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廣州市協和中學,廣東廣州 510160)
基于歷史測評構建高中學生有效性反思模式
吳 瓊
(廣州市協和中學,廣東廣州 510160)
高中學生能對歷次測評進行有效的系統性反思總結,這是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從現行高中學生在歷史測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構建歷史測評學生有效性反思模式,并結合實例對學生展開有效性反思模式的實踐加以闡述,以求實際運用此反思模式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歷史測評;有效性;反思模式
歷史教學中,綜合有效的測評訓練是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常用手段,但測評結果往往陷入重復考查相關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學生仍不斷重現相同錯誤的怪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關鍵是學生對測評過的知識和能力缺乏有效的反思總結,沒有把所學的內容融會貫通,內化成真正的學科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歷史測評實踐中的反思情況,筆者對2017屆高三文科班共370人進行了不記名問卷調查。表1為調查問卷和結果。
表1 歷史測試反思情況問卷調查
續表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學生的反思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因反思習慣缺乏,每次歷史測試前,多數學生不會對要測評的章節和內容進行提前反思總結;每次測試完答案公布之前,多數學生也不會提前對試卷整體構架和所考查的內容進行基本分析與反思總結;測試答案公布之后,相當一部分學生缺少結合自己的錯誤、老師的講解對試卷進行再反思這一過程。因此,測評對多數學生的相關歷史知識和學科能力很難有實質性提升。
部分有反思習慣的學生對測試反思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錯題上,反思也僅僅是圍繞正確答案展開的。這種反思缺乏對造成錯誤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也缺乏對經典題型背后涉及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系統性的歸納。這樣的反思缺乏思維的張力,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部分學生會進行一定的反思,但反思能力明顯不足。首先,學生對歷史測評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反思沒有形成基本的方法;其次,學生對測試中涉及的章節主干知識與自我學習盲點的結合反思不足;最后,學生針對每次測試進行能力方法的總結提升與今后自我學習有效策略的結合反思明顯欠缺。
針對學生的反思現狀,筆者認為歷史測評學生進行有效反思的基本模式可構建如下:
上述反思模式是基于以下幾方面思考進行設計的:
1.將反思過程細化為三個階段,有助于學生反思習慣和反思方法的形成
以測試前期的預備反思為起點,在教師明確測試內容后,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理一理測試內容的思路,逐步培養學生條理化、系統化的反思歸納能力。中期以學生的個體初步反思和教師講評及學生群體反思為重點,重點提煉測試中反映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認識的錯點和盲點,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逐步養成有錯必思、有盲必掃的反思習慣。后期以個體提升反思,調整優化學習方法和策略作為落腳點,對測評中出現的知識和思維能力進行深化總結反思,力圖養成從現有的問題中找出普適性的規律和方法。
2.將學生的反思貫穿于測評的各個階段,有助于促成反思的有效性
區別于傳統學生只關注測評成績,構建引導學生關注測評各個階段的反思模式,不僅能整體認識和把握學科章節知識和教材體系,也能對測評中涉及的解題方法進行反思總結和思維能力的凝練提升,還能通過學生群體間的反思交流,強化借鑒其他同學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而最后的個人升華反思總結,更強調了對每次考試的利弊得失進行全面的反思,以便有效地運用到新的學習和測評中去。
3.將教師的講評和點評融合在反思模式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反思水平
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聯系,教學才能相長。在反思模式的運用中,教師講評及時有效,點評針對性強,學生就能及時對自己的反思不斷修正,不斷提升自己的反思水平。
筆者結合人教版《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和演變》教學實踐,對測評反思模式加以實施說明。第一階段,測試前期學生的預備反思。測試前,教師提前告知學生測試內容,要求學生開展測試前的預備反思。學生的反思情況如下:第一,部分學生畫出了專制主義加強和中央集權強化的線索圖,但朝代順序混亂,對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的演變內容混淆且表述不完整,存在丟三落四和張冠李戴的問題。第二,另一些學生能依據教材和所學知識,較有條理地以表格形式整理出相關知識。第三,還有部分學生能在上述表格基礎上增加完善相關知識,如明朝中央集權的發展在三司的基礎上添加督撫制,清朝加強君主專制措施加上文字獄,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增加一列,列出監察機制的內容。
