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曉明+劉青靈+劉建興
[摘 要]高校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采礦專業生產實習實踐環節目前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高校可以從實習指導書、近幾年教學落實的基地選擇和建設、“指導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環節教學管理四方面對“紫金模式”下采礦專業生產實習實踐環節進行改革。
[關鍵詞]采礦工程;生產實習;紫金模式;“指導型”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060-03
目前,全球礦業呈現出趨冷態勢,不少礦山企業近幾年都出現了不招收采礦專業畢業生甚至裁員的情況,部分企業對采礦專業人才招聘的條件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它不僅要求學生有全面的知識結構,而且要有良好的實踐經驗(很多企業僅招聘具有工作經驗的采礦工程師),踏實的工作心態。也就是說,企業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用人形式也逐步從注重學歷向注重能力及穩定性逐步轉變。[1]-[3]怎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出滿足企業要求的學生是本科院校采礦工程專業教育者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從采礦教研室角度出發,對采礦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及目前正在試行的“紫金模式”下實踐教學的改革思路和實踐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一、采礦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后果
從教學角度來說,采礦專業生產實習是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環節。通過生產實習,學生能全面了解礦山開拓布置、采礦方法及工藝、掘進工藝和設備、勞動組織及施工順序等知識,鞏固、加深和擴大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和鍛煉理論聯系實際、查閱技術資料、編寫技術報告及獨立工作的能力。同時,在實習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理解和熱愛礦山工程專業的思想,為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然而,目前采礦專業本科院校受學生就業求職、實習經費短缺、實習基地數量有限或者實習礦山因生產任務等原因而不支持學生實習等諸多客觀因素影響,加上高校許多年輕教師未受過系統、扎實的工程訓練,雖有理論知識和較強的科研工作能力但對礦山現場同樣知之甚少,難以有效地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導致采礦專業生產實習大多只能流于形式,培養計劃難以得到有效實施,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同時,這也導致學生對礦山企業的艱苦性及以后的工作沒有足夠的認識,也可能導致學生到企業工作后思想不穩定性的增加。
在目前的形勢下,用人單位真正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工作經驗、能解決企業技術問題的工程師,或者是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思想穩定并能吃苦上進的年輕大學畢業生。然而,對于采礦工程專業畢業生而言,如果實踐環節質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證,剛畢業的學生空有對企業的一腔熱血,卻只能拜師重新學習。另外,由于沒有經過真正的實踐訓練,對采礦行業的艱苦性和對自己工作認識的不到位,很多學生原本以為自己是坐辦公室的白領階層,到了企業后才發現不是這樣,于是不少學生工作不久之后就會換單位或改行。這造成了用人單位與就業學生間的矛盾,很多用人單位都指明只要職高畢業生。
二、“紫金模式”采礦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改革思路及實踐
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是由企業“支持辦學建設、參與辦學過程、檢驗辦學成效”的新型學院。學院采用一校兩地新型“紫金模式”, 即學生三年在校進行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加一年在基地及企業進行學習與實習,企業參與學生培養的方法。為了加強實踐環節,培養造就一大批實踐和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采礦工程技術人才,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采礦工程本科專業在全新的“紫金模式”下,對生產實習環節進行了探索性的教學改革和實踐。
(一)“紫金模式”采礦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指導書
“紫金模式”采礦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生產實習有5周時間。為了保證生產實習質量,采礦工程系教師聯合撰寫了具有“紫金模式”特色的采礦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指導書。指導書力求深度貼合“3+1培養模式”,實習過程由專任教師整體把握,企業指導教師在跟班過程中給予全程指導,按照實習師資力量、工程實訓基地條件、已有的實習培養經驗等實際條件,明確各個實習環節具體的實習目標、實習內容,并確保現場教學的作用和實習內容的深度。實習指導書明確了各實習知識點、實習地點和學生分組、企業指導教師的指導情況等。實習時間點及內容要細化到上午分科室跟班現場實習、下午做內業收集資料內容、晚上總結當天實習狀況和安排布置第二天交接及其他注意事宜等,同時安排機動時間進行實習座談會等活動。實習指導書還統一規范生產實習日記、生產實習報告的編寫與要求、學習方式方法與考核、實習紀律要求與注意事項、生產實習管理辦法等。
(二)基地選擇和建設
采礦專業的生產實習教學離不開實習基地建設。結合金屬礦床采礦生產實習教學特點,我校對適合采礦生產實習的基地分別進行了合理規劃和建設。[4]
生產實習是在學生完成主要專業課后繼續深化專業知識的必要現場實踐教學。對于這樣的實習,只要實習條件合適,地點盡量不分散,以節約實習費用并在實習過程中使企業教師的指導逐步走向成熟和系統化、規范化。基于這樣的特點,我校重點把生產實習放在上杭教學基地附近的紫金山露天礦和紫金山地下礦。
紫金山露天礦不僅具有較完善的學生住宿條件和文化娛樂條件(如籃球球等體育設施),而且現場規模很大,為大型露天礦山,經過多年的開采,已在爆破及開采、運輸、邊坡治理等方面做得相當規范,管理組織良好,工程技術人員和現場工作人員素質相對較高。紫金山地下礦(以前是武平紫金)開采時間不長,然而,除距離紫金山露天礦較近,具有較好的生活條件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大型地下開采單位,其不僅安全管理、標準化開采等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而且開拓、開采方法、運輸提升等及六大系統都做得比較到位,作為企業指導教師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現場工作人員都具有較好的理論水平和現場實踐能力。因此,紫金山露天礦和地下礦非常適合作為生產實習的基地使用。
