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江蘇吳江高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200)
意動知識
——賦予化學學習新靈魂
張 瑾
(江蘇吳江高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200)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與建構,強化學習過程中知識活學活用之體驗。意動知識,賦予學習過程以靈魂,優化認知體系之結構,提升思想道德水準,樹立探究創新意識,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的產生與表達,在過程的經歷中學會學習,提升人格素養,發展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意動知識;學習過程;體驗
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探究、選擇、創造的過程。因此,學科教學努力促使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用古文解讀的意動手法將知識激活,有助于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協同發展,實現創新。
在教學中,只有使所學的知識活動起來,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相互聯系和區別,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找到知識的生長點。
比如最初學習寫化學式時就會遇到元素化合價的問題。由于這時學生儲備的知識甚少,對元素化合價的本質原因無法理解,但又經常使用,平時學生總會翻書查找,但考試時卻不允許查看資料。怎么辦呢?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會告訴學生背記口訣,收效良好。也有些教師會引導學生分析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特征,一價氫氯鉀鈉銀,二氧鋇、鈣鎂鋅,二三鐵、二四碳,三鋁四硅五磷氮,氯氮還有其他價……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編寫口訣加以記憶。不同生活環境的學生會編出適合自己理解與記憶的口訣,少數需要幫助的學生教師會加以點撥,這樣的話,效果會比直接告訴學生口訣更好。因為學生在分析這些知識的過程中經過思考、組織,記憶會更加牢固,想不起時就推一推,基本能回憶起來。
再比如酸堿鹽的溶解性也是需要記憶的。教師與學生同樣可以一道分析其規律,如酸中只有硅酸不溶;堿中可溶的有鉀、鈉、鋇離子的堿,銨堿氨水易揮發,鈣堿微溶;鹽最多,易溶的有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典型的有氯化銀和硫酸鋇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硫酸鈣和硫酸銀微溶……然后讓學生編個歌訣比一比。教師點評后由學生借鑒他人作品完善自己的口訣,在以后的學習中,隨著知識面的擴大再把碳酸鹽、磷酸鹽、硫化物等加進去優化口訣。
我們常聽人說,不要搞花架子,形式主義害死人,任何活動都要有富實的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形式是內容的載體,內容通過形式呈現出來,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是否熟練與知識的呈現形式是有密切關系的。
例如:學習“宏觀元素化合物”知識時,我們經常把某種物質的有關內容分為物理性質、結構特點、化學性質、主要用途、實驗室和工業制法及在自然界的存在等幾大板塊;也有用各物質間的轉化關系的箭頭將相應物質串聯成知識網絡進行存儲和意動。比如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反應性質歸納如圖1所示,便使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知識得到系統的整合。
圖1
意動知識,就是讓知識動起來,設身處地地去體驗,感悟參省,努力使認知產生共鳴,產生心靈的震蕩,這樣有助于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升華和科學素養的提高。如學習酸雨內容,教師不僅要學生掌握常見的酸雨有硫酸型和硝酸型兩類,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了解酸雨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同時,教師還要介紹我國東北地區的粉塵飄向日本、韓國所造成的危害,提及有報道說我國的霧霾已成功抵達美國的西海岸時,學生都很高興,這時教師就需要加以引導,進行討論,既要教育學生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認同我國政府是對人民負責的政府,也要指出我們的環境治理科技還不發達,我們的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就這個知識點的教學可以一帶而過,也可以展開激辯,如讓知識動起來,學生經過思考、感悟、糾偏、理解、共鳴,樹立人是屬于地球的憂患意識,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探究性學習的社團活動在研究性學習中是主角,探究性的實驗是我們化學學科得天獨厚之優勢。如認識鋼鐵腐蝕的原理,鐵是怎么生銹的呢?我們設計探究實驗:在一支干燥密閉的試管里放置一根光亮的鐵釘觀察數日不見生銹;在一支盛滿水的試管里放置一根光亮的鐵釘觀察數日也不見生銹;在一支盛有一半水的試管里放置一根光亮的鐵釘觀察數日生銹了。由此可見,鐵的生銹需要氧氣和水共同作用。在電化學知識的學習時知道鋼鐵的腐蝕是有電流產生的,怎樣檢驗電流?學生思考、分析,知識碰撞,抽象思維,形象演繹。有同學提出把鐵、碳人為分開置放在U形管兩端,中間注入飽和食鹽水,然后將鐵、碳用導線連接電流計,指針偏轉,在鐵絲一端滴入少量的鐵氰化鉀溶液,在石墨一端滴加數滴酚酞指示劑,可見鐵端溶液變藍表示有亞鐵離子生成,石墨一端溶液變紅,表示溶液顯堿性,有氫氧根離子生成。亞鐵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氫氧化亞鐵,進而轉化成氫氧化鐵,氫氧化鐵失去部分水后成為鐵銹。通過這樣的探究,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創新思維得到有效訓練。
再比如:如圖2,這是化學上的一個實驗裝置。化學知識不多的人看到這個圖,覺得是物理上的電學問題,甚至有人說這畫的是鴨子。要想看懂它,需要整體思考,反復揣摩,要思考合上電鍵后電流表、電壓表指針隨電子的定向遷移而轉動,但到了A、B兩極的液體里又會怎樣呢?如果兩極中間放的是電解質溶液,將發生什么電解的變化呢?其中的水又扮演什么角色呢?只有這樣才能讓知識動作起來。當我們說“水”時,思維啟動,進行聯想,有人想到那自來水、湖水,想到洶涌澎湃的大潮或涓涓綿綿的溪流;有人則會想水的三態轉變、能量循環,想到密度、熔沸點,想到水的浮力;還有人會想到水的組成、結構,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想到水與生命的關系;等等。
圖2
總之,意動知識,在你的頭腦中對知識要有一個動的意識,從迫使它動過渡到自發去動。這樣,我們的學習過程就會充滿樂趣,富有生命活力,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就會更好地駕馭知識,為我所用,產生力量,產生奇跡!
[1]于正英.探索“教學做合一”[J].化學教與學,2003(12).
[2]徐金美,邢龍山.在教學中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3(04).
[3]溫曉峰.運用問題驅動式教學 提高高中化學復習課效率.理科考試研究,2015(13).
張瑾,1981年生,女,江蘇蘇州吳江人,從事中學化學教學研究,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