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
摘 要:寫作在小學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寫作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寫作是日常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小學生來說記住一些知識點并不難,難的是怎樣去寫出一篇好作文。小學生的人生閱歷比較少,知識面不夠廣,視野不夠寬,想要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還是比較困難的。簡要闡述閱讀在寫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作文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字是信息的載體,文章則是精神食糧,能夠陶冶情操。寫作有著悠久的歷史,自有書面文字起始它就存在于人們的社會活動中,可見其重要性。寫作能夠反映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一、閱讀中開闊視野
在日常教學中,老師一直很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老師的付出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結果。學生寫的作文往往是內容空洞、邏輯混亂而且毫無文采。會有這樣的結果也與小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關,小學生對于人物、事物認識還不夠深刻。為了改變現狀可以通過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增加閱讀量不僅僅在于“量”還要有“質”,在給小學生選擇閱讀的刊物時需要基于兩點。一是要小學生對所閱讀的刊物感興趣,能夠抓住小學生的眼球,二要文章內容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閱讀可以了解外圍的世界。學生的視野拓寬了,有了可以寫作的內容,作文內容自然也就豐富了。
二、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提高寫作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日常的積累。在日常閱讀中可以摘抄一些好的段落,在寫作的時候可以進行仿寫,體悟其語句的優美,鍛煉寫作能力,還可以將其中經典的故事進行摘錄,對其進行整理,積累寫作素材。俗話說:“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平時不注重積累在寫作時難免會文思枯竭,內容不夠連貫。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積累寫作素材,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文思泉涌,言之有物。鼓勵并培養學生養成自我閱讀的好習慣,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為學生選擇、推薦適合的優秀讀物,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累積豐富的寫作素材。
三、閱讀中培養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于寫作產生興趣才會積極地去寫作而不是當成一項任務去完成。學生在閱讀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冬天是個魔術師》這一篇文章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冬天》為題的作文,冬天的世界可以由學生自由創作,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寫作欲望,寫出自己筆下的冬天。學生在自由創作的時候會從實際情況出發加以想象形成自己創造的童話世界。
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讓想象在現實的土壤里生根發芽。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寫作基于現實生活,而又濃縮了現實生活,在創作的過程中又對其進行升華。例如,北師大版《想飛的烏龜》一文中通過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也許這個理想不切實際,但是卻可以朝著那個方向努力。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學生感受小烏龜追逐夢想的毅力,老師可以借此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說出自己的理想。課后讓學生寫一篇短小的作文說一下自己長大要做什么,怎樣去實現理想。這種通過閱讀結合實際培養寫作興趣能夠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并且能夠提升學生對世界的感官能力。
四、閱讀感悟人生,升華寫作
從閱讀中去看世間百態,從閱讀中感悟人生。閱讀重點在于讀,讀過一篇好的文章之后收獲了什么,是一個成語、精美的語句、引人深思的小故事還是他的寫作手法。閱讀時,只有邊讀邊思考,感悟其中的道理才能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提高了就能更加容易提煉出文章的主旨,在寫作的時候才能對所給的材料理解得更加精準,能夠緊緊圍繞其中心思想進行創作。
閉門造車不可取,寫作同樣忌諱埋頭苦寫而不與人交流。小學生閱讀的內容不僅僅是出版的刊物還應該有同齡人的作文。年級相仿,閱歷相同,其寫出的作文更容易被理解,找出自己所欠缺的升華自己的作品。升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小鳥回家了”到“倦鳥歸巢”這樣小小的進步,點滴進步終有一日會創作出優秀的文章。
老師在向學生推薦文章時,需要從學生個性入手,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閱讀更偏向于故事性,而且對于未知的世界更具有好奇心。好的文章不在于其篇幅的長短而在于是否能吸引讀者,優秀的文章能夠讓學生沉溺書海忘卻時間的流逝,通過閱讀,學生能從中學習寫作手法,獲取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閱讀為寫作打下基石,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將閱讀應用于寫作中可以有效改善現在小學語文教學寫作難的現象。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主動閱讀,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俗話說“胸中有積蓄,才能傾吐出。”學生只有對世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寫作時即使達不到信手拈來也不會言之無物。學生在閱讀時不斷挖掘其中的深意鍛煉思維能力,提高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在寫作文時將閱讀的感悟以及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相結合,將領悟寫于文中,情感流露于文字,凝練語句,寫出一篇能夠吸引讀者眼球的好文章。
參考文獻
[1]常肖.談如何加強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3).
[2]寶淑艷.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J].新課程學習(中),2013(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