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飛??+蘭勇???┖孛骰元?



摘要:基于湖南等16省(市、區)944份農民工返鄉創業調查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SPSS 19統計軟件,分析文化的錨定效應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學習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最顯著,直接影響農民工接受創業教育、技術培訓與指導的熱情和效果;政策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非常顯著,創業者希望更好地獲得金融和政策支持;農村信息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影響較顯著,決定著農民工獲取信息的能力、來源及效率;農村親情文化和就業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機制類似,可以歸納為落葉歸根和衣錦還鄉的心理錨定。
關鍵詞:錨定效應;新農村文化;返鄉創業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7)01-0083-06
收稿日期:20160911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1.1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2CGL01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BJY093)
作者簡介:周宇飛(1975-),男,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與創業管理。
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很多因素可以歸結為文化的范疇。正向的、積極的文化會通過心理錨定效應強化農民工的創業動機和行為,合理利用新農村文化的錨定效應,給予創業者一定程度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利于農民工返鄉創業從意愿到行為的轉化。歷史表明,一個地區的耕讀文化盛行,就會文人輩出,如耕讀文化盛行的浙江永嘉,在古代就是有名的進士之鄉,從唐代到清代共出過711名進士,創造了“一門三代五進士”的輝煌。改革開放以來,永嘉又成為了遠近有名的博士之鄉;當一個地區的行商文化盛行,商業便會發達,如歷史中的徽商、晉商,現在的溫商、潮商、浙商、邵商等都曾引領商海潮流,涌現出千門萬店的景象。而文化缺失的地區有可能成為野蠻、落后的代名詞,由此我們大膽提出假定:新農村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相關研究述評
龐樸認為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個群體或者社會所共享的基本假設、價值觀、行為規范和習俗,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相當穩定性,對人們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發揮著重要影響[1]。文化往往是通過錨定效應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實驗證明,當不同的小組隨機確定的數字不同時,這些隨機確定的數字對后面的估計有顯著的影響[2,3]。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錨定效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潛意識里自然生成的,是人類的一種天性,這種天性的存在導致人們在實際決策過程中容易形成偏差,從而影響最終的結果。錨定效應在眾多領域判斷與決策問題的研究中得到驗證,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到市場風險預測,從一般知識性問題到商業談判、自我效能評估,在現場實驗和真實情境中,研究者從不同角度證明錨定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十分活躍又難以消除的判斷偏差[4,5]。
關于文化與創新創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化與創造力的研究,美國學者阿瑞提在20世紀中期提出文化是人的創造力的心理根源,他認為猶太人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并不是因為他們在生物學意義上比非猶太人優秀,而是因為在猶太人環境中占據優勢的那些社會文化因素[6]。張武升和肖慶順進一步提出文化之所以是創造力之源,在于蘊含其中的創造“基因”,文化轉化為個人創造力須經歷對多樣文化的接觸交流、理解認同、融合建構等[7]。GLOBE研究識別出了文化的多個維度及其相關性,趙向陽等人借鑒GLOBE的研究成果來分析文化對創業的影響機制,并提出了文化習俗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可能比文化價值觀更大、更直接、更容易觀察[8,9]。才鳳偉認為個人的客觀條件和內在動機構成了創業發生的必備要素。從客觀條件看,個人的年齡、性別和文化程度都會對創業產生影響,同時個人擁有的資源也會影響其創業與否的選擇;從內在動機來看,對自身處境的重視和對子女未來的考慮成為農民工創業的雙重推動力[10]。魏鳳、張海麗通過AHP模型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西部農民工創業環境進行評價,發現區域文化對農民工創業有重要影響,它是創業行為的原動力[11]。還有學者則分析了文化基礎設施及保障措施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作用[12]。
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我們發現目前研究更多的是把文化作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因素之一來進行研究,對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文化因素的內涵限定在文化習俗單一范圍內,影響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根據龐樸關于文化的定義并借鑒GLOBE研究關于文化維度的劃分,我們將新農村文化分解為學習文化、政策文化、信息文化、親情文化和就業文化等5個維度,基于湖南等16省(市、區)944份有效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試圖探討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文化因素,以及它們是如何發生影響作用的。
二、指標選取與適用性檢驗
本文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界定:戶口在農村并在外有過工作經歷的勞動力,回到家鄉縣級及以下基層進行投資創業的行為。數據來源于我們從2012年開始進行的新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工返鄉創業意向專項調研。此次調研歷時兩年,涉及湖南、湖北、廣東、甘肅、貴州、寧夏、吉林、河北、內蒙古、安徽、陜西、廣西、云南、上海、天津、重慶等16省(市、區)。抽樣地區的選擇以各省市中等發展水平的縣、區為主,并以此為中心根據與縣城的距離遠近選取偏遠鄉鎮、城郊鄉鎮、中心城區3個點進行。調查對象為當地16~59歲的人群,實際調查中還涵蓋部分外來務工人群。我們采取當面問卷調查的方式,共收回1 048份問卷,經過數據清理后共獲得944份有效研究樣本。
(一)指標選取
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影響因素,目前有學者歸類為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社會資本的影響及政策支出力度的影響等4個方面[15]。站在新農村文化的視角,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調研后我們認為可以將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新農村文化分為5個維度:親情文化、信息文化、學習文化、政策文化和就業文化,根據每個維度分別選取一些指標進行調查,并進行賦值和統計。為了驗證假設,參考學者對創業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結合新農村文化的視角,選取了12個指標(見表1),擬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構建新農村文化指標體系,以此來評價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
