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明
(江蘇省啟東市決心小學,江蘇啟東 226226)
對于“三適連環教育”(3-P Chain Education)的主旨與思想,著名教育家何福田說過,它是以小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其主要通過適時(Proper Learning Time)、適量(Proper Capacity)以及適性(Proper Aptitude )三個教育原則結合。該教育模式較好地體現了小學生的教育,應該切合其年齡階段特點開展教育工作。所以,“三適連環教育”基于學生的差異性分析,通過因材施教法進行個體性且適合其教育的方法的教育活動。同時,不以比較差異為評價學生的指標,要以適合學生的能量進行并且以適當的學習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活動。其中心思想是:承認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性,聯合因材施教以及有教無類等教學方式,且隨學生的潛能發展尋找最佳的培育方式。除此以外,要關切每一個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小學體育教育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身體,使其身體素質得到提升,同時為其進一步的健康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而將“三適連環教育”運用在體育教育中,可以將“健康第一”的原則發揮到最大效益。
“三適連環教育”是將學生的特點、天分、優勢等進行了解后,通過適當的方法讓其潛能發揮出來,以防止其潛能與成就被埋沒。與此同時,“三適連環教育”是將某個天分以及潛能等透過學校教育激發出來,最終其潛能能夠發揮到最大。并且,教育重點是符合學生的天生個性,而不是將學生與學生進行比較。與傳統的教育方法相比,“三適連環教育”能夠排除循規蹈矩的機械化方式,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教育[1]。
眾所周知,學生的天性與成長環境以及父母的遺傳因素等有直接的關系,每個學生的個性不一樣,其性格也有較大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對于課堂表現也會有較大的差距。例如,一些小學生會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表現得非常開心,較為興奮,同時對教學活動的模仿性高。而另一些學生與亂蹦亂跳的同學相比,呈現極限化,對于體育課程反應平平,且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表現為比較安靜。表現好動的學生,性格上會大大咧咧,相對于安靜的學生,做起事情來隨意性大。因此在實際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選擇最佳的活動項目。例如,好動型的學生則安排到田徑類、足球類、籃球類的運動項目中,以便激起其興趣。同時對于身體較為粗壯的學生,可選擇力量性的基礎練習項目,讓其身高、體重等優勢發揮到最大效益。安靜型的學生,則可以安排到棋牌類項目中,以培養其思維能力。
在“三適連環教育”中,適性教育(Proper Aptitude Education)不以學生的劣勢為指標,是通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原則進行教育。即在實際的小學體育教育中,不把身體有缺陷或者智力上不完全的人和正常人相比較,而是以其優勢為教育重點,同時通過密切交流,選擇最佳的體育教育方法。
小學生年齡的局限性,使其對于體育教學活動主要以主觀形象去觀看,而在抽象思維方面呈現為較為薄弱的狀態。與此同時,小學生正處于發育的初期階段,其骨骼、心血管系統等處于發育期。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容易發生骨骼彎曲、骨折等癥狀。此外,學生的肺活量相對較小,因此在實際體育教學活動中要選擇適時的教學。研究顯示,就體校學生而言,相對于普通制小學,其訓練強度大。一些教師為了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在小學階段的訓練強度就較大,違背了適時教育的原則。因為小學階段高強度的訓練,會增加學生受傷的可能性,且高強度的訓練沒有將學生身體機能發育特征給予有效的考慮,最終會導致鍛煉與“健康第一”原則相違背。小學生靈敏性、協調性較為優越,因此在實際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選擇適合的教材,結合學生身體因素去引導,進行適時教學。
小學體育教學中有效、科學的鍛煉,可為初中打下基礎,還能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三適連環教育”中的適性、適時以及適量教育相結合,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并且,該教育模式的運用,能為我國培養更多健康的人才。
[1]樊海燕.探討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04):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