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燕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實驗小學,福建福州 350400)
淺析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提問藝術
林曉燕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實驗小學,福建福州 350400)
小學語文教學進入高年級階段,其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經初具體系,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也形成了,并具備了自己的個性特點。另外,語文課堂是一個相對自由,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及時整理和處理學生反饋信息的重要過程。而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學活動進行的重要環節,還是促進師生之間良性互動的基本途徑之一。但是,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有效課堂提問藝術的發揮在近年來面臨的挑戰卻越來越多,具體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多,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地去豐富現有的教學方法和資源,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小學語文;提問藝術;課堂教學;高效途徑
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而重要的方式。其中,提問藝術的發揮是及時獲取學生對課堂知識學習和掌握情況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要想利用課堂提問技巧促進學生的學習,并進一步優化其實現途徑,必須在分析課堂提問教學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探索。
提問,是講究藝術和技巧的,只有高效、良好且適應學生的提問方式才能真正為課堂的順利進行做出保障。很多學生對課堂老師的提問的認識態度和處理方式存在一些問題。不同的學生個性特點不同,有的愛表現自我,愿意回答老師的問題;有的則悶頭學習,不愛回答老師的提問。但是,很多語文老師不愿去考慮提問藝術的存在和發揮形式,只是把提問的形式理解為簡單的“一問一答”,使得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和交流方式變得十分單調和無趣。
作為課堂有效互動方式之一,在教師進行提問后,最積極有效的方式是學生主動性回答。但是除了學生的個性特點等影響因素外,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基礎也主導著學生的課堂表現行為。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跟得上任課老師的步伐,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較強,能夠自信地面對老師的提問;而學習較差甚至是班內的差生,則把老師的提問看作一種考驗和煎熬,他們在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中無法集中注意力去解決問題本身,而是因害怕出錯、害怕被老師叫到而過分緊張,即使心中有了答案也對自己不自信,有的干脆直接回答“不知道”,最終造成提問在有效面對全體學生時困難重重,背離了老師采取提問教學的初衷,使得不同學生對其反饋和參與度兩極化特點明顯。
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上任何問題的存在都是具有合理性的,要想改變現狀,就必須深刻地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產生和現狀,然后有效而快速地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避免因教師自身的原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必要的困難或阻礙。
語文老師在向學生講述一件事情的發生或者介紹一個基本事物之后,注重的是學生對文章中情感的理解和思想的認知。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等尚淺,對深層次的情感的理解不夠到位。在課堂提問環節中,老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出發,讓學生慢慢地去體會和理解。
例如:在講解《橋》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學生生活中所見過的橋為切入點,以“哪位同學旅游的時候見過橋?”或“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自己見過的某座橋?”等問題打開學生的話匣子,然后逐步深入,繼續提問:“本文中橋的深層含義是什么?”“老漢為什么沒能走上文中的生命之橋?”幫助學生逐漸理解作者留給讀者的矛盾點,進一步幫助學生去理解文中的木橋還是老漢和兒子的生命之橋的含義,以突出老漢這樣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再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中,執著的父親為了救出自己的兒子阿曼達,一直在不同的地方挖掘直到手指受傷,流出血,偉大的父愛讓人感動。語文老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從課本知識走向生活,提問學生:“你們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呢?”“你從哪件事情感受到了父親對你的愛呢?”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能從側面促進學生對生活的關注,感恩父母的愛以及朋友的幫助等,學會從自己的周圍去感悟生活,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讓學生的內心更加柔軟和善良。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既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又能有效地推動語文課堂進程。但這種問并不是簡單地問,而是需要考慮在哪些環節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問題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思維敏捷、活潑好動,但自律意識不強,注意力不夠集中。所以在教學中設計的問題不能太多,要精致且充滿趣味性,才能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在課堂上,讓學生隨著老師的節奏學習。
例如:在學習《夢想的力量》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在課文內容導入之前,先和學生進行課堂小討論。老師不僅可以問學生“你的夢想是什么?”“你的夢想有什么力量?”或者是“你身邊有沒有認識的人的夢想感動過你?”讓學生各抒己見,只有他們有了相似的經驗或者體驗,才能較好地融入課堂,與課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的問題難度適中,在聯系學生實際的過程中,還能幫助學生在回答老師的提問時“有的說、愿意說”。另外,這種提問的技巧不僅能夠層層遞進,指導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且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享受課堂教學的過程。只有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學習的意義,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在語文學習中投入更多的興趣和熱情,而語文老師也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提問”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追根溯源的有效方式。但是,如果課堂的提問形式只能或者只有教師提問,然后學生回答的方式,學生的學習則顯得過于被動。此外,中國傳統教育中“舉一反三”的重要思想是強調在教育和教學中提高學生質疑和提問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不僅教師在課堂上要提問,學生也要提問。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提問最終還是讓學生自己來回答。教師在引領大家學習完新課文之后可以問大家:“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舉手提問。”這時學生會主動提出。面對一些思維上的偏差,教師還可以及時糾正,一些有啟發式的提問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討論,然后由學生自己回來,教師再稍作補充。
例如:在學習《金錢的魔力》這篇課文時,老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去問“金錢到底有哪些魔力?”“我們身為小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金錢和金錢消費?”這樣由學生自己提問,可以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想法,避免教師用成人思維忽略一部分同學內心的疑問,或者把一些成年人比較成熟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學生自問自答的過程,就是不斷反思自我行為、學習或借鑒別人經驗的過程。收獲的樂趣可以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深入學習和思考課堂所學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課堂提問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小學高年級教學實際中的很多問題還沒能有效解決,而新的問題和挑戰還在不斷出現,但是所謂“兵來將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才是為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的最為明智的選擇。時代在進步,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們以更加無畏的精神去努力,去拼搏,堅持創新和改革,才能將課堂提問的藝術魅力發揮到最大。
[1]趙越超.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10):86-87.
[2]林清鈴.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4.
林曉燕,1975年生,女,福建平潭人,本科學歷,曾被評為“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