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
體育與商業真正充分結合
體育運動商業化發端于歐洲的足球俱樂部,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特別是這五十多年來,美國人把體育產業發展到了一個頂峰,使體育和商業充分結合,成為真正的體育產業。

體育產業在全世界的總規模,包括相關產業在內,大概2萬億美元左右,全球從業人員接近1億人,算是一個大產業。
體育產業在全球范圍,也包括中國,呈現出四個發展趨勢:
第一,體育與商業融合。體育運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體育和商業的結合也就是近幾十年才發展到頂峰。從賽事冠名、服裝贊助、形象代言等,商業已滲透到體育運動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講“商業綁架了運動”,也就是體育運動要為商業服務。現在重大賽事都要考慮在全球各地播出的時間來做相應調整,歐洲的職業足球聯賽要考慮亞洲收視時間,要把比賽放在中國收視時間來踢,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因為轉播權價格賣的很高。
第二,體育與傳媒融合。以前媒體報道體育是要向運動賽事本身收錢的,但是慢慢地,媒體報道要向運動賽事繳錢,而且錢越繳越多。媒體把體育賽事作為媒體的核心資源,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舉個例子,萬達代理的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賽事媒體報道在亞洲地區分成兩種:一種是全媒體打包出售,一種切分得非常細,電視媒體、平面媒體、移動媒體、場地媒體等。媒體如果費用少,可以買其中一個轉播權,電視買電視媒體,移動買移動媒體,平面買平面媒體。媒體買了這些轉播權還進不了場地,要進入場地需要另收錢,而且場地里根據位置標出不同的價錢。進去以后還有采訪權和無采訪權之別,價格也要區分。沒有采訪權的記者進去拍一拍可以,但是想要采訪兩句,對不起,還得另繳錢。
媒體和體育賽事結合得越來越緊密,賽事成為各種媒體的核心資源。傳媒業從綜合傳媒逐漸細分到專業的體育傳媒。在海外,專業體育電視臺價值是非常高的,甚至超過有些新聞電視臺。
第三,體育與旅游融合。體育賽事成為拉動旅游消費的一個重要方式。舉一個例子,全世界最值錢的兩大活動是什么?奧運會和世界杯,特別是世界杯。這兩個體育賽事的競爭超過了所有其他活動,對旅游的拉動效應也超過了所有其他活動,所以,奧運會和世界杯的競爭非常激烈,比的不完全是經濟實力,是方方面面因素競爭的結果。這樣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什么2022年世界杯主辦權美國輸給了卡塔爾。
大家為什么力爭奪這些頂級賽事主辦權呢?因為主辦方不僅可以名利雙收,更重要的是這些賽事的后效應明顯。世界杯踢完了、奧運會比完了,主辦地也出名了,很多人還會來旅游。所以,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越來越大。
第四,體育和發展融合。體育成為國家、特別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和載體,甚至成為一個低成本發展的借口。城市利用體育比賽提高公眾的幸福指數相對容易。舉個例子,巴西正是利用里約奧運會這個借口,將黑社會山頭上的違章建筑鏟除不少,甚至動用了軍隊的坦克。雅典奧運會對希臘來講也是一次很大的機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城市建設的重大影響也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
中國體育產業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

從國家發展層面來看,體育產業處于高端層面。人們最早追求溫飽,溫飽之后追求娛樂,娛樂層面的需求滿足之后,還要去旅游度假。體育消費是在這幾個層面之上的一個消費,所謂有錢有閑。中國在體育產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體育人口。美國體育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5%,日本的體育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據官方公布,中國體育人口的比重是30%,也就是說,每三個人中有一個是體育愛好者,這一數據跟歐美的差距是巨大的。
二是產業總量。美國體育產業指的是體育賽事、體育經濟和體育傳播,并不包括運動鞋服等相關產業,這一產業總量接近5000億美元,占GDP3%左右;日本體育產業占GDP的2.6%;而中國體育相關產業占比是千分之七,去掉鞋服等相關產業,我預計在千分之三以下。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個GDP超過10萬億美元的國家,但體育產業相對經濟發展是滯后的,總量太小。
