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葉+陳前書
近來,網上屢有一些師生關系相傾的事件報道。來源不考,原因不明。單從這些事件表面,引起筆者的一些思考,師生關系為什么會惡化到如此地步?學生真心感受不到教師的關愛?筆者膚淺地認為,在這中間教師對學生的關愛程度是否足夠?
愛的教育在我們教師生涯中的意義到底有多大?我們是否全心地認識、實踐“愛的教育”了?筆者認為,踐行“愛的教育”在我們教師生涯中至少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擺正心態——利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學生在吃苦耐勞、踏實學習方面的表現很難讓家長和教師滿意了。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無論什么基礎的學生交到我們的手中,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必須把學生培育成祖國需要的合格人才!
然而這個培育的過程,顯然是曲折的。學生基礎不扎實,學習態度不端正,厭學情緒出現,家庭教育滯后……都是我們作為教師必須克服的問題。在教師疲于奔命地應付各種問題的同時,有沒有相對簡便的方法呢?當然有!那便是“愛”!熱愛你的學生,看到他的點滴進步,認可他的每一次努力。只有你付出自己的愛,學生才會承認你,認可你!“親其師,信其道。”擺正自己的心態,用“愛的教育”去感化自己的學生,你會發現你的工作會簡便很多!學生會更好地接納你,配合你的所有工作,學習成績自然會好很多!
因此,踐行“愛的教育”吧,只要我們擺正心態,這絕對是正確的利己行為。
二、正視學生——利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學生優點的地方,學生才能產生上進心。
我們面對的學生大部分是未成年人,自制力很差,甚至有的還很無知,他們很多人不知道學習知識對他們的未來的重要性,等到他們知道的時候,往往已經來不及了。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在他們人生的這個階段點醒他們!
學生有差異,品學兼優的學生,自然受大家歡迎。可是后進生呢?如何讓他們也健康地成長起來?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他們的上進心的問題。學生一旦不求上進,就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就比較難挽回他們學習的熱情。如何讓后進的學生產生學習的上進心?教師的引導作用在這種時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用“愛的教育”去認可每一個學生,去發現學生的每一個發光點,然后讓整個集體都來認可,從而轉化為每一個學生的上進心,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地成長!
因此,踐行“愛的教育”吧,只要我們正視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相信我們可以教育成功每一個學生。
三、交代社會——利民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現代家庭,孩子基本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孩子的教育受全社會關注。然而實際情況是每個班級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后進生,就是接受教育不是很成功的例子。一個學生教育不成功,輕則毀掉一個學生、一個家庭,重則影響到社會的和諧。
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事實上,學生總有成績高低不同,甚至人品還有好壞。教師如何保證每個學生健康成長?縱觀古今,教師是無法保證每個學生品學兼優的。但是,無論成績有多差,教育學生的一個底線,那便是學生必須學會“做人”!只有學生基本的為人準則貫穿到日常生活中,才能保證其以后的正常生活。可是,學生階段,特別是后進生,基本是不聽話的刺頭,如何讓他們學會做人?用“愛的教育”去指引他們吧,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自己生存的責任。每個學生都能認真地去履行自己的責任、義務,整個社會能不和諧?
因此,踐行“愛的教育”吧,教育好每個學生,指引好每個后進生,這是社會的需要,這是利民的需要!
四、復興之本——利國
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養成人性之事業也。
教育是立國之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責無旁貸!然而什么樣的教育才能順應時代潮流,滿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沒有前車之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復興必須大量人才,人才的根本還是人性的養成。因此,教育要能滿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還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性。
怎樣培養健康的人性?每個學生的品行都不一樣,以后學生要從事的職業、崗位等等都不一樣,學生的家庭背景也都不一樣,因此統一、標準的人性養成,在學校里是不可能實現的。那么,教師要如何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培養合格人才呢?除了知識技能之外,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教師踐行“愛的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性的根本。愛人者,人恒愛之。學生從教師那里理解到“愛”的真諦,體會到“愛”的重要性,無論他從事什么職業,什么崗位,從“愛”的角度出發,每個學生必然能成為復興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把“愛”注入自己的生活,人性之中,教育沒有失敗品!
因此,踐行“愛的教育”吧,讓學生把“愛”注入自己的人性之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由此可見,“愛的教育”在教師的教育生涯中意義重大,它更是利己、利人、利民、利國的必須之舉!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