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濤+趙麗娜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為端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進行的教育活動,現今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著眼與當代社會發展,立足于歷史傳統德育基礎。 尊重傳統,借鑒傳統,不是毫不發展創新的全部吸收,而是要有原則、有比較、有方向的剖析,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方面,都要做到有理有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本質作用。
關鍵詞:傳統德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對于傳統德育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古為今用,不斷發展創新,給予其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寄托美好愿景。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應當如此,要有端正的態度,更需要有力的措施。
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富裕上,更多的體現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體現在民族精神、氣節上。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人文特點,有著本民族獨有的精神追求,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樣是對人們意識形態的教育,在民族文化環境的影響下,自然也有著其獨特含義。傳統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不會徹底消失,更不會被拋之在外的。大部分人對傳統德育還是較為肯定的。但由于沒有深入細致的研究與實踐,使得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果不佳,難以發揮出正常作用。人不可能脫離現實而存在,而傳統是根,是人們尋求自我的源泉。尊重傳統、愛傳統就是對自我的肯定,如果我們對其報以否定的態度,那我們怎能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怎能找到傳統文化的本質,怎能從中提煉出寶貴的財富。一直以來,對傳統德育都有兩種極端的傾向,即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復古主義。 前者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全盤否定傳統德育的存在意義,并將當時代的落后狀況全都歸結于傳統德育,認為要想富國強民就只有全盤西化這一條路可以走。這不僅否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將其劃定為障礙,更將西方的意識形態算盤復制,阻斷了我國的歷史發展進程。后者則主張進行封建復辟,過分推崇傳統而無視甚至是反對當代的新發現與新變化。盡管受到多次批判,但仍然存在。如今我們正處于批判繼承、發展創新的關鍵時期,要時刻警惕極端態度。在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要尊重傳統德育,多角度考慮,系統研究,全面分析傳統德育與當今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深入分析其現實意義,不斷開拓新的發展方式與教育手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新的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在意識領域產生作用,更對豐富高校教育內容、優化高校教育方式、增強高校軟實力、創新教育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充分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要求,展現了我國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對于傳統德育資源的創新與發展,可從以下方面出發。
一是整合與突出。 整合精華、突出重點,使傳統德育符合時代要求,培養敢為人先的時代新人。不得不說,傳統德育內容中確實在這方面不夠重視,具體的行為典范也少有提及。孔子所說的“仁智勇”中的“勇”也并不是單純的倡導勇于面對、勇于突破,更多的是要建立在“義”之上,先“義”后“勇”。因此,發展傳統德育內容就要培養他們的善于發現、鉆研、進取的“敢為人先”創新精神。從我國的傳統文化到民族精神中都有對“勇”的體現,我們應當深入挖掘傳統德育中符合民族大義、符合社會發展現狀、益于意識進步的“勇”的精神。“勇”在傳統德育中有多重含義,可以是剛健有為,可以是勇往直前,也可以是變革求新,其多重含義往往也能夠一同體現。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汲取傳統德育中的有益因素,要明確創新思想,樹立務實、改革的精神方向,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寄予人們拼搏努力的美好期望,。從古至今的各個變法求新運動也充分體現出人們對于社會發展變化的適應性策略,顯現出了傳統德育中的拼搏與創新精神。
二是剖析與轉化。 針對傳統德育中的因素要做到批判性的繼承與發展,對于其合理因素要加以發揚,而對于其不合理、不符合社會發展現狀的因素要加以轉化或摒棄。現今時代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張“忠誠守信”,這里所說的“忠”即是忠于傳統、忠于時代、忠于國家與民族。傳統德育中對于“忠” 有較為具體詳細的體現,其對象基本為封建君主和國家,這當然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狀況的,但其中的部分傳統德育資源還是可以借鑒吸收的,也可以將其有針對性的轉化為現代社會需要的資源。另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與自由,讓他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精神來吸收營養元素,并能夠充分尊重、學習其他良好的行為,提高自我修養。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還需要將傳統德育中的“忠恕”思想充分體現出來,讓大學生在進行社會活動時能夠換位思考、推己及人,既不斷繼承創新傳統文化,又以更加寬容、包容的態度面對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取其所長,補己之短,為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現貢獻一份力量。儒家一直所倡導的核心內容“仁”、“愛”一直以來就被各朝各代傳頌。但其中不乏有些封建傳統思想需要改造與轉化,像君臣之“愛”、等級之分,完全可以轉化為現今社會對良師益友、領導下屬的尊重與關愛,而不是絕對的盲從與愚昧。
三是借鑒與弘揚。傳統德育資源中存在著諸多的營養元素,如果將其妥善吸收與發展將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為寶貴的經驗,端正他們的思想觀念與人生方向。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僅追求一時的成效,應當將傳統德育中倡導的 “見利思義”的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世界,提供給他們一個正確的價值追求的目標;不斷推崇傳統德育中的“貴和尚中” 理念,使大學生建立一個和諧、自由、寬松的人際關系狀態;引導大學生以“天人合一”的態度來面對日益嚴重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端正大學生態度,以“誠實守信” 得良好品德應對學習、生活中的每次考驗,將其當作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四是審視與賦新。傳統是根,傳統德育中的精華就在于其對現今文化教育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應當充分發掘傳統德育中的優良元素,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審視傳統、改革創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過程是漫長而又艱巨的任務,這不只是某所高校或者某個教育部門的任務,更是全社會各方面都需要積極參與的一項事業。 不僅傳統德育的內容需要批判繼承,創新發展,其教學手段、方法同樣需要注入新鮮血液,融入新時代新價值,以現今社會的網絡多媒體技術、移動傳媒等等方式為載體,營造和諧家庭氣氛、構建良好社會風尚,形成系統化、生態化的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史娟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再認識[J]. 教育教學論壇. 2016(39)
[2]安志權. 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研究[J]. 才智. 2016(26)
[3]張旭彤.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建議[J]. 人力資源管理. 2016(09)
[4]王啟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亞太教育. 2016(25)
[5]姜春志. 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 經貿實踐.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