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顯應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有效性策略
蔣顯應
在我們日常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的時間安排分為兩部分,在課堂前20分鐘以內是教學時間,之后的時間是屬于課堂練習時間,有時甚至課堂練習的時間會比課堂教學的時間更長。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得知數學課堂練習與實踐的重要性,如今在課程改革的號召下,如何設計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成為廣大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小學數學 課堂練習設計 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實踐應用不但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有力武器,也是對知識進行鞏固的必要法寶,而且可以將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實踐中,起到練習鞏固的效果,因此,對于要牢固的掌握數學知識,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師更要進行認真細致的練習設計,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要將教學教材與教學目標進行統一。當然,在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都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教師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人認知水平進行針對性的課堂練習設計,從而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要求。那么,我們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設計有效的課堂練習呢?
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又是為生活服務的,我們要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課堂練習的設計結合起來,做到更加貼近生活,做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做到讓同學們熟知,只有多多觀察日常事務,才會更加熟悉與掌握數學知識。譬如,在進行“米與厘米”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讓同學們放學后,在家中找出1米的物品,自己再進行測量,增加記憶,之后記錄下來,第二步,將家中1厘米的物品進行擺放,看看多少個1厘米的物品可以形成1米,之后進行記錄。同學們在第二天數學課堂上可以和同學們進行分享,或者一起進行試驗。這樣開放式的課堂練習不僅增強了學生們的記憶力,還能將生活實際與數學教學活動進行充分的結合。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中,還提出了要將數學課堂教學引入到課外中去,教師們可以讓學生們走到大自然中去,看看什么東西是1米的,什么是1厘米的,大家可以將自己找到的物品帶到課堂中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告知方法,互相學習,在這種形式的練習下,學生們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而且記憶猶新。
在新課程的改革標準中,明確了數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數學在教育教學占據著極大的比例,而每個學生也必須要了解數學的基礎知識、性質、法則以及基本的概念,這些都是學好數學的基礎,也為日后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每個學校都很重視數學的發展。因此,每位教師都要設計出簡潔、鮮明的練習內容及方法,便于學生掌握與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認識與理解,最后形成數學的基本技能。
2.1 練習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等多方面進行思考,不僅在內容的設計上要生動、形象,而且還要在形式上推陳出新,結合時代的特點;在題目的類型方面也要從多方面選取題目,避免重復使用,引起學生們的反感,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中發生的有趣的數學小典故,講給學生們聽,這樣也能引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也能促進教學進度,在進行分組之后,也可以進行小組游戲,選出優勝的小組進行嘉獎,這種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們學習欲望,進而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設計操作性的練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數學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實踐,現在教師主要在研究的就是如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動手實踐表達出來,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假如只學習數學知識,缺乏動手的實踐能力,那么學習的數學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就沒有任何的意義。因此,數學教師必須具備優秀的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在實踐應用中,使學生充分掌握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多多設計操作性強的課堂練習,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們對已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也對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有所提高。
通過上述文章的敘述,我們可以從中得知,對于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設計并不是憑空捏造的,是需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的設計而來的,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對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有所提高,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精神,發散他們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與此同時,也會對于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動手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1]馮克誠.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設計實用手冊[M].內蒙古:內蒙古出版社,1999.
[2]趙密芝.試談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原則[J]小學時代 (教育研究),2011 (08).
(作者單位:重慶市銅梁區維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