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麗
把民歌民謠帶入中學課堂例談
唐曉麗
傳承、發揚傳統文化,脫離不開學校,作為中學老師,尤其是音樂與藝術老師,應主動有效地將我們優秀的民歌民謠引入到我們的教學中,在音樂課、活動課、語文課等課堂教學中,要因地制宜地進行民歌民謠的教學與欣賞。
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只是還未被我們挖掘。當我們在抱怨課程缺乏教學內容時,教學氣氛不好時,為什么不能把身邊最熟悉的民歌民謠引入課堂呢?
我們湖北,荊楚大地,歷史悠久,地靈人杰。勤勞、樸實的人民,孕育了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謠。口語化的歌謠從老百姓的角度對生活中的各類現象進行了敘述,表達了人民最本質的喜怒哀樂和最淳樸的勞動觀、道德觀。
在音樂課以及大文化活動課中,我將在湖北、江西等地比較流行的民歌《采茶歌》引入到課堂中。
三月鷓鴣滿山游,四月江水到處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上白云頭。草中野兔竄過坡,樹頭畫眉離了窩,江心鯉魚跳出水,要聽姐妹采茶歌。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層白云一層天, 滿山茶樹親手種,辛苦換得茶滿園。春天采茶抽茶芽,快趁時光掐細茶。風吹茶樹香千里,蓋過園中茉莉花,采茶姑娘時時忙,早起采茶晚插秧,早起采茶頂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
作為音樂老師,可以直接從音樂的角度,引導學生學唱,引發學生對音樂的進一步認識。像這種和勞動結合很緊的歌謠,學生是非常喜歡的。
作為語文老師,可以從歌詞的特色進行文化方面的引導。鮮活的歌詞,歡快的勞動場面,是非常好的語文學習素材。
作為歷史老師,可以從茶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茶文化淵源及演進。
另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進行學習。在真正嚴肅的課程學習中,學生缺乏的就是學習的方式與技巧。在學生學唱以及更深地了解了我們地方特色的《采茶歌》后,讓學生欣賞在其他地方比較流行的《采茶歌》:
采茶歌
正月采茶是新年,頭上金釵佃茶園,佃得茶園十二畝,當官寫來標價錢。
二月采茶茶葉發,姐妹雙雙采茶芽,姐采多來妹采少,不論多少早回家。
三月采茶茶葉青,姐在房中織繡錦,兩頭繡起茶花朵,中間繡起采茶人。
四月采茶茶葉長,男又忙來女又忙,男又忙來忙栽秧,女又忙來忙養蠶。
五月采茶茶葉黃,茶樹蓬里有蛇螗,多買香紙燒土地,山神土地保平安。
六月采茶喜洋洋,多栽柳樹多栽桑,多栽桑樹不無用,多栽楊柳好乘涼。
七月采茶秋風起,姐在家中上高臺,織起綾羅三五丈,留待明年做茶衣。
……
十一采茶雪花飛,雪花飛飛飄郎衣,姐在房中烘火坐,郎在外面受苦辛。
十二采茶一年滿,姐妹雙雙收茶錢,各家茶錢都還我,我和姐姐好過年。
一首動人的歌謠,介紹了一年十二個月的特色,字里行間充滿了韻味,原汁原味的歌謠牢牢吸引住了學生。課堂上,借助民歌獨特的魅力,猶如磁鐵般將學生們的注意力聚集,讓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都達到極點,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發展,進而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生可能意猶未盡,這時可以借機激勵學生,我們祖國的文化是博大寬廣的,在我國有很多首不同特色、歌詞寫法迥異的《采茶歌》,讓學生在課外收集、學唱其他的《采茶歌》。不同科目的老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開發利用我們的民歌民謠。
我們城里的孩子,對勞動以及我們過去的東西,了解很少,很多初中的孩子還不知道農歷,更不談二十四節氣。在介紹節氣等相關知識時時,可以引進民謠《節氣歌》,順口溜一樣的節氣歌立即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此時,我又收集并引導學生學習其他地方的節氣歌:
“頭九二九,汗爬雨流;三九廿七(讀“測”),曰史(方言:說話)結疙;四九三十六,門前掛戶溚(方言:冰掛);五九四十五,窮漢街上舞;六九五十四,拎籃掇野菜;七九六十三,窮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讀“泥”),黃狗蔭處避;九九八十一,犁耙都請出;十九足,播秧谷。”
我和學生們一起探討這首歌謠所蘊含的道理,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對時令交替最原汁原味的闡述,破譯傳統文化的密碼,品味歌謠中所蘊藏的古人智慧。
在中學,很多課程都可以相機利用好我們的民歌民謠,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收獲課本之外的很多東西。當然,不同科目的老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開發利用我們的民歌民謠,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并借此教給學生知識與學習本身的技巧。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