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柯宇
摘 要 近些年來,電視新聞節目日漸成熟,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逐漸完善,深度報道作為一種傳播新聞事件,反映社會問題的報道,承載著人文關懷的使命。文章通過簡單介紹人性化的報道、平民化的選題、鏡頭前的平等、受眾本位的回歸四個方面來淺析深度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 深度報道;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受眾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2-0107-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從引導人的思想轉化到現在的關心人民本身,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靈魂,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法寶,體現了執政黨對人的關懷,社會對人的關愛。
近些年來,在電視藝術的發展的前提下,電視新聞節目也日漸成熟,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逐漸完善。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新媒體時代下很難再以僅報道事件的客觀現象來滿足觀眾的精神訴求,于是,深度報道這一種報道方式應運而生。因此可見深度報道節目之所以受百姓歡迎和喜愛的原因就是貼近百姓生活,貼近事實真相。一個好的輿論引導在當今社會是非常必要的存在。
1 調查類電視深度報道
《新聞調查》作為一檔深度調查類節目,時長45分鐘,每周一期,該類深度報道以還原事件真相為目標,通過記者對事件的深入調查,力求探尋事件真相,來解決群眾問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新聞調查》的首期節目《宏志班》在播出后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這些貼近社會的節目漸漸把電視報道中的自覺意識搬上了電視熒屏。還有錄制的《西古縣村紀事》雖然沒有播出但已經體現了調查性深入報道的以還原事情真相,深入考察民情,為百姓的利益服務的目標和宗旨。
2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需要人文關懷
新聞的客觀性代表報道一定要反映事情本來面目,實事求是,不代表電視新聞就沒有人情味,不反映群眾的精神面貌和訴求。電視新聞報道還是需要站在群眾利益上,體現人文關懷的。
2.1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視角要人性化,在關注老百姓的生存狀況中體現人文關懷
只有關注民生才能保障民生,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以老百姓的視角去看待事情,多關心老百姓的生存狀況和需求,關注老百姓的精神世界,要和老百姓交朋友,聽取百姓的意見和期盼,用樸實的鏡頭語言和理性的思維去了解百姓的生活,從而體現出人文精神的實質和光環。目前,這種對人文精神關注的深入采訪報道逐漸成為電視新聞欄目的中流砥柱。
2015年由于北京新機場即將開建,拆遷成了大問題。因為拆遷,老百姓夢想一夜暴富。村里瘋狂搶蓋房子,兄弟姐妹反目成仇,政府針對這些突發狀況一度無計可施。《老馬的拆遷生活》這期節目通過老馬在拆遷中遇到的問題折射出了一群面臨拆遷憂慮的老百姓。這期節目從被拆遷群眾的視角出發,了解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包括從上級批文到正式拆遷7年的時間里發生的故事。也反映出老百姓夢想一夜暴富而采取投機取巧的行為和有關工作人員對拆遷和老百姓反抗行為的看法及應對措施。這期節目十分人性化,貼近老百姓生活,關注了老百姓命運,獲得一致好評。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春節一期節目《小費一家人》,它的播出使人們第一次透過屏幕,全面直觀地了解到外出務工的人的工作、生活。觀眾跟隨記者的鏡頭看到了農村中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這期節目記錄了小費和他的不少家人背井離鄉出門打工、省吃儉用,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夢想。本期節目還涉及了農村戶口、孩子上學問題、醫保和養老保險這些貼近民生的問題,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命運,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2.2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要求以社會選題為主,在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中體現人文關懷
