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艷
摘要:為了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解決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導致的重復征稅問題,2016年3月23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以下稱營改增)試點,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全部營業稅納稅人,納入試點范圍,由繳納營業稅改為繳納增值稅。本文結合“營改增”文件中的要點,就建筑企業如何應對“營改增”提出幾點籌劃方案,以幫助建筑企業有效控制企業稅務風險,降低稅負,防范涉稅風險。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企業;納稅籌劃;留抵稅額
“營改增”后,建筑業稅率從3%的營業稅改變為11%的增值稅,這不僅僅引起稅率的改革,將建筑業由營業稅的價內稅變為增值稅的價外稅,更重要的是它會對企業的經營模式、組織架構、供應商選擇、稅務風險等帶來調整和影響。考驗的不僅僅是企業財務管理能力,更是企業的綜合經營管理水平。因此,“營改增”形式上是發票的變化,由營業稅發票變為增值稅發票,但核心是管理,加強流程管理,本質涉及到建筑企業利益,企業承擔稅負的變化。對于建筑業來說,稅率的提升給建筑企業帶來更大的生存發展壓力。因此,本文結合“營改增”文件中的要點,就建筑企業如何應對“營改增”提出幾點籌劃方案,希望此方案能幫助建筑企業有效控制企業稅務風險,防范涉稅風險。
一、籌劃方案
(一)選擇簡易計稅方法
財稅【2016】36號文件中規定:
1.一般納稅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務,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
以清包工方式提供建筑服務,是指施工方不采購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或只采購輔助材料,并收取人工費、管理費或者其他費用的建筑服務。
2.一般納稅人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務,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
甲供工程,是指全部或部分設備、材料、動力由工程發包方自行采購的建筑工程。
3.一般納稅人為建筑工程老項目提供的建筑服務,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
建筑工程老項目,是指:
①《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注明的合同開工日期在2016年4月30日前的建筑工程項目
②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的,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注明的開工日期在2016年4月30日前的建筑工程項目。
附件2中規定:試點納稅人提供建筑服務適用簡易計稅方法的,以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額為銷售額。也就是說,2016年5月1日后新的項目,如果選擇簡易計稅方法,可以把比例最大的建筑分包款從銷售額中扣除,以余額差額征稅。這樣,選擇簡易計稅方法,稅負會比以前按照營業稅計稅稅負會降低。
(二)與甲方盡可能的簽訂“包工包料”的建造合同
在第一點中,我們提到,符合條件的建筑業企業一定要積極爭取、充分利用政策精神,選擇簡易計稅方法,但是在有些情況下,選擇“包工包料”計稅方法比選擇簡易計稅方法更有利,我們以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乙公司是一般納稅人,承包了一項通信工程項目,工程款合計為100萬元,發包方提供動力,乙公司“包工包料”采購材料和設備,增值稅進項稅率為17%,價稅合計金額60萬元。
若乙公司選擇簡易計稅方法,則繳納增值稅=100÷(1+3%)×3%=2.91萬元
若乙公司選擇“包工包料”計稅方法,則繳納增值稅=100÷(1+11%)×11%-60÷(1+17%)×17%=1.19萬元
這種情況下,選擇簡易計稅方法繳納增值稅多于“包工包料”計稅方法。
什么情況下建筑企業繳納增值稅,簡易計稅方法要多于“包工包料”計稅方法呢?
我們可以假設材料和設備的進項稅率都是17%,推導過程略:
銷項/(1+3%)×3%>銷項/(1+11%)× 11%-進項/(1+17%)×17%
則:進項/銷項> 48.16%
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呢?這是因為簽訂包工包料的合同時,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大部分來自于材料和設備,它們的稅率也是最高的,為17%的進項稅率,這樣就加大了進項稅額的抵扣,降低了企業的整體稅負。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可抵扣的材料和設備大于銷售額的48.16%時,一般選擇“包工包料”計稅方法,若可抵扣的材料和設備小于銷售額的48.16%時,一般選擇簡易計稅方法。
(三)加強分包商和材料供應商管理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工程項目分包、原材料采購是兩個重要的進項稅來源,特別是建筑企業實施“營改增”以后,可抵扣進項稅額的多少直接決定了企業應納增值稅的稅負。因此,“營改增”以后,建筑企業要加強分包商和材料供應商管理,轉變對分包商和供應商的選擇觀念,不能再把總價格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而應綜合考量分包商、供應商的各種資質、不含稅價格及稅負,盡可能的選擇有實力、信譽好、進項稅抵扣多的分包商和供應商,為增值稅的順利抵扣提供可靠保障。