(二)主成分適用性檢驗
首先對原始問卷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對所選擇的指標和數據進行檢驗,來觀察這些數據是否適合用于主成分分析。 選擇KMO(kaisermeyerolkin)取樣適當性度量與 Bartlett 球形檢驗方法,得到統計結果(見表2)。
三、統計結果分析
運用統計軟件SPSS 19對統計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共篩選出5個主成分,旋轉平方和載入的累積方差為61.645%,證明表3中數據能夠很好地解釋自變量。從旋轉成分矩陣數值大于0.5的因子來看,主成分1是農村學習文化,主要影響因素是X8、X7、X6、X5;主成分2為農村的政策文化,主要影響因素是X9、X10;主成分3為信息文化,主要影響因素是X3、X4、X2;主成分4為農村親情文化,主要影響因素是X1;主成分5為就業文化,主要影響因素是X12。通過主成分分析驗證了新農村文化的5個維度都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有影響,其中學習文化和政策文化的特征值分別為2.109和1.677,遠大于其他幾個維度的特征值,表明兩者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最大(見表4)。
1.農村學習文化對創業的影響。農村學習文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創業培訓的推廣度(X8)、技術培訓的推廣度(X7)、農技站的普及度(X6)、圖書室的使用情況(X5),表明針對農民工的創業教育、技術培訓與指導、新知識的傳播與農民工的學習態度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影響顯著,這也與農民工返鄉創業多從事種植、養殖及其他農業關聯度較高的創業項目有關。從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調查對象接收創業培訓和技術培訓的得分均值分別為1.361 2和1.360 2,表明多數調查對象沒有參加過一次創業培訓或者技術培訓,可見針對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和技術培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村政策文化對創業的影響。農村政策文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金融支持力度(X9)、創業政策的普及程度(X10)。從調查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看,兩者的均值分別為2.757 4和2.652 5,說明農民工在返鄉創業過程中得到的金融支持和獲得的創業優惠政策很少,反映了政策文化的普及程度不夠。
3.農村信息文化對創業的影響。農村信息文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信息來源渠道(X3)、網絡使用情況(X4)、受訪者的學歷(X2),這幾個因素基本表明了農民工獲取創業相關信息的能力、途徑和信息篩選的效率。從描述性統計結果的均值來看,農民工的信息來源渠道指標(X3)的均值僅為2.964,表明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創業信息來源局限于自己調查、朋友推薦和政府通知,報紙雜志和網絡對其的影響較小,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網絡使用情況(X4)的均值達到3.619 7,表明農民工對網絡的使用程度很高,什么原因導致農民工使用網絡又不善于利用網絡這個便捷的信息渠道和工具獲取創業信息?統計結果表明主要是因為受訪者的學歷普遍較低,其統計均值為2.751 1,大部分的受訪者學歷在高中畢業以下,導致他們對網絡信息的篩選缺乏自信,更偏好于傳統的信息來源渠道。
4.農村親情文化對創業的影響。農村親情文化對創業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主要聯系方式(X1),其描述性統計均值為2.833 2,說明農村手機的使用率很高,親人朋友間的聯系便捷、緊密,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影響顯著。
5. 農村就業文化對創業的影響。農村就業文化對創業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農民工的務工經歷(X12),描述性統計均值為2.1409,大部分的受訪者外出務工經歷為3~6年,說明農民工的返鄉意愿強烈,在外務工的歸屬感不強。
分析結果表明,創業園區的有無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和創業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為此我們到多個縣級創業園區進行考證,發現大部分的創業園區在引進企業的時候,對企業規模、注冊資金等要求較高,甚至直接參照產業園區建設的經驗,這與建立創業園區的初衷不相符。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將新農村文化分為學習文化、政策文化、信息文化、親情文化和就業文化等5個維度,分析了各文化維度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因素,形成了以下結論及政策建議:
1.文化通過錨定效應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產生顯著影響。正向的積極的文化錨定能強化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愿,并有助于將創業意愿轉化為創業行為;負面的消極的文化會淡化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愿,不利于將創業意愿轉化為創業行為。創業成功者產生錨定效應對潛在創業者的影響顯著。人們周圍創業成功的人和事跡對激發創業者的創業熱情有正向的激勵,越是熟悉的人、越是傳奇的故事、越是巨大的成功越能夠激發創業熱情,創業者的成功會產生很好的示范效應。
建議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重構農村文化的影響力,大力宣傳創業者的典型事跡。第一,要以人為本,盡快啟動農村筑巢引鳳工程。一方面要堅持和完善大學生村官計劃,提高大學生村官的經濟和社會待遇,解決大學生村官的后顧之憂,讓大學生村官能安心服務于農村,成為新農村文化構建的主力軍。另一方面,部分出生于農村的退休職工渴望落葉歸根,是農村人才流入的內生力量,鼓勵這部分人群回歸農村,不但可以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而且可以發揮他們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農村社會的經濟活力,并減輕平均社會福利成本。因此建議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要適當的考慮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要,在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中允許他們在家鄉購買宅基地用于自住房的建設,以此吸引這部分人才返鄉。第二,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重塑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應發揮的道德基準和準繩作用。只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才能讓這些年來逐漸模糊的道德準繩在人們心中再次清晰,才能讓社會充滿正能量,當文化真正回歸農村時,農村文化的影響力就會再次凸顯。
2. 農村學習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最顯著。學習文化直接影響農民工接受創業教育、技術培訓與指導的熱情和效果,影響農民工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學習能力,影響他們創新創業的意愿與行為,同時它還是其他幾個新農村文化維度的基礎。