(三)“指導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指導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實習的5周內,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在實習現場對學生進行實踐性指導工作。由于采礦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以及實踐教學學生分散在礦山的不同地點,每位指導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少。因此,可以由采礦工程系對其進行教育教學規律方面的培訓。在實踐過程中,更主要的是專業教師、學生與“指導型”教師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同時,“指導型”教師需具備的資格也應根據現場指導內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人員的構成中應有實踐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也應有具有高級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顯然,要有效完成實踐性教學活動,需要比“企業工程型”教師更多的“指導型”教師,也必須得到基層生產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指導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除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外,專業教師下基層與生產單位進行溝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四)生產實習的教學管理
本專業生產實習中,學生在紫金山露天礦和紫金山地下礦實習的時間各為2周,然后兩個班互調。生產實習是采礦專業畢業實習之前最關鍵的實習,除必要的安全教育等報告外,實踐形式以跟班學習為主,即學生跟著工程技術人員或工人師傅按單位工作時間上下班。一個班學生共分7組,每組4~5人,分別安排在露采廠及金建公司各科室,由不同指導教師帶隊進行露采的生產實習,每組2天即進行不同科室的輪換。專任教師的作用是與廠部聯系安全教育及講座的題目和時間、安排學生食宿、與每小組學生對應實習的各科室及企業指導教師聯系并告之實習內容與安全注意事項,每天上午實習的檢查和交流、下午資料收集的場所及相關聯系人、晚上分組討論及組長的匯報工作等。地下礦一個班學生的實習同樣按需要分組,分別在管理技術的采礦組、地質組、測量組、運輸班、安全科等跟班進行。經過幾周的實習及輪換后,上交實習報告及由單位人事部門蓋章的實習評語,最后進行答辯;并根據實習報告及實習日志、平時成績等,最終確定學生實習成績。
三、采礦專業生產實習環節面臨的問題及措施
“紫金模式”下采礦專業生產實習環節的教學實踐,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實踐,取得了預期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解決。
(一)企業對學院生產實習環節的支持及管理問題
采礦專業生產實習的所有教學活動都離不開礦山現場,這不僅給企業帶來了安全難題,而且也給企業的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大部分礦山不愿意學生來礦山實習。
要解決這類問題,首先要建設實習基地。基地的建設是個長遠規劃問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實踐環節教學質量。學院必須由專人負責,建設適合實習的基地。可以通過各種關系,學生的優先就業,學校和單位之間的合作辦學、協議等方式加以解決。同時,專業教師在生產實習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單位意見,嚴格要求學生遵守單位紀律,保證實習安全。盡量為單位解決現實問題,為長期的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另外,解決安全問題比較好的方法是讓企業指導教師帶領的學生不要太多,避免教師管理和指導的不到位,同時避免出現安全問題。
(二)企業指導老師問題
生產實習的企業指導教師即為學生的生產實習作現場指導的教師,他們具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但由于生產任務重,他們不可能時時把關指導。另外,有些企業的指導教師存在不愿意指導的情況,對實踐效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要進一步強化基地教學運行管理機制,如成立基地教務處及辦公室等對其進行管理外,還要對生產實習指導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有必要建立適合這些生產實習指導教師的考核機制,并提高其工資待遇,以提高其積極性。同時,分散實習的學生更應盡量不給企業指導教師增加麻煩,在生產工作過程中盡量幫助企業指導教師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時,學校專業教師也應通過每天下午收集資料及晚上匯報時間來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工作,以達到保證生產實習環節質量的目的。
采礦專業生產實習環節因為實習時間長、學生人數多、影響企業生產等,而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但其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學校和紫金礦業集團以及其他單位的共同支持下,我們有信心克服 “紫金模式”教學實踐環節中存在的困難,積極進行改革探索,圓滿完成辦學目標,培養出社會急需的高水平采礦專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Z].2010(6).
[2] 劉羽,王少懷,黃培明.地質專業創新型人才“紫金模式”培養的改革思路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09(3):46-48.
[3] 張紀鵬,宋麗,姜慧,馬永志.畢業設計過程中加強實踐環節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7):111-117.
[4] 黃培明,劉羽,王少懷,鐘祥華.“紫金模式”下上杭教學基地建設運行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0(4):42-45.
[5] 王少懷,劉羽,黃培明,黎敦朋.“紫金模式”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意義與思路[J].中國地質教育,2009(3):156-159.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