同時,“營改增”以后,建筑企業可以考慮把自己的非核心業務,分包出去,集中自己的有限資源,來發展對企業有優勢的業務上,這樣不僅可以有限配置自己的有限資源,將自己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也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例如,建筑施工企業承攬一項工程后,在允許分包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把技術含量低,人工成本比較高、費用花銷比較大的部分,比如開挖土石方,埋設光電纜,架設通信桿架等分包給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企業,這樣不僅可以得到進項稅額發票,抵扣增值稅額,還可以減少企業的人工費用支出,集中企業的有限資源發揮優勢項目,可謂一舉兩得。
(四)合同管理
企業中的合同管理是內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合同中的具體條款將直接決定企業的稅款繳納及企業承擔的稅負。一般納稅人應利用增值稅價稅分離特點,通過合理的商業安排,降低企業稅負。
(1)明確合同相對人的主體身份。“營改增”之前,提供服務方即合同相對人是營業稅納稅人,“營改增”之后,服務提供方即合同相對人有可能變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因此,在簽訂合同時,需在在合同中完善當事人名稱和相關信息,考慮合同相對人是小規模納稅人還是一般納稅人,提供的發票是普通發票還是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稅率是多少,企業能否抵扣等等。
(2)確定銷售價格、價外費用及增值稅額等。“營改增”之前,建筑企業是營業稅納稅人,繳納營業稅,合同總額中包含了稅金,屬于價內稅,而“營改增”之后,建筑企業繳納增值稅,增值稅不含稅價和稅金是分離的,屬于價外稅,因此需對合同價格含稅與否進行明確,明確不含稅價格和增值稅額。在采購過程中,會發生各類價外費用,也有必要在合同約定價外費用是否包含增值稅。
(3)不同稅率的服務內容應當分別核算。在同一建筑企業中,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稅率,比如11%或者6%,甚至同一個合同中也可能包含不同的稅率項目。因此,在兼營不同業務時,需在合同中分別明確不同稅率項目的金額,進行分項目的明細核算,防止因核算不清導致被適用較高的稅率或征收率,帶來稅務風險。
(五)集團公司業務經營的籌劃
(1)機構扁平化。大型建筑企業集團內部組織架構復雜,管理層級多,集團內部有很多子公司,集團承包下來的工程層層分包出去,由低等級的子公司實際進行施工,結算時低等級的子公司向分包商層層開票,增值稅“以票控稅”,若流轉環節多,可能造成工程項目的增值稅進銷項稅不匹配,潛在的稅務風險增大。因此,建筑企業集團應結合自身特點,改變組織架構,縮短管理鏈條,壓縮管理層級,將組織機構扁平化,降低涉稅風險。
(2)計稅方法的籌劃。當建筑企業自行采購的可抵扣材料比較少的時候,單獨的建筑企業提供建筑勞務時,一般會選擇簡易計稅方法,這樣確實能夠降低企業稅負。但是,對于集團化經營的建筑企業而言,簡易計稅方法不能抵扣上游的進項稅,因此,處于同一集團的建筑企業,若上下游企業各業務能有效匹配,能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建議選擇一般計稅方法。所以在集團內部的建筑企業,應當籌劃計稅方法,選擇有利于企業的計稅方法。
(3)集團內關聯交易籌劃。一般大型建筑企業集團內部會存在關聯交易,比如工程的分包、內部提供的勞務或服務、內部購銷等等。集團內通常會有增值稅稅負、進銷項不平衡情形,比如有些獨立的建筑企業進項票不夠,稅負過高,而有些獨立的建筑業企業進項票太多,過多的留抵稅額,這樣容易導致集團整體增值稅稅負較高。建議建筑企業集團,在不引起關聯交易納稅風險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調整關聯交易價格,調節內部單位之間的增值稅稅負,盡力降低集團整體增值稅稅負。
二、結束語
“營改增”對于建筑企業來說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作,企業在管理過程中,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結合行業的特點以及自身業務情況,梳理業務流程,研究政策,學習稅法文件,完善企業的納稅管理體系,避免企業在“營改增”后帶來的稅務風險,建議建筑企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認真研究政策,加強業務學習
第一是稅務的知識,第二是業務管理流程,包括對供應商和合同的梳理,加強發票管理,細化財務核算要求等;第三是認識涉稅風險點,強化涉稅風險點管理。
(二)建立完整的納稅管理體系
對施工預算、招投標、業務分包、原料設備采購涉及增值稅的方面做出詳細規定;要調整工程計價規則,建立“價稅分離”的定價機制,合理地將建筑施工企業的稅負增加轉移到工程造價上;在投標過程中,對招標文件里有關價格及涉稅內容的條款,比如是否為含稅價,稅率多少,甲供材料、代購系統設備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歸屬問題進行明確,避免出現無法抵扣的情況。
(三)取得足額增值稅專用發票,提高進項稅扣除額
建筑企業應從材料采購環節抓起,選擇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有一定知名度、能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行業口碑信譽較好的供應商和分包商,以便取得足額進項稅額抵扣,從而降低企業稅負。
(四)主業要專業,副業要靈活
對于多元化的大型綜合建筑集團,應以“營改增”為契機,提升管理能力和核算水平,集中自己的有限資源,突出主營業務優勢,降低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最大程度享受稅制改革給企業帶來的紅利,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
本文就建筑企業如何應對“營改增”提出了幾點稅務籌劃方案,希望能夠給建筑業企業以相應的啟發。建筑企業要注意優化經營模式,調整經營管理和思路,梳理制度和流程。在“營改增”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建筑企業內部各個部門都要積極參與,通過不斷的磨合、調整,適用市場規則的變化,逐步順利完成營改增過渡,降低稅務風險。
參考文獻:
[1]顧春曉.建筑施工企業應對“營改增”的五大財務對策,2016,5,5.
[2]劉天永.稅率陡升至11%,建筑企業控制稅負的7大對策.華稅律師事務所,201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