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英
(江蘇省江陰市澄西中學,江蘇江陰 214441)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學校必須開發校本課程。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高中校本課程開發還處于嘗試階段。這對于處于改革一線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是由教師等人員合力參與完成的,要根據高中數學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的不足,去尋找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從我市目前各個學校的校本建設開發基礎情況來看,各個學校教職工的熱情非常高。但是學校之間是存在競爭關系的,相互之間的合作很少,認知觀念的錯誤導致大部分教師認為校本課程就是編寫一本符合情況的新教材,校本課程的內容不能完美凸現學生的學習需求,且多種課程界限不明等[1]。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應普及校本課程的定義,并會同教育部門把一線學校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做到教育資源共享,從而使校本課程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教師、學生,進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同一地區各個學校之間的合作較少,這就導致同一地區校際的校本課程差異很大,處于無秩序的狀態,浪費了過多的教育資源。校本課程開發的切入點是大多數學校教師難以掌握的,他們不了解如何才能適應學生的真實需要,不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學校的特色,對校本課程了解不透徹,不能準確地掌握編撰的要點。校本課程的建設開發不是簡單地重新編撰一本新教材。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內容非常老套且單一,沒有考慮到教育一線的教師的意愿,只是一廂情愿地要求教師做什么,因此難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國的校本課程開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盲目的。教師開發校本課程只是為了應付工作,只是為了校本課程的設計而設計[2]。基于這些,我認為,為了我校師生的長遠發展,我們可以開發《初高中數學銜接》這一校本課程。為什么呢?高中數學中的很多知識是以初中數學知識為基礎的,而且相互之間是有聯系的。如果做好初高中銜接,學生到高中學習數學就會相對輕松很多。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這個內容,在高中數學學習一元二次方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也要解一元二次方程。而學生沒有學習過“十字相乘法”,就只能用“配方法”或“公式法”來獲得答案。這既浪費學生的時間又不能快速地得到答案,特別是解含參一元二次不等式更是困難。“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這一知識點只是在初中教材的閱讀內容中出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學習。而到了高中,學生在學習函數的單調性、函數的單調性與導數以及解決有關解析幾何直線與圓錐曲線問題時都要用到這一知識點。這就導致學生學起高中數學比較吃力。如果在初中的時候講解這一知識點,就會為學生在高中的學習打下基礎。
《函數》是高中數學的必修內容,同時也是初中內容的延續。但是高中的這一知識點比初中的函數知識點更加抽象,研究的問題也更多了,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也擴充了。學生學習起來普遍感覺很難。如果通過學習校本課程《初高中數學銜接》,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會對高中函數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使學生在高中學習函數的時候更加有信心。這也為高中后續順利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是單純地學習而不進行思考是不行的。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時常會萌生各種奇妙的想法。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與情感交流融洽到一定程度就會迸發“智慧的火花”,并產生一些教學靈感,這些方法可以把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示給學生,并和學生產生共振效應[3]。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時常會碰到棘手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采用的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教學過程中自己做的條理分明且層次清楚的板書,如果把這些成功的教學心得記錄下來,不僅可以給別的教師做參考,還可以讓自己反思一番:怎樣才可以讓自己的教學手段更加成功?怎樣才能讓自己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繼而推陳出更多更新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思維更加跳躍灑脫,因此他們在學習時總會迸發出“創新的火花”。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對學生的獨到見解給予贊賞和鼓勵,這樣不僅可以鼓勵更多的學生鉆研好方法、好思路,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可以補充與完善課堂教學內容。這樣,既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如教學《線面平行的性質》這一課,我們大部分教師的基本教學流程就是指導學生從中尋找到平行線與平面內的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然后發現如何在平面內確定直線與已知的平行直線平行的方法,最后引出線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這樣三言兩語地把推斷結果告訴學生,對于“一直線與一平面平行,那么是否與平面內所有直線都平行?如果不是,那有多少種位置關系,為什么?”等問題沒有進行深入探究。這時候,聰明的學生就提出他的看法:生活中可以經常遇到相似的幾何模型,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利用這些現成的幾何模型,自己做一個實驗來驗證這一原理呢?比如,拿出兩個鉛球,一個放置于講臺所在平面平行的位置,另一個放在講臺的任意位置。移動第二個鉛球,觀察這兩個鉛球的位置關系。
這樣一來,其他學生就會很快、很直觀地得出平行和異面兩種關系。之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就不會出現相交的位置關系,其原因也就隨之而出了。數學題目的解決方法是多樣性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總會有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角度是你所不能想到并且需要學習的。把這些當作重點記錄在教學筆記本上,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教習學生。
數學探究是高中數學課程中引入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高中數學教師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實學科知識,還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從而站在教學改革的前沿。
[1]陳樹東.校品建設,依然在路上——對如東縣一校一品開展情況的初步研討[J].青少年體育,2017,(10):29-30.
[2]姚幸祺.網絡歷史信息庫在歷史教程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J].學周刊,2017,(35):146-147.
[3]蔣婷婷,付啟龍.濃郁鄉情 素養之源——依托校本課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J].考試周刊,2017,(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