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統明+羅文君+謝齊群
[摘要]目的探討觀察筋膜蒂皮瓣與腹部帶蒂皮瓣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療效。方法2012年12月~2015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中選取82例作為觀察對象,并根據其修復術的不同而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41例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復,而對照組41例采用腹部帶蒂皮瓣修復,比較其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臨床療效總優良率(90.24%)明顯高于對照組(73.17%),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筋膜蒂皮瓣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療效優于腹部帶蒂皮瓣修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筋膜蒂皮瓣;腹部帶蒂皮瓣;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手工業與農業機械化也大幅度提高,從而致使我國手外傷發病率不斷增加,已高居外傷發病率第2位。而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在臨床上極為常見,在治療上大多數還是以不同類型的皮瓣修復為主。腹部帶蒂皮瓣移植術是治療手指外傷性軟組織、間斷縫合關閉創面、修復手指生理功能的一種較好的手術方法。筋膜蒂皮瓣移植術可用于修復較大面積的甲床缺損,保留指體長度,具有手術簡便、預后良好等特點。鑒于此,為了更好的、更科學的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本研究就治療上最常見的兩種修復方式,即“筋膜蒂皮瓣”與“腹部帶蒂皮瓣”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療效,進行深入的研究觀察,以期為其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以便進一步指導臨床手術的選擇。詳情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2月~2015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中選取82例作為觀察對象,并根據其修復術的不同而分為觀察組(筋膜蒂皮瓣)與對照組(腹部帶蒂皮瓣),每組各41例。觀察組;男24例(58.54%),女17例(41.46%);年齡20~54歲,平均(35.2±10.5)歲。對照組男22例(53.66%),女19例(46.34%);年齡23~55歲,平均(35.0±10.6)歲。并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較高的臨床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臨床確診為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且均為單指;(2)缺損面積1cmx1.5cm~1.5cmx2.0cm;(3)均及時入院治療,且簡單包扎處理過;(4)入院前未接受過其他系統的手術治療;(5)謹遵醫囑,依從性高,積極配合;(6)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7)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未成年患者和老年患者;(2)妊娠或哺乳患者;(3)皮膚缺損合并肌腱缺損的患者;(4)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5)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6)患者或家屬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1.3方法
1.3.1觀察組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1)取平臥位麻醉,患肢外展,將患肢放置于手術臺上,刷洗、消毒、清創、止血,并根據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面積設計皮瓣面積;(2)于缺損患肢同側指背側設計皮瓣,皮瓣旋轉點設于近節或中節指背側(不宜超過指間關節),以手指撓背或尺背縱軸為皮瓣軸線;(3)皮瓣的切取平面為伸肌腿膜表面,皮瓣的切取界面是旋轉點一側手指的側中線到對側的側后線,長度≤4cm,皮瓣大小一般比手指缺損面積大10%;(4)自近向遠在深筋膜下分離,保留蒂部位0.5~1cm,旋轉點至創面間作鋸齒狀皮膚切口,在真皮層至淺筋膜問分離,完成皮瓣的切取;(5)放松止血帶,檢查皮瓣血供,再將帶有筋膜蒂的皮瓣覆蓋在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區,皮瓣邊緣與創緣作無張力縫合,留置橡皮片引流;(6)術后常規處理,如抗感染、活血、制動等對癥治療,并囑咐其臥床休息,此外遵醫進行康復鍛煉。
1.3.2
對照組采用腹部帶蒂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1)同上;(2)于同側患肢腹部任意部位設計皮瓣,切開皮膚全層,脂肪層表面,掀起皮瓣,皮瓣蒂部不需要制成皮管;(3)微型隨意皮瓣蒂部殘留創面小,滲出少,凡士林覆蓋創面,腹部供區切口直接縫合。腹帶固定保護患肢,避免皮瓣牽拉、折疊,蒂部扭轉、受壓;(4)同上。
1.4評價標準
1.4.1臨床指標觀察兩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醫療費用等臨床指標。
1.4.2手指功能主要以手指屈伸功能是否受限、手指功能感覺是否恢復良好、患指是否耐磨(患指皮瓣反復摩擦后有潰瘍發生視為“不耐磨”,反之“耐磨”)、兩點辨別試驗(患指皮瓣兩點辨別的感覺距離)等指標進行判定。
1.4.3臨床療效參考王宗立制定《帶蒂皮瓣修復手部創面與手功能效果評價》的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手指功能進行綜合評價,評分標準;優秀(16~20分);良好(12~15分);尚可(8~11分);略差(0~7分)。總優良率=(優秀+良好)/總例數x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x±s)構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構成,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住院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且醫療費用也明顯少于對照組,即觀察組臨床優勢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兩組手指功能比較
6個月后,與對照組相較,觀察組患者手指屈伸功能受限人數明顯更少,患指耐磨人數(無潰瘍發生)明顯更高,且兩點辨別覺的平均距離更長,兩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秀、良好、尚可、略差的人數分別為22例、15例、3例、1例,其總優良率高達90.24%,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從解剖學分析,“手”的組織結構異常復雜且十分精細,是人體典型的致密結締組織,而手指外傷是手常見的損傷之一,一旦手損傷,其手指皮膚軟組織必定缺損。臨床上,關于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方法多種多樣,但其臨床適應癥及修復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因為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多伴有肌腱、血管、神經、關節、故等組織的外露,故需要合適的皮瓣來進行修復,而皮瓣的合理選擇將會直接影響其臨床修復效果,若選擇不當會導致其手指畸形,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手指功能及美觀,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痛苦。
一般來說,給予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的皮瓣選擇,宜遵循幾個原則;(1)創面能用游離植皮修復的,不用皮瓣移植;(2)能用臨近部位皮瓣修復的,不用遠處部位的皮瓣;(3)盡可能不破壞主要血管修復創面;(4)臨床經驗表明,皮瓣面積要>缺損面積的10%左右;(5)必須高度重視手指術后功能及美觀。在實際操作中,“筋膜蒂皮瓣”與“腹部帶蒂皮瓣”較為常用,故本研究也對其二者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觀察。結果顯示;筋膜蒂皮瓣(觀察組)和腹部帶蒂皮瓣(對照組)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的手術時間分別為(59.74±14.46)min、(55.24±15.50)min,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卻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1);并且,觀察組患者的手指屈伸功能、患者耐磨程度及兩點辨別試驗,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的臨床療效總優良率高達90.24%,比對照組約高出了20個百分點,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結論一致,進一步印證了本文觀點。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筋膜蒂皮瓣的解剖位置比較恒定,變異性較小,且對手指缺損區的損傷較小,該皮瓣不損傷主要動脈和神經,手術簡單、安全,重建的手指感覺良好,對手指端橫行、側方、指腹、指背皮膚缺損均適合,其致命缺點在于皮瓣面積切取不宜過大。而腹部帶蒂皮瓣雖然手術相對要簡單點,但需二期斷蒂,病程長、易導致患肢各關節僵硬,皮瓣臃腫、質地差,且整體外觀及耐磨性不理想,感覺功能恢復差。所以,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選擇手指皮膚結構相近、質量好的指背筋膜蒂皮瓣不失為一種切之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
綜上所述,筋膜蒂皮瓣修復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操作簡單、成功率高、手術風險小,對術后手指功能恢復良好,且修復后手指皮膚色澤紅潤飽滿,接近缺損皮膚原有的顏色,術后外觀較好,另外患指耐寒、耐磨,綜合效果較為優秀,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