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悅君



摘要:控制環境成本發生以提高企業經營效益,應當是重污染企業在其發展中不得不應予以重視的重要問題。但已有研究成果中嵌入內部控制因素對環境成本的管理研究成果較少,且至今尚沒有形成一個關于環境成本內部控制的完整體系,因此,本文就以結合內部控制的五要素以及生產周期的過程,提出了重污染企業環境成本內控制度的程序設計構想。
關鍵詞:環境成本;內部控制;現狀;重污染企業
如何有效建立一套兼具系統與科學的環境成本內部控制程序從而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是創新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和改善環境問題的必由之路。僅就目前而言,重污染企業無法在經營過程中控制自身的環境成本,因此如何根據其特點,結合內部控制的內控設計和諸多法規為原則,以環境成本管理為基礎,實施環境成本內部控制制度的程序設計。
一、重污染企業環境成本內控制度的程序設計
(一)環境成本內部控制控制環境設計
重污染企業需要設立良好的內控環境,這其中包括:
1.加強環保生產培訓。對員工定期培訓環保生產理念,提高環保創新意識,將環保理念融入企業材料采購、施工作業等過程中,并制定考核方案和獎懲制度,防止員工投機取巧。例如:重視向職工引入創新意識,為他們積極開設活動來鼓勵他們進行技術上的革新,根據他們取得的結果頒發獎勵措施,提高他們的創新興趣。與此同時,向職工宣傳節能概念,定期開展講座會來提高職工的意識水平。
2.加強內部審計、時時關注員工的身體、心理健康和行為技能水平。保證審計崗位的獨立性,提高審計人員的技能水平,定期審核環境成本的賬目,實時核對明細賬,發現舞弊等不良行為。按時對員工的身體健康體檢,防止發生員工身體活動范圍受限、判斷力協調力差、操作能力降低,體力不足等;及時紓解員工內心壓力,防止厭倦心理、產生混亂的指令和要求;關注員工行為和技能水平,防止急功近利、使用不當的方法刺激生產、缺乏實戰經驗、沒有充分復習以鞏固所學到的技術。
3.加強安全環保部與其他部門聯合作業。建立完備的組織結構框架,如圖1:
(二)環境成本內部控制風險評估設計
重污染企業的風險及為環保產生的各項支出,根據前文所討論過的控制點,這些環保支出產生在研發、采購、生產制造、銷售、售后服務及后續的罰款中等等。其中這些費用又可以分為環境預防成本和環境治理成本。
環境預防成本包括在研發、采購過程中的預防污染設備運行所發生的費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監測費等。針對這些成本,企業可以: (1)推行生產系統預警制度:對流量排量及時記錄分析,監測污染量,并設置固定值預警,做到及時制約污染排放量,以達到及時治理的目的,來減少后續的環境成本;(2)實行早晨及夜間巡視制度:增加巡視的數量和頻率,不僅在下午巡視,也要在早晨及夜間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環境治理成本包括在生產制造過程之后需要對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進行處理的費用、排污費以及售后過程中與居民周邊關系的協調費等。針對這些成本,污染企業可:(1)修改儀器,例如:將雙流閥改成單流閥,降低原材料的使用成本,減少廢水外排。(2)對海灘地區的污染布設圍油欄,部分灘水地區的污染情況日益加重,絲毫不見緩解,經過調查發現,這些地區都缺乏圍油欄的建設,多數情況下尤其是惡劣天氣之前無法控制海浪的打擊。(3)提前與附近居民做好溝通,簽訂環保協議。同時,企業應設立合理的框架和業務流程的風險點,詳細分析環境風險對于財務風險的影響機理。對于重污染企業而言,影響其財務收益的環境風險主要取決于生命周期,這又包括產品及工程項目生命周期。(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企業的環境風險從產品的研發階段就已經奠定了主要基礎,它具有路徑依賴性,所以企業在控制環境成本時,最先要從源頭抓起,在研發階段就把環境成本降到最低。
對于企業工程項目生命周期而言,Ben(1978)指出,在項目研發階段耗費的費用將近占了項目生命周期總成本的95%,其中在項目概念設計階段占了總成本的66%,到初步設計階段占到總成本的85%,到達最終設計階段一共占到95%,之后的建設和運行、維護階段只占了總成本的5%。
這是由于企業項目投入運行時,會產生關于設備費和對于生產工藝的評估費等,這些費用是很難預見的,裝備和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及環保政策的調整都會產生費用。所以,企業的環境成本要想得到有力控制,就需要企業研發出適應性較強的污染處理技術,并投入使用高質量、耐用的排污設備,將經營的財務收益提高的同時降低風險后果。
(三)環境成本內部控制控制活動設計
1.生命周期與環境共生控制流程設計:重污染企業可以根據公司生產制造情況,設置一個廢物利用的控制流程,以提高循環利用率,減少額外資金和物資的投入,降低企業環境成本,如圖3所示:
