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摘 要]日趨復雜的管理環境對商科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明確提升系統思維能力重要性的基礎上,分析系統思維能力的構成要素,厘清現有教學培養體系的能力認可度和滿足度,進而從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模式調整、教學氛圍營造等方面對學生系統思維能力的提升進行改革。
[關鍵詞]商科;系統思維;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009-03
系統思維能力是指以系統思想為基礎,能清晰認識復雜問題,并綜合應用多種資源,開展問題求解工作的能力。[1]在管理環境日趨復雜的現代社會,培養商科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系統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上至國家政府部門,下至企事業單位組織,都在面對日趨開放、復雜的管理環境。這種復雜性,突出表現在事物之間錯綜關聯、不確定和非線性聯系等方面,比如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企業擴張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技術創新與員工隊伍穩定性等。[2]這對未來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對優化調整商科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40年代就注意到問題復雜化對系統思維的迫切需求,先后提出了系統方法、系統工程、系統分析等重要概念。英國以切克蘭德等人為代表,對現實環境下的復雜管理問題開展了以軟系統方法論為代表的研究。錢學森在《論系統工程》中進一步強調,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的技術,以系統的觀點來認識和解決問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必然選擇。[3]英國Hull大學的杰克遜等人則進一步提出,以系統思維為核心的創造性整體論是現代管理者應對管理復雜性的根本途徑。[4]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等國際著名商學院更將系統思維能力與領導力、創新能力并列作為管理類學生的三大培養目標。
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前我國的管理類本科教育體系已相當完善。但仔細分析該體系,不論是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還是專業課程,重點都是建立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少有課程涉及學生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和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訓練。僅有的一些實踐環節,如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受制于條件和時間,效果差強人意。
因此,為提高未來管理者應對復雜管理問題的能力,在本科高年級階段開展系統思維能力的訓練是極其必要的。它有利于學生明白管理的目的和意義,有利于學生養成問題導向的思維習慣,更有利于學生嘗試各門課程知識的整合應用,最終使學生成長為真正的創造性、復合型人才。
二、現有系統思維能力培養的滿足度分析
(一)系統思維能力的構成
系統思維的核心是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注意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以及系統和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1][5],因此,系統思維能力首先體現為全局觀念;其次,系統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知識作為基礎,對商科學生而言,經管類專業知識是能力表現的基礎和支撐;第三,系統觀點會促使問題求解過程中資源的整合、角度的對比和創新思路的提出,因此,系統思維能力在求解問題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多角度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能力提升的最終影響是學生內在素質的提高,這突出表現為個人的鉆研精神、自立精神和協同精神。[6][7]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商科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應從全局觀念、專業知識、分析能力、創新能力、鉆研能力、協同能力六部分進行刻畫。其中,全局觀點對應面對問題時的整體觀、聯系觀、演化觀,專業知識對應豐富的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分析能力對應多角度開展問題分析、比較的能力,創新能力對應面對問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的能力,鉆研能力反映鉆研精神和自立精神,協同能力對應與人協同配合的能力。
(二)系統思維能力的認可度和滿足度
為了了解學生對系統思維能力主要構成要素的認可度,以及現有教學培養體系在系統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的滿足度情況,筆者對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高年級本科學生開展了抽樣調查。共采集有效樣本197個,涉及電子商務、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專業。
由數據(表1)可見,在滿分7分的重要程度和滿足度打分中,重要程度的平均分為5.63分,得分較高,反映出六項反映系統思維能力的構成要素得到了學生的總體認可。而滿意度得分平均值僅為4.63分,反映出現有培養體系在系統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總體滿足度偏低。尤其要注意的是,每個單項評分中,滿足度得分都低于重要程度得分,這進一步說明了現有教學體系具有較大調整空間。另外,分析能力、全局觀點、創新能力等重要程度排名靠前的要素,其滿足度得分均在4.6分以下,顯示出在一些關鍵要素上提高系統思維能力對當前教學改革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三、系統思維能力提升的對策
(一)課程體系的優化
傳統經管類課程體系都很注意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比如,在低年級安排基礎類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中年級開始引入專業基礎類課程,高年級則多為專業類課程。該體系本身符合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性,從快速獲取知識,掌握專業基本技能的角度來看,是合理的;但從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要求來看,卻存在不足。畢竟,現實環境中的問題并不是課本上的練習題,它不會以整理好的具有清晰結構的描述方式展現出來。按切克蘭德的說法,現實環境中真正復雜的問題甚至都不能稱之為問題(problem),而只能稱之為議題(issue),因為問題涉及的要素之間存在復雜的關聯關系,使得問題本身難以清晰界定。[8]
因此,我們不但應介紹問題求解的基礎知識和模型,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界定問題?如何擬定思路?如何提出備選方案?如何比較和評價方案?基于此,我們提出,課程體系不但應設置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來滿足專業知識培養的要求,也應設置交叉性課程來強化系統分析能力的訓練和專業知識的綜合性應用。
前期的教學工作反映出,管理系統工程、管理決策專題等方法論類的課程以及營銷方案設計、人力資源方案設計等管理方案設計類課程比較適合作為交叉性課程設置。從實踐效果來看,交叉性課程設置的關鍵是要體現出“問題導向”、“資源整合”等特征,即必須以有效的方式將學生置于盡量真實的管理環境中,所有工作的核心是“問題的求解”而非“方法的應用”,是“資源的整合”而非“技巧的展示”。