朝代 君主專制的加強 中央集權的發展 選官用官制度秦皇帝制度 全面推行郡縣制 軍功爵制度漢內外朝 推恩令,刺史 察舉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 藩鎮割據二府三司制 禁軍,文官,通判元中書省 行省制明清 廢丞相,設內閣,軍機處 三司宋科舉制形成并發展完善
續表
第二階段,教師出題測試和學生測試實踐。教師針對不同學生前期預備反思的情況,組織君主專制加強和中央集權強化的措施,選官用官制度變化和監察制度等基礎知識的考查,同時針對性地選取其他知識拓展提升測試考查,選題如下:
(1)我國古代社會自秦朝以來,皇權便對社會權力資源形成獨家壟斷。它不僅有一套壟斷和管理體系,而且有一套完備的調節系統,如防止皇帝決策失誤的“封駁”制度、為防止官員不忠和腐敗的“監察制度”等。有人認為這些是世界其他文明絕無僅有的“原創性”國粹。文中提到的兩個制度最明顯地對應于( )
A.唐朝中書省,宋朝的通判
B.唐朝門下省,宋朝的通判
C.漢朝的內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D.明朝的內閣,元朝的行中書省
(2)(2013全國卷1 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圖1 東漢十四州示意圖
圖2 唐開元十五道示意圖
比較圖1、圖2,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第三階段,開展中期學生個體初步反思和教師講評以及群體反思借鑒交流。經過測試,學生答卷反映出預備反思階段所了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相關知識比較單一,缺乏多維角度分析和思考。為此下發答案后,學生開展個體初步反思,認識到君主專制加強的同時還形成了限制君主權力的調解系統如封駁制度,中央集權強化還涉及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或為郡縣兩級制或為州郡縣或為道府(州)縣、路府(州)縣三級制等。為此教師講評延伸知識,限制君主權力的調解機制還包括哪些?如何全面認識這些調解機制?中央政府還能采用哪些方式加強中央集權?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可以采取哪些策略等?接著學生群體討論反思鞏固拓展相關知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一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通過教師講評的延伸和吸取不同學生思考角度的優勢,為個體總結提升反思做準備。
第四階段,教師點評和學生個體總結提升反思,優化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生結合教師給予個體學生的總結反思以優劣點評,學生進行個體總結提升反思,整合完善知識結構并反思自己今后學習調整的方向和策略,形成從宏觀上不受課本限制,適當地進行思維發散,整體建構歷史事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微觀上細致分析,層層剖解,透過現象看清背后的本質和淵源的歷史學習方法和策略。以上述案例為例,有部分學生經過中期反思和后期提升,總結如下:
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在反思模式中各個反思環節的進行情況,筆者設計了測試反思總結記錄表(表2)。學生依據表格要求,按照不同的時間節點進行相應的反思總結記錄。學生也可根據多次測試后所填寫的表格內容進行對比,及時獲知自己哪些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哪些知識和能力還需要自己及時彌補,以便及時修正學習方向,取得進步。經過經常性地填寫反思表格,學生能及時地進行深入反思,從而推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升歷史反思學習能力。
表2 學生歷史測試反思總結記錄表
續表
第一,歷史測試試卷的質量高低影響學生反思的深度。測試試卷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反思內容的方向正確性。因此,在模式實施中,教師必須把每次測試的試題質量研磨到最高水平,才能幫助學生構建有效的反思過程,否則,學生的反思容易無效。
第二,學生反思過程需要耗時較多,學生在學業負擔沉重的情況下反思的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因此,需要教師根據章節內容的重要性情況,按模式有針對性、篩選性地開展反思總結,也可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容許學生有選擇性地對測試按模式進行反思總結,如此,方能真正起到反思的實際效果。
第三,學生反思過程需要教師的持續引導,防止固化學生的反思思維。教師在學生整個反思過程中,要不斷地對學生的反思進行引導鼓勵,在點評環節要做到細致。針對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況存在差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反思的閃光點,及時給學生的總結反思予以肯定。如此,學生的反思才能進入良性循環過程。
[1]薛權開.高三歷史復習課中的審美情愫[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
[2]盧元杰.基于歷史邏輯的材料引入和知識整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2).
[3]陳華忠.追求教學反思的有效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8).
吳瓊,1980年生,女,江西人,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