作為央視平臺的節目《新聞調查》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能把選題放在社會問題上,放在百姓身上實屬不易。像農民、青少年、殘疾人、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傳染病患者這種處于社會底層或邊緣,因自身經濟狀況、經濟地位低或者能力不足被排斥的弱勢群體更需要國家和其他人群的關愛。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的新聞媒體,更應該去調查采訪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和壓力,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替國家發聲,讓“人文關懷”的太陽去溫暖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社會弱勢群體也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自《新聞調查》播出以來,他們在節目中得到了充分表達話語的空間。例如,2012年播出的50期節目中代表著大眾話語的節目約占1/3,可見,在國家話語系統分化出的空間中,大眾話語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新聞調查》在2014年1月播出了一期節目《“雨人”們的上學路》講的是自閉癥患者作為社會特殊人群在社會上難以立足的困境。節目從一個小角度切入,以自閉兒童“向前”因咬傷小朋友被退學的事情為節目主線,依次向大家介紹了自閉癥病情的科學解釋,和成功入學的自閉癥青少年的生活狀態。本期節目通過對專家、老師、自閉患者的家長的采訪和心理、社會層面的多層次剖析來向大家訴說了作為自閉癥患者這個弱勢群體被社會“隔離”的現實和困境。調查記者王曉清以感性卻又不失理性的采訪探尋了自閉癥人群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其家人的內心訴求。
從這可以看到,《新聞調查》非常注意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將人文關懷體現得淋漓盡致,喚起了社會的注意,人們的關愛。節目播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大家對自閉癥患者及以外的特殊人群的主動包容和接納的良好社會風氣。這個節目播出后引發了大家的呼吁和共鳴,而這么高的社會效益的來源無疑就是人文關懷對弱勢群體的播撒。
2.3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要求人人平等,在鏡頭前的平等中體現人文關懷
在新聞深度報道中人文關懷還應該體現在“鏡頭前人人平等”。無論是自閉癥患者、農民、或是地方領導,電視新聞記者在面對著希望不同階層的人群時都要平等對待。只有保證鏡頭前的“人人平等”才能在報道播出后影響觀眾的社會價值觀。無論是采訪領導干部還是普通群眾都要秉承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原則進行采訪,不能向威逼利誘屈服。記者無權強制要求被采訪者,也不能對被采訪者頤指氣使。即使對方是批評曝光的對象,記者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個人情感反映到提問采訪的過程中,用客觀事實說話,此外,被采訪者也有權拒絕回答提問,同樣,他們也有權不按采訪者預設的要求回答問題。面對弱勢群體,在鏡頭前記者也不應該用憐憫的口氣施予同情,應該體現公平公正的
原則。
《透視運城滲灌工程》是《新聞調查》一期關于輿論監督的典型節目。記者王利芬通過深入采訪向人們揭示了耗資2億多元運城滲灌系統“面子工程”的真面目。還記得這期節目中有這樣一段同期聲對話,在田地里,記者采訪一名農婦問滲灌吃池是否利用過,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附近沒有埋管子,那個滲灌池也從來沒有用過,沒有放過水進去,我天天在地里干活,沒有。”話音剛落,村干部立馬大聲呵斥:“誰胡說了,我馬上收拾他,哪能這樣和我搞!”攝影師和記者在這種突發情況下并沒有畏懼鄉干部的威脅,而是立馬把鏡頭對準那名呵斥百姓的鄉干部,記錄下了這意味深長的一幕。這段對話讓人印象深刻[1]。
2.4 在受眾本位的回歸中體現人文關懷
《新聞調查》為受眾提供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機制平臺,該節目在全方位、立體化展現事實、還原真相的過程中,讓觀眾在電視傳播中感受到了新聞事件的真實感,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在采訪過程中和節目最后的總結時,觀眾可以通過記者的見解和認知對新聞事件及社會現象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拓寬自己的思路,建立自己的獨特認知體系,增強判定的依據。除了欄目組內部自己討論選題,在《新聞調查》中,百姓也可以參與進來,提供新聞素材和線索。這樣既保證了節目觀眾的參與度,又能提高欄目的關注度。這種群眾和節目的互動方式深獲社會認同[2]。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目的性質決定了它與人文關懷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因此只有切實從群眾角度出發,圍繞“人”這一核心,追求人的精神需求,關注人的生存現狀,維護人的尊嚴,才能贏得全社會的好評。
參考文獻
[1]崔萍.深度報道的人文價值取向[J].新聞界,2009(6):57-58.
[2]蔡銘澤.新聞規避: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J].新聞記者,2000(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