三是人均支出。人均支出指的是花在體育消費上的錢。中國人均體育支出大概是美國的五十分之一;我們的近鄰日本,人均體育支出是中國的40倍。體育消費是所有消費層級里較高的,對中國來講,體育消費才剛剛開始,潛力非常大。
四是體育設施。這一點差距更大,中國人均體育設施嚴重不足。以熱門運動足球為例,我自己的調研,美國平均每4.6萬人擁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在美國,足球排在橄欖球、冰球、棒球之后,并非熱門運動項目。日本平均3.8萬人擁有一塊標準足球場。而中國是多少?超過13萬人擁有一塊足球場。我們在最熱門的運動項目上差距尚且這么大,更不用說冰球、自行車這些項目了。
對體育產業而言,如果搞專業運動,舉國體制還是蠻好的。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體育越來越由產業支撐的時候,用專業隊的體制來管理現在產業化的體育運動明顯落后。此外,中國的體育賽事更多靠政府出錢做,運動賽事非常少。
萬達體育產業是怎么做大的
萬達體育產業非常受關注,我們怎么做體育?分四個方面:
第一,擴大與國際組織合作。國際體育組織成立最早的到現在接近200年歷史,很多組織歷史超過100年。這些體育組織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在賽事、規則、利益、格局等方面都已成形,后起國家很難重新制定規則。基于這種狀況,需要擴大、加強和國際體育組織的合作。我們把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作為萬達體育的重點,通過國際體育組織獲得體育賽事授權,擁有體育賽事的IP。
2016年12月1日,剛剛宣布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落戶中國。這一賽事按照規定舉辦過洲際賽才能申辦,于是我們跟國際組織講,自行車運動要擴大,最重要的是中國,中國是第一人口大國。文化的發展靠演出,體育的發展靠賽事,有了賽事職業運動才能發展,才能促進中國職業車隊的建立。這樣一來,我們就拿下了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這事亞洲惟一的世界最高級別公路自行車賽事。
第二,開展國際產業并購。國際體育賽事的基本格局、相關公司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完善,我們想要進入該領域,獲得該領域的話語權,光靠經驗是不夠的。所以幾年前我就明白,一定要買一個大一些的體育公司,幫助我們獲得經驗。三年前,萬達10億歐元并購了歐洲最大的體育公司盈方,萬達的體育產業之路便開始于那時。并購之后我們就知道了體育產業如何發展,從而建立體育產業的人脈關系,賽事組織的經驗等。隨后萬達又并購了美國WTC、法國拉加代爾等,并逐漸把國外優秀賽事挪到中國。通過并購,萬達的體育產業開始發展起來。
第三,引進重大國際賽事。中國體育賽事少,怎么做?自己從頭開始做行不行?可以,但培育一個賽事要花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比如足球,中國沒有重大國際賽事,除了亞洲杯和世界杯,中國國家足球隊沒有比賽的機會,就是想跟對手過招都做不到。怎么辦?我們跟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各大洲足聯商量,再向國際足聯申請,搞個中國杯,邀請各國家隊來比賽,這樣我們就可以跟高手過招了。再比如,“環廣西”自行車世界巡回賽,我們也是和國際自聯把關系搞好獲得授權。這樣操作的好處是,凡是新建立一個賽事,IP都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收購美國WTC,世界上最大的鐵人三項公司,2016年已經在中國舉辦了兩個賽事;萬達剛剛還跟國際羽聯簽約,成為未來二十年獨家商業合作伙伴。逐漸把重大體育賽事落戶到中國,通過這種落戶,萬達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未來的價值會非常高。
第四,體育公司持續盈利。既然叫體育產業,盈利就是公司的最主要目標,當然,盈利的途徑來源是有講究的,就是取之有道。我曾經說過,企業不盈利是不道德的。很多人問我,你怎么不做俱樂部。俱樂部是體育產業的一個方面,但不是萬達體育公司追求的目標,因為現在很少有俱樂部實現較大盈利。NBA是很盈利的,但NBA各個俱樂部也就是勉強收支平衡。所以,我們是“不看面子,只看銀子”,俱樂部象征性地在做,但不把這個作為主要方向。體育產業主要是做賽事和從賽事延伸出來的賽事經濟、商業、傳媒等,這才是真正體育產業的主要方向。
萬達的目標是2016年全球合并報表實現比較好看的盈利,2020年的凈利潤至少要做到10位數,或者幾個10位數,最終使萬達體育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市,給中國資本市場奉獻一個極其優秀的,具有惟一性、高價值、有持續盈利前景的優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