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杰
[摘 要]師生交往不僅是高等教育領域中的現實問題,同時還為了解、探析、掌握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提供新的研究視角。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在課堂學習、課外學習和與學習發展相關三個領域里表現出不同的思想行為特點。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確立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為學生思想行為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以及實行形式多樣的導師制,引導學生思想行為健康、全面發展兩個方面做出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師生交往;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170-03
大學師生交往問題涉及大學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既是教育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師生交往中大學生思想行為研究無論是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還是思想政治實踐領域教育改革的推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師生交往為了解、探析、掌握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90后是指我國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2008年左右90后學生開始進入大學學習。“90后大學生成長于市場經濟飛速發展、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年代,生活在社會的競爭性日益加劇、人們的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增強的環境,不可避免地受到競爭、求利、享樂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氛圍的影響”。[1]同時,互聯網技術是影響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一個重要因素。世界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間聯系顯得更加緊密,先進的思想、前沿的觀念被更多的90后大學生所了解和掌握。90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掌握并正確對待這些大學生所體現出的新思想行為特點。
一、研究設計
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大學生相比較,開放與務實是90后大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尤為突出的特點。在此精神的指引下,師生交往中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出現新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具有開放與務實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開放和務實的職業規劃意識,對網絡科學技術媒介使用率提高等特點。為了更加貼近我國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研究,根據大學師生交往的不同內容,對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劃分為課堂學習、課外學習、與學習發展相關三個方面進行研究。課堂內師生交往是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最傳統的交往類型。課堂外師生交往包括了師生科研活動和師生實踐交往。學習相關交往從空間上進一步擴大了師生交往的范疇,有利于更全面了解師生交往活動中大學生新思想行為特點。研究對象為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90后大學生。
二、師生交往中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研究
(一)課堂學習中的師生交往
“課堂教學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主渠道,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缺乏交往的高校課堂教學并不符合師生的共同需要”。 [2]現實的課堂師生交往仍舊存在諸多問題。傳統的教學理念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高校課堂中的師生交往。探究90后大學生師生交往中思想行為真實狀況更加有利于研究者掌握其思想行為特點。
1.課堂氣氛較為活躍。以往大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的感觸就是課堂氣氛沉悶。大學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僅成為教師首先要注重改善的問題,同時也是教育改革過程中需著重探討的內容之一。在高校教師以及管理人員對師生互動的高度重視下,90后大學生的課堂教師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起來,為90后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2.師生交往目的更加多樣化。師生課堂交往是指師生在交往過程中進行的知識生成、思想碰撞、精神交流以及情感升華的活動。總體來看,90后大學生在師生交往中摻雜了更多功利性目的。尤其是學生在追求目標過程中,更加注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這些目的主要表現在獲得更多的知識,突出自我,顯示實力,獲得較高分數等。從現實交往目的出發,我們可以挖掘這些現象背后深層次原因,對探析大學生思想行為有重要意義。
3. 大學師生交往媒介更為豐富。“網絡已經滲透到了當代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化、信息化已經成為90后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3]大學生的課堂教學中,現代化科學手段越來越多地運用起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不僅運用傳統的PPT等教學媒介,還積極試點MOOC、博客、微信等教學媒介方式。現代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固有模式,引入了最前沿的知識內容和教學手段,豐富了課堂教學媒介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課堂外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
相比較其他年齡階段的大學生而言,90后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更為豐富。眼界更為開闊的90后大學生將關注內容開始轉向課堂外的拓展知識學習和實踐活動。
1.課堂外師生交往的方式呈現出多樣化。90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或志愿者活動等活動的積極性增加,調查中有80%的大學生參加過社會實踐,有93%的學生參加過社區服務或志愿者活動。所調查90后大學生中有68%與教師共同參加社團活動、主題晚會活動。這些活動中教師給予學生積極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更為健全的思想品格。
2.師生實踐活動更加具有時代性。現代大學師生處于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大學師生實踐活動將自我的時代風尚與我國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既熱心參與社會實踐公益活動,又將創新理念融入實踐活動當中去。隨著大學師生各自主體意識的逐步增強,要求大學師生具有自主性、獨立性、選擇性。師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始向著體現彼此主體地位,顯示各自民主意識的方向發展。大學師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創新精神逐步將實踐活動的效果發揮到最佳狀態。總之,大學師生實踐活動過程中,大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同時又未脫離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主題范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3.知識學習在課堂外繼續延續。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學生在大學里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4]師生間科研活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師生課外交往的主要類型之一。通過師生科研活動,一方面大學生能夠學習到研究方法并增長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從教師的科研品格中獲得啟迪。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夠在與學生思想碰撞中得到新的啟發,出色地完成科研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自控能力卻相對較弱而性格上又更加逆反”,[5]應對90后大學生的課外活動加以密切的觀察,并予以積極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克服90后大學生自身缺點所帶來的課外活動盲目性與散漫性。