多數企業只關注了企業內部產生的環境成本,而忽略了企業外部可能產生環境成本的可能性,如果將重污染企業或者是同類的具有縱向關系的企業聯系起來,協調合作,就能從空間上擴展環境成本的范圍,產生規模效應。建立共生網絡能從源頭降低環境成本,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達到經濟和環境效益的最佳化。這樣就可以在實現企業內部循環生產的基礎上,降低環境成本,實現循環發展模式。
通過生命周期與環境共生網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問題。建立共生網絡后,上一階段的產品可以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帶來收益,上一階段也會收到下一階段的經濟補償,網絡中的各階段都能獲益,實現資源再利用,同時廢棄污染物的處理問題也能通過共生網絡的降解功能有效的改善,使廢棄物處理成本減少,從而使總的環境成本減少。在生產鏈上,以本企業為中心,各個步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以循環經濟理論為基礎上,各環節之間通過共生網絡,降低廢氣提高企業運作效率,擴展控制環境成本的空間范圍。
2.制定合理的工作計劃并對應合適的人員值班表。
3.對作業的固定資產和設備定期檢查,推算壽命和可用期限,及時采購更換。
(四)環境成本內部控制信息與溝通設計
1.內部信息與溝通。這包括了同事間溝通、班組間溝通、交接班溝通和現場作業主管和員工間溝通,每周可按規定時間交流舉行例會,分析溝通過程中的問題,以促進改進通訊手段和設備、完善規章制度、優化廠邊周圍環境減少噪音、做好環保交接工作。同時,每位員工在了解自身工作責任的同時還要清楚和他密切相關的職工的工作任務,明確崗位職責,合理分工,相互協調,遇到問題及時做到聯系等。
2.外部信息與溝通。外部的信息與溝通主要指的是公司與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周邊居民的溝通。企業應做到時時關注政府相關有關環保政策的出臺和相關環保指標的達標數值,也因時刻了解居民的民意,通過問卷調查、上訪、電話訪問的方式對周邊居民的環保幸福指數做調查分析。這樣做,有助于使環保的一些費用在初期就得到遏制。
(五)環境成本內部控制監督設計
1.抓重點環節,加強監督的針對性。比如材料采購、工程作業等容易由管理監督不善造成粉飾賬面和事故后果的環節。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分析之前環境成本監督的薄弱環節,在實施作業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強監督管理。
2.內部監督結合外部監督、明確職責分工和授權。除了企業自身的內部監督外,還要結合政府、社會等外部監督,因為外部監督相對于內部監督對具有較大的約束作用,可以使得企業環境成本內部控制制度進一步完善。企業職責分工要明確,減少崗位之間的矛盾。
具體的環境成本控制程序體系圖如圖4:
二、研究結論與總結
通過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一)對重污染企業環境成本內部控制首先要從內部控制的五要素去界定環境成本內部控制的內容,并從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角度提出了成本戰略管理以及風險預防的理論設計。
(二)要通過對重污染企業進行較詳細的各部門配合作業的組合結構框架的分析,剖析環境風險對于財務風險的影響機理,進而設立關于產品和工程生命周期的合理的框架和業務流程的風險點以及企業生命周期與環境共生控制流程,環境污染的控制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三)只有通過內部控制五要素作切入點,去詳細分析了重污染企業內部控制缺陷,才能提出具體的關于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督的良好對策。
(四)環境成本內部控制實質上就是對導致環境成本發生的風險進行控制,控制風險評估是控制要素的關鍵一環。重污染企業要想有效的控制環境成本,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預防工作。
目前,重污染企業環境成本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支出費用,并且企業的環境成本每年都在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面對重污染企業的高污染排放量和巨大的環境成本費用,雖然眾多企業擁有環保意識,但實施起來的效果并不理想,要完全治理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階段。企業可以結合本文所提出的幾點結論作為參考,加快和鞏固環境成本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