建議著力進行一定程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弘揚新農村學習文化。我們在調研中發現,27%的受訪者認為所在村里沒有任何集體活動,表明了農村文化活動的嚴重缺失。農村文化活動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人才缺乏、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等等,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政府對新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村文化活動(特別是大型集體活動)缺乏有效的載體而難以開展。政府要加大農村文化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當地傳統文化項目,積極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與特色文化建設項目相結合,讓各種文化活動成為人們交流的紐帶,學習的基地,弘揚正能量的平臺。
3. 政策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非常顯著。創業者希望優化農村政策文化,確保國家支農惠農政策能夠真正惠及大眾,在創業過程中更好地獲得金融和政策支持。同時相對超前的可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激發創業者的創業熱情,初期創業者沒有更多的資金來建設或改善基礎設施,因而人們更愿意選擇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地方創業。
建議制定各種有針對性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傾斜政策,保障各種惠農政策的落地與入戶。讓各種政策文化普惠大眾,成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保障和堅強后盾。要以當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為契機,大力加強公職人員的作風建設,大力宣傳廉政文化和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施政文化,堅決杜絕侵占農民和農村利益的行為,堅決避免減扣、挪用各種支農惠農資金及農業補貼的事件發生;基層政府在制定各種涉農政策的時候,一定要真心實意立足“三農”,嚴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要通過惠農政策落地、惠農信息到村、惠農資金到戶,讓農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此來重塑政府的公信力。
4. 農村信息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影響較顯著。農村信息文化決定著農民工獲取信息的能力、來源及效率,從而決定他們返鄉創業的意愿、創業項目的種類、創業風險防控能力及創業的成功率。
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與使用,建立創業就業信息公眾平臺,幫助農民正確獲取和篩選所需信息,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信息保障。要把農村信息化建設提高到供給側改革的戰略高度,建立農村創業就業信息公眾平臺,免費向創業者、農戶及消費者提供發布供需信息、農產品質量標準、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和農產品溯源查詢及商品交易平臺等服務。借此基礎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技術,讓農業走向內源性現代化發展之路。
5.農村親情文化和就業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機制類似。可以歸納為落葉歸根和衣錦還鄉的心理錨定。研究發現,這種錨定效應在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鄉土觀念和家族意識越濃越有利于激發創業者的返鄉創業熱情。
建議鼓勵鄉情文化,正確引導農民的就業觀。俗話說“金錢易掙,情誼難尋,千金難買是鄉情”, 盡管鄉情文化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日趨淡漠,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一定還留在人們的心里,因此我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定不能忽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肯定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服務地方經濟的善舉,讓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個人價值實現、新農村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協同發展的三贏之舉。
參考文獻:
[1] 龐樸.中國文化十一講[M].北京:中華書局,2008:78.
[2]Tversky A,Kahneman D.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 [J].Science,1974(9):1 1241 131.
[3]Tversky A,Kahneman D.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 [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2(5):297323.
[4]Epley N,Gilovich T. Putting Adjustment Back in the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Differential Processing of Selfgenerated and 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s [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2(5):124132.
[5]朱根紅,康蘭媛,翁貞林,等.動力輸出大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1 145個返鄉農民工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觀察,2010(5):3847.
[6]阿瑞提. 創造的秘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4647.
[7]張武升,肖慶順.論文化與創造力培養[J].教育研究,2015(5):1319.
[8]Trompenaars F,Hampdenturner C.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Understanding Divesity in Global Business[M].London:McGraw Hill,1993:216218.
[9]趙向陽,李海,RAUCH A.創業活動的國家差異:文化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交互作用[J].管理世界,2012(8):7890.
[10]才鳳偉.農民工城市創業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732.
[11]魏鳳,張海麗.西部返鄉農民工創業環境評價——來自川陜2省8縣(區)762個創業者的調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714.
[12]周宇飛,賀明輝,熊孝娟.基于基層組織服務職能視角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研究——以湖南省蘆溪縣為例[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1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