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軍+李玉翔
[摘 要]生態文明是人類新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利益,關乎民族未來。創新是教育價值變革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手段,要充分利用現有工業文明的豐富的物質條件,創新生態文明實踐支持,創新建立教育生態價值觀,教育“生態人”,完成“生態事”,造就“生態社會”,而這些都需要順應創新教育價值觀的變革,需要生態文明教育的積極參與及支持,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創新
[中圖分類號] X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043-02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
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生態文明,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福佑中華,造福人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構建生態文明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念,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充分而科學地利用已有的工業文明,充分發揮各地生態、資源、產業的機制優勢,引導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培養生態文化。
生態文明貫穿政治建設,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強調保障人權和民主,提出“協商民主”制度,要求“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為此,我們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全面發展的生態文明道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
目前,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主要是“原料—產品—廢料”的非循環方式,是單向的,結果就是“資源越來越少,污染越來越多,直至崩潰”。不但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而且為彌補其所帶來的危害,人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工業文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抓住新的戰略機遇,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和解,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勢在必行。
(一)生產方式的變革
生態文明時代要超越工業文明時代,生態文明生產方式要轉變為“產品—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生產模式,實施“資源再生”與地球資源可持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生態文明的生產的特點是:產品生產與環境保護統一考慮,在統一的生產過程中完成,加大力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態生產方式。
(二)轉變思維并制定適合的發展策略
樹立生態學整體性思維,創造“資源礦”,從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的出發,制定新的資源開發利用策略,轉變工業文明生產方式為生態文明生產方式,運用生態文明解決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
三、加快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建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教育是橋梁,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體現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精髓,必須加快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生態文明關系雙面建設
生態文明貫穿文化建設,要加快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和事業,不斷提高社會生態價值觀念和生態生產創造力,使我國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加。
生態文明貫穿社會建設,我們要把握住這個戰略機遇,以創新推動教育價值觀的變革。
(二)以“教育先行”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宗旨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教育可以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創新驅動力。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做到教育先行,提升教育價值觀的培養,完善教育體系,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不但可以使人提升對社會的認知感,促進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復雜過程的理解,而且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以及生態文明價值觀。同時大力發展與生態文明教育息息相關的生態文化產業,要形成社會生態文化氛圍,推進生態文明教育普及。
1.加快生態文明課程體系建設,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性。在教育與研究領域,生態文明課程體系建設是基礎也是關鍵,必須抓好課程體系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理論研究這一重要載體。這些理論研究必須與生態文明實踐相結合,必須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社會的生態意識、生態價值觀念、生態生產創造力,使我國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加。
2.傳統教育價值觀必須向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變革。要以創新為手段、為驅動力,創新生產方式,建立新觀念,直接從實踐入手。我們認為,生產過程使用的資源是有內涵價值的,它的使用,除了“采掘過程”需要付費,資源本身的存在就很有價值,必須付費,必須節約使用及循環使用,建立新的“原料—產品—廢料—產品……”生產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循環生產,循環使用,無廢料,形成生態循環。要建立這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以生態教育價值觀教育普及生態文化、生態意識。
樹立教育教育生態價值觀,順應人與自然與社會的生態平衡、和諧共生的發展潮流,從人的教育入手,開展生態價值觀的培養,實現“個體、自然和社會的價值”的和諧共存,教育培養“生態人”,完成“生態事”,造就“生態社會”,推進生態文明穩步有序而又快速地發展。
四、創新是變革教育價值觀的犀利武器
(一)創新是變革相當有力的手段
1.創新發展生態技術和工藝。建立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直至無碳的發展,形成以創新生態技術和工藝為基礎的生態教育價值觀。
2.創新生產與生活方式生態資源的教育價值觀。以創新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以此創新建立新生態方式的教育價值觀,營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3.創新生態資源新模式,樹立生態資源新教育價值觀。創新集約循環利用資源新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強度,創新發展科學技術,實現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的生態生產與發展,創新技術與生態教育價值觀,建設節水型社會、保護耕地,生態開發礦產資源,發展循環經濟與生產,可再生,可持續。
4.創新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開發。建立自然生態教育價值觀,形成全社會的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意識,建立自然生態系統的創新保護措施,保護環境、保護自然。
5.創新生態產品。改變重生生態環境,建立重歸自然、重生自然的生態教育價值觀,人工干預植樹造林,擴大森林覆蓋率,人工干預減少荒漠化,減少冰川融化,減少自然災害。
(二)變革教育價值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1.借助工業文明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運用我國發達的工業文明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從生態文明教育入手,同時開展生態文明的科學技術理論研究,建立并不斷發展生態文明的科技支撐體系,樹立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建設科學合理的生態環保產業,利用當代科學技術進行廢棄物的凈化處理,直至轉換為有益物質再利用,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打造生態文明的社會。這其中,教育是先導,利用現代生態文明的科技成果營造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
工業文明高度發達,人們的思維必然會存在巨大的慣性,只有創新才能改變。只有創新,生態教育價值觀才能被喚醒,才能有所改變。創新生態教育價值觀,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思維的慣性與生活方式的慣性,包括生產方式的慣性。
2.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更需要創新,更需要發展,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的創新發展將直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的創新就是要做開路先鋒,就是要領先。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在建設生態文明中起著思想引導者的重要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
五、結論
創新是教育價值觀變革的有力武器,教育價值觀變革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工業文明已進入末路,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生態文明教育必須超前,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精髓。要加快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推動生態文明的文化大發展,直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立新的生產方式——循環生產,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創新是變革教育價值觀的犀利武器,充分利用現有的工業文明,有益于創新生態文明實踐發展,有益于創新樹立教育教育生態價值觀,有益于改變人們思維的慣性。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將能有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路”,以此引領世界的未來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楊進通.現代文明的生態轉向[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5.
[2] 林媛紅.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作用[J].改革與開放,2015(16):94-95.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