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華+楊曉忠
摘 要:目前初中階段古詩文教學的現狀是效率不高,學生學習效果不佳,興趣缺少。提倡“素讀”,可夯實學生的基礎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和審美情趣。通過分析目前教師在古詩文教學及學生在該方面面臨的困境,重溫“素讀”這一經典讀書法,解決學生背誦困難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讀書方法;素讀
古詩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既是教學內容中的一個重點,又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古詩文教學,和現代文教學相比,教師需要花更多時間與力氣去備課,耐心講解,練習輔導。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古詩文教學陷入當前這種教與學的泥沼,其一是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背誦方法的指導,其二是學生沒有掌握“素讀”這種經典的讀書方法。
一、什么是素讀
“素讀”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時不需要投入理解,只是將其反復誦讀,爛熟于心,從而達到夯實文化根基的目的。即學習古詩文,教師學生均不必花大力氣去解釋一字一詞,而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讀背誦的過程中自己去體會作品的文字美與意境美。
二、初中生素讀古詩文的必要
1.當前古詩文教學及學生學習現狀
當前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重視講解,輕視誦讀;重視題型訓練,忽視朗讀背誦;重視成績高低,忽略語文積累;重視朗讀表演,忽視文字濡染。造成學生的誦讀惰性,課堂只愿“聆聽教誨”,而不愿張口朗讀,不能正確地斷句,把握節(jié)奏韻律,感受不到蘊藏在文字中間的獨特魅力,更不愿去背誦積累。我國自古就有素讀的傳統(tǒng),“素讀”也是我國古代詩文學習的有效方法。
2.素讀古詩文切合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及學習實際
初中生由于年齡尚小,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尚有不足,但他們的記憶能力卻是超強的,其是記憶的黃金期和全盛期?!八刈x”對于他們學習古詩文是很好的方法?,F行的初中語文課本里,共有古詩詞及名家經典古文160多篇,涵蓋了我國古代從先秦到明清的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這些作品,非常適合初中生素讀積累。
3.“素讀”為閱讀和寫作奠定基礎
“素讀”古詩文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在廣泛記誦,大量積累的基礎上,語言的積累量、思想的感悟力都大大提高,為寫作做了最好的儲備。胸有點墨,腹有詩書,筆下才能行云流水,自我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更強,寫作時才能做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心靈和思想飛翔在字里行間,才能寫出真正的“獨抒性靈”的作品。寫作離不開大量的閱讀積累,離不開傳統(tǒng)的“素讀”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品位。
三、初中生學習古詩文的素讀策略
1.培養(yǎng)濃厚的興趣
“素讀”古詩文,教師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的,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開展各種形式的全校全級或班級背誦比賽、經典古文誦讀賽、古詩文對句比賽、古詩文默寫比賽、古詩文作家作品連線、詩文學習演講等。設計好比賽程序與比賽規(guī)則、獎勵機制等?;驇熒痴b競賽,或課堂設置一定的情境來激發(fā)興趣,播放錄音,教師范讀,朗讀表演等激趣。
2.教師的恰當引導
由于古詩文寫作的年代較為久遠,寫作的背景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大,字詞的通假,古今異義,字音異讀,字詞的一詞多義,句子的省略倒裝等方面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出入,所以,學生理解困難較大,很可能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八刈x”古詩文,盡管不需要過多的理解投入,但教師引導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推波助瀾。教師或從詩文的類別,或從句法特點,或從題材選擇,或從相關故事進行引導,這樣學生背誦起來就會輕輕松松,過后不易忘記。
3.“素讀”要長期堅持
“素讀”和任何讀書方法一樣,也需要持之以恒。古詩文背誦,是一個長期的學習和積累的過程。讀書歷來不能速成。古詩文的累積講究由少到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由數量的多寡到質量的升華,由囫圇吞棗到營養(yǎng)的吸收,最后內化成自身的語文素質。初中生“素讀”古詩文,由開始的數量擴充不太理解到后來的消化吸收、甄別內化、思想成長、實踐應用、指導生活,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4.“素讀”應課堂內外相結合
“素讀”古詩文,應以課堂為主陣地,以課外積累為輔助。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背誦。采用指名提問、自由背誦、小組比賽、同桌互查等方法來檢查學生的背誦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的適當講解就會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更好地起到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作用。古詩文學習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背誦篇目,適當進行課外詩文積累,有利于拓寬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將語文所學更好地滲透到實際生活中去。
5.有效的評價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他們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睂τ诔踔猩旁娢膶W習的評價,應當遵循課標要求,尤其重視學生的背誦積累,把背誦積累名家名篇、詩文精髓作為衡量的標尺。例如,一名八年級學生,每學期背誦的古詩文應不少于25篇,否則就不能完成課程標準的要求。
參考文獻:
胡錦沛.語文“素讀”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