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華山
新媒體技術應用研究
詹華山
隨著現代社會的逐步發展,新媒體技術已經應用到各個領域,而在教育領域也進入到了多媒體時代。他們把視聽技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得現代的教學越來越科學化,同時也改變著現代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課本內容以多媒體的方式教授給學生,使得原本相對枯燥的課本內容以一種更有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也使得課本內容相對來說更容易掌握。本文通過分析將多媒體的教學技術應用到教學中的有益的地方,進而分析如何把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技術應用到教學中,來給老師們提供便利。
多媒體教學技術 應用 方法
二十一世紀,是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在采用各種方法,使自己國家的教育逐漸變得新媒體化起來。目前,作為一名教師,為了適應目前的教學要求,應該及時掌握一定的新媒體技術,并把它完美融入到教學中,用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生們的學習效果。
1.1 有利于改革教學模式。首先,多媒體的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創設出一些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新穎的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高度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其次,多媒體教學有利于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當教師們積極的投入到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術的時候,就能夠彌補自身的不足,進而提升自己。教師們通過新媒體技術能夠看到自己前進的方向,又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能夠促進他們自我的激勵。最后,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創設活潑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將原本枯燥的數字,以一種圖像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得學習更加生動和形象化,使學生們學習的時候更加簡單便利,減輕學生們的學習負擔。
1.2 有利于改革學習方式。首先,多媒體有演示功能,可以形象的展示某些比較困難的內容,動態地展示一些問題,使得學生們通過看就能學習到很多難以想象出來的東西。其次,是多媒體的對存儲功能,可以提供各種學習軟件給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們。這樣可以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得不同的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學習情況進行選擇。最后,多媒體的虛擬的功能,可以使學生們在虛擬的網絡中,通過網絡聯系實際,在網絡中設置情境,來達到理想效果。
2.1 結合課本內容應用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時候,應該充分的圍繞著課本內容點來進行運用。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書上的知識點,同時也可以加上自己所認為的學生可以掌握的附加的知識點,融會貫通的教會給學生,既教會了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教會學生通過看堆積的小方塊的正面上面和左右面的方塊的堆積的形狀來畫圖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這些方塊立體的展示在學生們面前,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到這些課本內容點。并且最重要的是課件的制作要注重教學的實用性,避免任何形式的表面形式主義,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的思維能力,使得學生能夠自主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課件的制作雖然不能完全形式化,但是同時也要精益求精,力求達到最好的效果。在進行課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熟悉課件的操作,同時也要準確把握教材,逐步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運用課堂內容,細心觀察學生的反應,控制教學進度,使得學生們能夠真正的學到知識,理解知識。
2.2 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要防止因為過多的使用課件而使得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越來越減弱,以及學生的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也越來越被忽視。我們要知道,多媒體作為輔助工具,不能夠喧賓奪主,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阻力。一定要防止以課件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的氣氛越來越沉悶。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即使運用課件,也要恰當的使用自己的動作和表情,來傳達自己的感情思想。同時,教師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課件上,也要注重觀察學生的情緒反應,看到學生漏出困惑的表情的時候,應該適當放下自己的講解速度,照顧學生的學習情緒。這樣,能夠既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夠使得教學效果逐漸提高。
2.3 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在新媒體大爆炸的時代,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更多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為學生們創造進行知識的探究學習的機會,進而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創新能力。教學中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就是為學生創造一種知識探究的機會,使得學生們學會自主探究。因此,在新媒體網絡的大背景之下,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應該大部分的查找與教學相關的資源,并且利用網絡上的新媒體來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們的眼界,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利用新媒體技術,因為新媒體技術可以滿足每一個年齡層的學生對于自己的課堂的要求,并且可以有效的促進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教師職業根據時代的逐步變化,逐漸的挑戰自己,才能夠做一個合格的老師。
[1]季良.融合媒體技術助力高效課堂[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5(11).
[2]湯生德.運用多媒體技術助力高效課堂建設[J].甘肅教育,2016(12):76-76.
(作者單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