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世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整合;優勢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3—0063—01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感受到了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的巨大變化,包括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對我們教學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有助于創設情境,化解重、難點
建構主義強調情境的作用,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現情境,可以補充學生原有經驗中的不足,使所教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明朗化,使學生親臨其境。因為從文章的內容來看,課文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同時也反映著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信息:歷史的、現實的、哲學的、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科學的、技術的、文學藝術的……幾乎無所不包。從文章教學角度來看,有些寫景抒情的詩詞,描寫壯美山河、宏偉建筑的散文,刻畫人物的佳作等,倘若采用一般的講讀方法,學生對于其中深遠的意境、活生生的形象、深奧的科學道理以及陌生的生活畫面,往往難以得到直觀的認識和具體的感受。情境的創設,要依賴于多媒體的展現,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指導。“整合”為語文教學創設的形象情境,能為學生思考與創新思維能力的產生和發展提供形象的啟示,或者說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層次思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再帶著問題去深入探究,不僅鞏固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使學生更深入地去領會課文內容的思想內涵,從中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尋求解答及主動探索求知的創新型思維習慣。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有助于增加學習信息量
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絡優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的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資源。師生雙方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交流、討論、啟發等實現資源的共享。在聽、讀、說、看等操作活動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學習主體,學習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就加大了。同時信息和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由于能使學生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也有利于知識的保持。如,在上《探索月球奧秘》這篇綜合課時,應向學生介紹有關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知識,它們涉及地理、物理、文學,教師在互聯網上能很容易地找到這些知識,再通過制作課件又能很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文章詩賦、對聯等各種資料,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素質。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有助于探究性學習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無疑能夠改進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教師的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要成為常態化教學還應有必要的保證,如,教師教學目標的設計實施,信息技術水平,校園網絡環境的建設,設備的正常運行維護等。反思傳統語文教學,偏重知識系統和能力訓練體系,注重傳授字詞句篇等知識。其優點是比較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大量經典篇章只是作為傳授知識的范文,且文本數量固定有限,在閱讀實踐中更易做到少而精,精而深,深而細;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多,教與學任務相對少,師生普遍負擔較輕;教學活動基本不受設備、資源等外部條件的限制。
相對于傳統課堂的封閉式教學,信息技術或者網絡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特點則是互動、開放,它既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如,多媒體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鏈接的選取性,大容量存儲的豐富性,高速傳輸的便捷性,超時空交流的共享性,材料更新的時效性等特點,讓學生帶著任務和目標查詢資料、協作交流,創設操作情境,以及動態模擬展示等,方便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除了完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交流外,還要進行人機(網絡)交流。教師在交流過程中完成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反饋和指導,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還大大增加了學生視覺信息的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運用和處理信息的現代化素質。因此,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與模式,教師角色轉變為參與者、合作者,師生互動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在自主活動和探索發現中全面發展,進而努力提高綜合素質。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