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一帆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包括施教過程與受教過程。教育過程是以學生對教育內容接受的程度作為標志。所謂接受是指主體對對象的一種接納、吸收和內化為自我的過程。文章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優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49-0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有賴于作為接受主體的大學生、作為接受客體的訊息和接受環境的共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這些構成接受過程的關鍵因素往往會成為其接受過程自身的障礙。研究這些障礙因素,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礙產生的原因
1.1 思想政治教育者影響力的不足。常聽到不少學生說喜歡某一科目,其原因很可能不是因為科目本身的吸引力有多大,更多的是科任教師對學生有吸引力。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響力并不亞于內容和方式所具有的魅力。不可否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在學歷、自身素質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仍有部分教育者在人格魅力、學術魅力方面有所欠缺,在傳道授業過程中,做不到言傳身教和表里如一,使之威信全無,學生很難對其傳遞的教育信息給予接受。
1.2 接受的內容枯燥單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只有在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接受者的需求結合時才會煥發出其生機和活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更新能力欠缺,使其內容過空過泛,不接地氣,缺乏現實感、新穎性、針對性。對世界、國家、社會問題夸夸其談,對現實生活關注較少。過分強調價值認同、整齊劃一,忽視接受者的感受和質疑。缺乏實踐性,紙上談兵者居多。使大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又迫于學分壓力,只能應付了事。
1.3 教育方式無新意。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還是以思想理論課為主,以在教室里單向傳輸、說教為主,一貫的"說教"作風,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不關注接受對象的情感溝通,確實是讓處在個性張揚時期的大學生受到束縛。雖然現在的高校在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但因有些教育者不能駕馭,本想借此改變傳統教學方法,使課堂豐富,卻事倍功半,反倒影響了學生接受的效果。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礙的對策
2.1 提高接受者的主體意識,重視接受者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單方面把教育者或接受者獨立出來作為主體都是片面的。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接受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首先,接受者必須樹立起主體的觀念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脫離了接受者的積極主動的接受,只能是"楊白勞"。對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留給接受者更多的時間展示自己的觀點、疑惑;也可進行情景教育,讓接受者在情景中產生認同,以便吸收接納。同時,接受者必須樹立責任意識、全局意識。積極能動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新世紀新階段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要求。其次,重視接受主體的需要。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推動行為的產生,需要是行為的原動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關注接受者的需要。在高校中,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的落實,就該立足大學生的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就業等現實需要結合起來,讓大學生感覺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性、現實性,以減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礙。
2.2 轉變教育者觀念,并提高其素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觀念和自身的素質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方面,亞里士多德曾提出,對教育者進行評價主要看三方面:知識及其正確性、可靠和誠實度、意圖。要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者影響力不足的現狀,必須不斷使教育者的觀念轉變,提高其自身素質。因為接受者如果覺得教育者的學識淵博、正確可靠、意圖明確公正,那么接受者就會認同教育者傳遞的信息,并樂于接受。首先,樹立接受者也是教育主體的意識,改變以往單純的"說教、灌輸"的教育方法,聯系生活、聯系實際、聯系學生,充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內外體現接受者的主體性,讓接受者在參與中體會感受,在感受中辨別批判,在質疑中認同,在認同中接受。其次,教育者要不斷的"充電"。通過與學生交談、同事交流、前輩指導等來總結不足、調整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交往技術。可以通過網絡自學或參加各種培訓、調研等來提高自己學術水平、理論魅力,成為一個知識結構完整、人格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2.3 把握接受者的接受心理,提高教育針對性。在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下,會使大學生呈現不同的心理,如從眾心理、求異心理、定勢心理、逆反心理等。面對這些紛繁復雜的心理,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須根據接受者細微的心理、情緒變化,適當調整教學的內容、方式甚至是時間地點的改變。其次,應注意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健康的思想情感,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鼓勵為主、批判為輔,引導學生多參加積極健康的課余活動。再次,心理輔導、咨詢的開展和完善是必須的。以此把握接受者的心理,培養接受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的強烈認同感、濃厚的情感、不懈的意志、崇高的信仰,以減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礙。
2.4 深化內容的接受度,增強教育生命力。由于大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判斷選擇能力,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形式上要豐富多彩,在內容上也得具有科學性、現實性、超越性。只有科學的知識才能有足夠的魅力吸引人、有強大的力量說服人、以其真理性來指導人。只有與現實聯系的知識,才使人便于認同,易于理解接受。只有新穎性的知識,才使人不覺得枯燥,讓人樂學愛學。只有不斷超越的知識,才能讓人不斷的進步、提高。通過選擇合理、合適的內容讓接受者接受,才能提高教育的生命力。
2.5 講究傳播技巧,促進知行轉化。改變課堂中"滿堂灌""說教"的形式,采取分組討論、角色轉換、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只限于教室這個范圍,可延伸到教室之外,如升國旗、入黨儀式、紀念日等,也可到社會上進行實踐活動,如敬老院義務服務、參觀博物館、支教支農暑期實踐等,改變傳統的傳播技巧,在活動中推進學生知行轉化。
2.6 優化接受環境,形成教育合力。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風氣、正確的輿論環境、有效的宣傳和可行的規章制度是必須的。對于網路盛行的時代,虛擬環境的規范是必不可少的,可建設紅色網站、論壇、貼吧等,傳播主流思想,執行嚴厲的網絡監管措施,凈化網絡環境。在學校中,應樹立良好的校風校貌,凈化心靈。多開展有益的活動,豐富大學生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應該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來影響孩子。社會、學校、家庭并非"孤軍奮戰",應充分發揮三者合力,共同推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消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礙,提高接受效果,并非朝夕之事。只有找出問題的原因,并采取可行的措施,才能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結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其環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這些環節的優化不僅需要教育者的精心設計和實施,還需要社會、家庭的積極配合協助,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王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礙及對策分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2)
[2] 千保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礙成因分析[J].魅力中國,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