(二)教學模式的調整
對培養效果的影響,除了課程體系,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教學模式。所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完成教學內容的比較穩固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9]隨著教學理念的進化、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也日趨多樣化,但總的來說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和”學”,因此,圍繞“教”和“學”參與的主體、參與的程度、參與的形式,我們可以整理出目前主要的教學模式,如表2。
同期開展的針對教學模式的調研反映出,教師全堂講授等傳統教學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學商科教育的主要形式,在7分制問卷中平均得分為5.82分,但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興趣度偏低。若把教學模式的開展程度與學生的興趣度綜合考慮,我們很容易發現,現場實踐、沙盤模擬、外聘專家講授等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但開展情況不理想,是進一步調整教學模式可以參考的模式。
結合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重在實現知識傳授的課程,講授這種教學方式仍然是重要的,其目標明確,教學效率高。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可以在教師全堂講授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外聘專家講授等方式,豐富教學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但對強調能力提升的交叉性課程,教師的位置應該后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問題的提出、分析、求解來組織教學活動展開,教學活動的重點已不再是如何“教”,而是如何有效地引導和互動。[10]具體模式則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采用現場實踐、沙盤模擬、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
筆者在管理系統工程課程中,通過引入供應鏈上供應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的協調問題來使學生思考系統思想的內涵;在教學模式上采取了沙盤模擬和計算機仿真結合的方式,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直觀清晰地觀察到各類決策行為對消減長鞭效應的影響,進而樹立系統思想中整體性、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念。
(三)教學氛圍的營造
優化的課程體系、生動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系統思維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而要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學氛圍的營造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教學實踐來看,問題導向、結合現實、推遲判斷、開放民主是在教學氛圍營造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幾個方面。
首先,前面已經提出,交叉性課程內容的設置應突出“問題導向”的特點。正所謂“問題是構成智慧的創造性行為”,問題導向除了有利于學生能力的訓練和提升,也有利于在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和主動性。其次,問題的選擇應該經過精心論證,除了體現教學知識點,還應該充分結合現實,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學生以親近感,從而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比如,通過引入世界原油價格預測等問題,讓學生從身邊發生的大事件來思考戰略分析的主要環節。第三,推遲判斷,即教師不應過早給出結論。實際上,能力的鍛煉和知識的傳授之間的重要差別,正在于前者更需要過程來支撐。通過推遲判斷,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進來,沉靜下來,將注意力從正確錯誤的結論轉向梳理問題、創新方案、對比整合和分析判斷的完整過程。第四,有益于能力訓練的學習環境應該具備開放民主的氛圍。只有開放民主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成就感,實現分工協同,資源整合;只有開放民主才能有效促進溝通與配合,實現觀點碰撞、思維啟迪。在系統思維的訓練中,我們引入了“釘子游戲”等團隊訓練的項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躍了教學氣氛。
四、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現實的管理環境日趨開放和復雜,迫切需要商科學生在培養過程中不但能掌握豐富的經濟管理專業知識,更能有效提升處理復雜問題的系統思維能力。通過調查發現,系統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但現有培養體系的滿足度卻遠遠不夠。為此,筆者認為,首先應進行課程體系優化,在通過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滿足專業知識培養的基礎上,開設交叉性課程來強化系統分析能力的訓練和專業知識的綜合性應用。其次,教學模式必須進行相應調整,教師的位置應該后移,通過現場實踐、沙盤模擬、小組討論等形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注意教學氛圍的營造,從問題導向、結合現實、推遲判斷、開放民主等幾個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推動教學氛圍的營造。
我們高興地看到,這些教學改進工作正在獲得學生的高度認可,相關課程學生評教分數超過95分,并且有學生以學習中討論的項目為基礎組隊參加“挑戰杯”等比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 參 考 文 獻 ]
[1] 姜正國,鄭小鳴.鄧小平系統思維與科學發展觀[J].求索,2008(12):66-68.
[2] 席酉民,張曉軍.從不確定性看管理研究邏輯及和諧管理理論的啟示[J]. 管理學報, 2010(1):1-6.
[3] 錢學森,許國志,王壽云.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1(6):520-525.
[4] 邁克爾.C.杰克遜著,高飛,李萌譯.系統思考:適于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
[5] 劉國章.系統思維與現代管理[J].系統科學學報,2010(2):33-37.
[6] 李廷憲,郭超.用系統思維指導“青馬工程”建設[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2):58-62.
[7] 宋克慧,田圣會,彭慶文.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其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8] 汪應洛.系統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8.
[9] 郭德紅,袁東,丁俊楠.國外著名經濟管理類大學教學模式比較[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94-96.
[10] 毛齊明,楊青松.基于網絡課堂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探析——以大學“公共教育學基礎”為例[J].現代大學教育,2012(1):81-87.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