(三)與學習發展相關內容
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涉及內容較為廣泛,除了固定的課堂內學習和課堂外實踐、科研等活動外,90后大學生就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規劃等內容與教師之間進行積極的交往活動。
1.師生進行與學習相關的交往方式增多。90后大學生的與學習發展相關內容形式不斷增多。學生參與各類學術、專業設計競賽,報考專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考試,輔修第二學位或專業的人數增多。在與學習相關活動中90后大學生獲得教師的指導,師生交往頻率增多了。
2.人生觀價值觀探討升華了師生之間的情誼。“90后大學生精神生活中人生信仰迷失、道德知行不一、休閑閱讀欠缺、心理亞健康明顯等問題,已逐漸上升為突出的青年問題與社會問題”。[6]價值觀、人生觀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而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正處于形成階段,受到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極大。健全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90后大學生的綜合發展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對90后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與任課教師討論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問題的占到75%;與輔導員、班主任討論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問題的占到73%。懇切的探討促進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3.職業規劃意識逐漸凸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自身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就業愿望與現實脫節嚴重。在此背景下,社會、高校、學生共同投入職業規劃教育的活動當中。經過不懈的努力,職業規劃教育在90后大學生中的效果明顯。調查顯示,與任課教師討論自己職業計劃的90后大學生占到88%。通過對職業規劃內容的探討,師生雙方增加了彼此之間的了解,教師指引90后大學生走出迷茫,重新找到學業與生活的方向。
三、啟示與建議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豐富閱歷、積累經驗、準備承擔成人責任的過渡期,也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準備期”。[7]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關系到這些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的發展,面對他們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特點,應做出適當的調整,建立起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實行形式多樣的導師制,引導學生思想行為健康、全面發展。
(一)確立合作、理解的交往文化,為學生思想行為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現階段大學中,合作和理解在師生間存在缺失的狀況。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個性表現的欲望強烈,不善于與其他人進行合作。適當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活動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的發揮,改善學生內向的思想狀況,促進師生關系的更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理解是現階段的大學師生之間亟待確立的內容。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回答問題不好等就否定學生,而是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與肯定,并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討論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也應給予教師信任與理解,尊重教師的工作,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的氣氛。科學研究活動中,理解同樣重要。考慮到學生沒有豐富的研究經驗,指導教師應耐心的對學生進行教導。因此,師生之間進行合作的時候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鼓勵,共同完成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通過合作、理解文化的建立,為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發展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二)實行形式多樣的導師制,引導學生思想行為健康、全面發展
90后大學生管理可以借鑒國外教育管理經驗,建立學生與教師交流的靈活機制,使大學生在與教師的相互了解和對話中,完善自身思想行為,健康、全面發展。
為90后大學生建立生活的“導師制”。生活中,導師針對本科學生在個性上比較強的特點,指導學生認真對待學習,真誠的與他人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發明創造,激發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該制度幫助學生領悟做人的道理,為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指導。
為90后大學生建立學習“導師制”。該制度的優勢在于,一方面,導師指導學生的人數比較小。教師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能夠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做到因材施教。導師依據所負責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在學到知識的同時發揮出個性特點。另外,增強了導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導師對學生心態及時的了解,能夠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
為90后大學生建立科研“導師制”。建立科研導師制是國際高等教育管理中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趨勢。這種方式解決了傳統班級授課制模式下學生缺乏科研活動能力的問題。教師在科研活動中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3] 萬美容,曾蘭.“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8):11.
[2] 楊鮮鮮.交往—發展理論下的高校課堂教學及評價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1.
[4] 彭元.雅斯貝爾斯的大學觀念解讀[J].現代大學生教育,2005(2):87.
[5] 歐陽丹丹.90后大學生課余時間的利用與引導[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6):95.
[6] 曾蘭,彭紅艷,萬美容.90后大學生精神生活的自我認知[J].大學生研究,2015(10):98.
[7] 付博娜.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與教育途徑創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6):218.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