圈、撥算珠、搭積木等活動進行練習,每次練習30min,每天2次。在訓練中著重訓練患者的移動能力,除此之外,患側手與上肢的功能也需注意訓練。訓練中,指導患者運用殘存的功能,在工具的協助下完成起床、翻身等基本活動。(3)心理護理。腦卒中患者因為其肢體癱瘓、反應遲緩,無法用語言發達內心,患者多出現焦慮、易怒的不良心理。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與其家屬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意義與目的,安慰患者,讓患者從心理上接受偏癱的事實并有系統的認識。將以往通過早期康復護理的成功案例對患者與家屬進行講述,讓患者與家屬感受到希望,令患者有信心戰勝疾病,有利于患者以最佳心理面對疾病并全力配合治療。
1.3療效判定標準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評分進行判定,包括軀體生活自理量表及工具性生活能力量表在內的14方面,每方面4分,最低14分,表示生活能力完全正常,最高54分,評分由低到高,表示生活能力逐漸降低。對腦卒中患者治療后的運動能力使用Fugl-Meyer量表進行判定,由0~100分運動功能逐漸提高。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APL評分比較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ADL評分為(24.2±9.7)分,對照組ADL評分為(36.6±8.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57%(3/35),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10/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情況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是促進其康復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在康復醫學中認為,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及結構具有一定的存在功能重組及代償自然恢復的能力,通過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加速自主側支循環建立,有助于病灶周圍組織的重組以及細胞的代謝。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ADL評分為(64.2±9.7)分,對照組ADL評分為(44.6±8.9)分,兩組比較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57%(3/35),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10/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進行常規護理后盡管也改善很多,不過其改善程度要顯著低于觀察組,這與患者所接受與康復有關知識的多少有很大關系,或和患者依賴于康復護理也有很大關系,在實施康復護理的過程中患者與家屬均積極參與和配合患者,既學到了康復健康知識又減輕了對護士的依賴,發揮了自身的協助作用,令患者的潛力得到最極致的發揮,大大縮短了恢復時間,并可以早日回歸社會。同時早期給予患者綜合康復護理,能明顯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對醫療質量的整體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當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時,即可給予其康復護理,無論在損傷早期還是損傷的后期,腦卒中患者的功能鍛煉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研究顯示,神經系統損傷之后損傷區域的神經細胞只是出現傳導方面的衰竭,而不是死亡或者凋亡,當神經細胞發生傳導衰竭時,將會形成半暗區,因此在早期對其進行功能鍛煉,可以使此類損傷得到恢復,使受損的細胞復活。康復護理是根據康復醫學中的神經功能重組原理,早期進行科學的、全面的護理。
早期給予患者康復護理,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肌肉萎縮、關節損傷等,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促進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