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春+周子宇+路小歡+許禮發+王健
人體寄生蟲學是研究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寄生蟲的形態結構、生長發育、繁殖規律,闡明寄生蟲與人體和外界環境因素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1],即是一門醫學基礎科,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連接的橋梁課程。寄生蟲學實驗教學是整個人體寄生蟲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隨著學科結構的調整,人體寄生蟲學實驗課課時逐漸壓縮,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掌握寄生蟲學實驗內容?傳統實驗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實驗教學實際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學模式或方法導入實驗教學當中。目前,多媒體教學已被廣泛應用于理論教學中并得到認可,如何將多媒體更好地應用到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是筆者所在病原生物學教研室實驗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傳統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存在的不足
人體寄生蟲學是一門以形態學為主的基礎學科,實驗教學目的旨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鍛煉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并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往傳統實驗課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主要由三個階段組成,即教師課堂講授實驗內容、學生觀看展示的示教標本和鏡下觀察標本并繪圖。這種教學模式沿用多年,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存在弊端和不足逐漸顯現。首先,傳統實驗教學缺乏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以往輔助教學的材料和設備包括幻燈片、掛圖和標本,而幻燈片、掛圖的使用存在一些問題,如幻燈片的使用不僅準備過程較長,操作煩瑣,而且內容單一、不充分;掛圖展示內容直觀,但使用頻率高,有的年代久遠,再加上往復展開折疊,圖像模糊不清,甚至有的出現破損,同時學生看到的寄生蟲標本或圖形都是靜態的,不生動,不易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其次,傳統實驗教學內容多,信息量大,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知識,欠缺學習積極性,處于強制或被動記憶狀態,記憶得不牢固,較難形成長期記憶。有的知識點用文字或語言描述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和掌握相對困難,容易造成認識上的困惑,可能導致部分同學參與實驗積極性不高,甚至失去觀察標本的興趣。最后,傳統實驗教學中,觀察的部分鏡下玻片標本大多是成品,不清楚所觀察標本的來源、采樣方法、制作過程,只是一味看標本,不能“追根溯源”,實驗枯燥乏味,缺乏“內涵”,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影響實驗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于人體寄生蟲學實驗中的優點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2],已被廣泛和深入應用到醫學教育領域。筆者將多媒體應用在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多媒體技術作為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使用中不僅可使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更加突出,還可以將與實驗內容有關的案例、新聞、報紙、圖片、視頻、動畫、聲音等有機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投入實驗的熱情和興趣,特別是案例的導入、視頻的播放可以吸引同學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實驗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增強。第二,多媒體技術承載的信息量大,而且直觀性強,使同學更易掌握和理解人體寄生蟲實驗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多媒體可以由靜態到動態、由抽象到具體、由表及里、由整體到局部等全面立體地展示寄生蟲形態特征。以蛔蟲為例,利用多媒體不僅可以展示和比較蟲卵標本包括受精蟲卵、未受精蟲卵和脫蛋白質膜受精蛔蟲卵的區別,還可以展示固定后成蟲標本和活體成蟲標本,從而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寄生蟲的認知能力,并激發他們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同時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節約了過去板書的時間,留給了同學們充足的時間參與實驗,提高了動手能力。對于近年來新現和再現的寄生蟲,因實驗標本不全,不能示教展示,這部分內容可作為補充知識點應用多媒體將相關圖片或視頻等資料介紹給大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第三,多媒體技術可將標本制作的完整過程包括標本的來源、采集方式、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內容,以視頻形式逐步呈現和展開,從視覺、聽覺等多個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學生主觀上愿意動手嘗試并積極開展實驗,改變以往不“追根溯源”、死板的教學方式,同時有利于學生長期記憶形成,并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可通過優盤、郵箱、QQ文件傳輸、共享文件等多元化方式拷貝和獲得實驗內容,以便課后復習,有利于知識掌握和鞏固。
三、多媒體應用于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在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以往實驗教學中“掛圖+標本”的教學模式,成為實驗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但多媒體在實驗教學中不能“濫用”,教學過程中仍要明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3],而且多媒體技術應用要與傳統實驗教學方法相互結合,作為實驗教學有效的輔助手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能因為采用電腦教學,教師就成了電腦操作者,而學生就變成了電影觀眾[4]。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要滿足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使用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能將傳統實驗教學板書照搬到多媒體實驗中,只是改變了授課形式而實質沒有發生變化,應當收集各類素材[5],包括與實驗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資料,如圖譜、幻燈片、視頻、動畫等充實授課內容。第二,盡量避免大量文本描述實驗內容,實驗內容不僅要具體,而且條理性要強,便于學生掌握和理解。盡管多媒體承載的信息量大,但不能將縮短教師板書的時間,追加到學生記錄筆記上。第三,要善于總結,對實驗中學生反饋的問題善于歸納、整理和展示。如有的同學將鏡下異物當成蠕蟲卵,這就需要知道蟲卵與非蟲卵的區別,并通過圖片展示比較兩者的不同,使學生更好地識別和判斷蟲卵的形態特征。第四,多媒體使用文本字體的大小、顏色要選擇得當、前后統一,如反差太大,易產生視覺疲勞,影響教學效果。此外,一些實驗相關視頻、動畫等資料可以通過“超鏈接”進行內容演示,還可吸引學生上課注意力,增強教學效果。第五,多媒體實驗教學要與傳統實驗教學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教學中可通過控制語調和語句的緩慢程度突出實驗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也可通過設疑和答疑的方式多與學生互動,適當的肢體語言可吸引學生注意力,必要的眼神交流可以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對于操作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結合視頻并示范操作,不僅便于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術,而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在人體寄生蟲學實驗課教學中恰如其分地應用,不僅可以集中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拓寬他們的視野和擴大知識面,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實驗操作技能,更好地實現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的目標,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諸欣平,蘇川.人體寄生蟲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2]任偉宏,劉延鑫.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8):73-74.
[3]張健,徐文岳,黃復生.改革人體寄生蟲實驗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熱帶醫學雜志,2009,9(4):467-468.
[4]寧思創.多媒體技術在食品微生物學與實驗中的應用[J].廣西大學學報,2002,27(6):27-29.
[5]趙群力,王帥,雷暢.人體寄生蟲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