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影
對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
姜雪影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現在中學生普遍存在著“怕上作文課、怕寫作文”的現象。很多學生一上作文課就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一聽到寫作文就喊頭疼,每當老師布置了作文題目之后,更是惶惶然不知所措,有的說沒什么東西寫,有的說不知道怎么寫,總之就是對寫作文提不起興趣,這種現象有的學者稱之為“恐文癥”。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對寫作文不頭疼進而喜歡上寫作文呢?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才是關鍵。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之不如樂之者。”就連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推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有行動、有收獲,才能真正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一位學生在寫老師布置的一篇以“人格”為話題的作文時沒有按當時老師要求的題目去寫作,而是寫了一篇關于“自己對某女同學愛慕但沒被接受的相思之苦”的文章。該學生雖沒有按老師當時的要求寫,但洋洋灑灑的兩千多字卻把他的真實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如果僅從欣賞文章的角度來看,那可真算是一篇結構完整,文從字順,層次清晰,表達分寸、內心獨白以及情感抒發都非常得體、到位的文章,可以說那是一篇沒有按老師“要求”寫出的好文章。雖然那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但它卻給了我很大啟發,那位同學之所以能寫出那么長、那么好的文章,完全是因為他想寫,他想用自己的筆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在實際的作文寫作中,很多學生都有著作文脫離實際生活,作文素材生搬硬套,字詞也以廢話居多,想一句寫一句,沒有一個清晰的寫作思路。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峻青的《海濱仲夏夜》一段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這段文字確確實實僅僅描寫上特定地點海上的晚霞。作者緊緊抓住了海邊夏夜的特色,將晚霞形容成“橘紅色”晚,將海水的色彩寫成了“染成了紅色”,接著又用“燃燒”一詞來描繪了晚霞的形態。峻青將海邊夏夜的景寫得如此逼真形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歸根究底是因為作者以生活融于寫作,細致的觀察、感受和思考生活,景色才會在他的筆下活色生香,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仔細地觀察生活、描繪生活,用自己的眼和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發掘生活中最親切的,最能打動心靈的真人真事,抒發心中真情實感。
學生采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分數的情況屢見不鮮,而“重理輕文”的現象也使于有些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理科書”學生課外閱讀匱乏,寫作材料缺失,造成了學生對作文望而生懼。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才能有物可寫,有話可說。老師要提倡增加文章的閱讀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其中的“破萬卷”是說要多讀書,書讀得多,才能思如泉涌、博古通今,寫作也能變得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如有神”助。但是單單只是多讀書是遠遠不夠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句話就是說讀是寫的先導,只有讀的“耕耘”才能帶來寫的“收獲”。所以強調多讀書之外還要重視學生對書進行熟思精慮,融會貫通,讓所讀之書變成寫作的源泉,將所讀之書遷移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寫作時,便能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
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應該盡量尋找學生作閃光點,多多的肯定他們文,對于作文的不足之處要用用委婉的話指出。眾所周知,在春秋時期,管仲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飽讀詩書,富有才華,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貪財。鮑叔看中了他的才華而對管仲進行了重用,管仲讓齊國在爭霸事業中一顯身手、脫穎而出,使齊國得以使各諸侯誠服,雄極一時。但是試想如果鮑叔正只是看到管仲的缺點而忽略了他的優點,管仲就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齊國可能也不會有后來的成功,在實際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有些學生的作文并不突出,但在遣詞造句等地方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教師應多給予贊賞,多加鼓勵,激發學生對創作的興趣。否則的話,教師把學生的作文批得一無是處,這種做法不僅會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而且會嚴重的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在義務教育中學生課外時間十分有限,教師若是要求學生寫整篇作文,只會讓學生有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因此沒有太多課余時間的中學生可以在平時多練筆,多寫日記。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假如中學生能夠在平時多寫日記,多寫一些片段,讓自己的感情通過片刻的寫作地表達出來,不僅會讓學生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寫作樂趣,同時也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因此,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教師強調每位學生每天練筆的重要性,大到時政國事,小至遣詞造句,。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筆,寫作更加熟練,素材也更加豐富豐富,而且還能將內容還運用到實際作文中去,減輕作文的難度。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