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焱紫
(江蘇省如東縣栟茶鎮靖海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406)
以《綱要》為指針,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將家、園、社區連為一體,在游戲中探索鄉土文化特色的游戲課程對幼兒園游戲課程的開設是一條有效的捷徑。“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環境。”我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優勢,把本土文化中幼兒易于理解、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內容進行挖掘、整合,納入園本課程,意在傳承本土文化、建構本土化園本課程,探索課程游戲化。
我園地處南黃海之濱,周邊是廣袤的農村,有著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美麗廣闊的大海與田野、豐富神秘的農作物與昆蟲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走過許多鄉村田野、新村社區、海邊等地,通過尋訪,我們可以收集到更多更寶貴的教育資源。比如玩泥對我們這些生在農村的成年人來說,已是美好的童年回憶。
還記得小時候放學歸來,在田埂上挖洞做泥灶,撿干草,燒豆吃;在河灘上挖戰壕,建城墻。男孩子用泥巴做子彈,女孩子搓湯圓……直到太陽落山,在大人們的一陣陣吆喝聲中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追憶后,我決定讓我們的孩子也來玩一玩泥巴。我將教室里所有的桌椅搬到外面,在地上鋪好塑料紙,找來了大大小小的盆、桶、小鏟。當我告訴孩子們今天要玩泥巴時,他們高興地歡呼起來。我和孩子們一起挖戰壕、砌城堡、建泥灶、做子彈、搓湯圓、捏泥人兒、挖螞蟻洞……忙得不亦樂乎,個個臉上、手上都沾滿了泥巴,開心的笑聲像潮水一陣陣漫過教室,傳到走廊,吸引來了其他班的許多小朋友。這來自泥巴的笑聲,讓我們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
美麗廣闊的大海與田野、豐富神秘的農作物與昆蟲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歷史文化:抗日英雄故事、民間傳說、民謠、民間游戲等;(2)景觀文化:迷人的大海、建設中的洋口港、風箏節、機械化的播種收割、初具規模的工業園區等;(3)地方風俗文化:二月二烤饅頭、三月三放風箏、五月端午包粽子、立夏吃鴨蛋、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元宵節拉兔燈等;(4)特色經濟:古樸清新的藍印花布、享譽中外的“天下第一鮮”、紡織加工等。這一切都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地方文化特色,為我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
本土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課程,不是簡單地在現有的教育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要以新的視角不斷拓展、豐富本土文化的內涵,讓其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由于我們農村得天獨厚的鄉土資源,其獨特的本土文化使得農村幼兒園的孩子們與自然非常親近。據此,我們應努力挖掘本土文化,構建孩子快樂的童年本味。
例如,在開設“風味小吃”的游戲課程活動中,孩子們親自實踐制作了“番茄蛋湯”“小湯圓”等。在活動中,孩子們品嘗著自己的辛苦勞動成果,非常自豪。開發本土資源能使教學內容中的主體部分得到更多的補充。本土資源是一座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課程資源庫,如:民間舞蹈“跳馬夫”原是流傳于如東一帶的祭神舞,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災降福。隨著時代的變遷,如東“跳馬夫“的內涵不斷更新、拓展,在全國各大比賽中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已經成為如東本土的一張亮麗的名片。這讓每個孩子都為家鄉感到自豪。為讓幼兒真正理解其中的寓意和內涵,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幼兒感知理解,為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我們應關注游戲過程中幼兒的反應,視不同的情況分析幼兒的違規行為,及時理解幼兒的意圖需要,給予材料、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從而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讓幼兒在模仿與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反映自己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在與同伴一起享受游戲快樂的過程中積累生活經驗,逐漸成長起來。
這些傳統的本土文化游戲,蘊含著純真、樸素的韻味,讓孩子們百玩不厭。開發本土資源能使教學內容中的主體部分得到更多的補充。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我園自開展開放式本土游戲活動以來,每過一處,都能見到孩子們的小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些豐富而又有趣的本土玩具讓他們大開眼界,逼真而又形象的情境再現讓他們過足了癮。游戲活動讓他們從拘束的集體活動中走了出來,自由地言論、玩耍,使孩子們在笑中獲取了知識,在玩中得到了鍛煉。我們要善于利用游戲實踐課程,鼓勵幼兒將生活經驗運用到游戲過程中,豐富和發展游戲的內容和范圍,生成豐富多彩、情趣盎然的游戲。
比如:曾門庭若市的編織加工廠已經好久無人光顧,即使偶爾來幾個光顧的也只是逗留幾分鐘,走馬觀花地轉轉,又將漁網、梭子、毛線等加工材料冷落在一邊。我在編織加工廠里放起了優美的音樂,讓小吃店的服務員送來了誘人的漢堡,香噴噴的魚、蝦,還暗中請來了漁民到加工廠門前叫賣漁網。麗麗小朋友看到了趕緊拉來了好朋友湘湘、夢穎,他們一邊織網一邊津津樂道:“這個音樂真好聽!”“還有好吃的烤蝦!”“我們趕快織網吧,有人要來買我們的漁網了。”不一會兒,編織加工廠里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可見,如果原先的游戲主題被幼兒玩膩之后,老師不要急于更換,可在原有主題基礎上進一步生成情節,創設情境,適當增添游戲趣味,使得每個孩子都樂于融入在課程中,都喜歡這樣的游戲活動。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愛玩游戲本來就是天性,他們對游戲充滿了熱情,只要老師在旁邊稍加指點,他們就玩得有模有樣,玩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增長了不少的小知識。無形中孩子在逼真的情境設計中學會了更多交流,這些都體現了游戲中興趣就是好老師。比如:我們創設海邊人家情境,孩子們熱鬧地扮演著漁家人,簡單卻又不失溫馨。似乎他們真的當了爸爸媽媽,有人在家中做飯,有人出海捕魚,忙碌生計的生活,讓他們“過”得不亦樂乎。他們真摯又略幼稚地扮演著,也在無形中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疼愛,在游戲中升華了課程的內涵。
隨著幼教課改的不斷深入,幼兒教學游戲化、幼教課程游戲化,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導向。在彰顯幼兒主體地位的新形勢下,幼兒成為游戲學習活動的主體和主旋律。幼兒教育的課程資源本土化、游戲化,是通過對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本土課程的設計和實施的探索,建構系統的、游戲化的園本課程,讓孩子置身于快樂的生活和游戲之中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地成長!
[1] 周勤偉.給幼兒構建原生態樂園的探索[J]. 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11(8).
[2] 王喜.談田園理念下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J].北京教育:普教,2013(11).
[3] 韓旭.做田園教育 鑄雅善童年[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