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珊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聯星小學,廣東廣州510925)
信息技術本土資源在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應用
曾敏珊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聯星小學,廣東廣州510925)
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僅要尋求有效性,還應該追求藝術性。所謂的教學藝術性就是教學美。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必然肩負著創造教學美的重任。筆者認為:運用信息技術,精選、活用本土資源,讓教學活動煥發出強烈的感染力,顯示出強大的吸引力,給學生以美的愉悅和享受,是提高小學品德教學的有效策略。
信息技術;本土資源;品德教學;應用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產生強烈探求欲望的“鑰匙”。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倍嗝襟w創設特定的意境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和其事仿佛觸手可及,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喚醒強烈的探索欲望。不僅如此,因為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刺激,他們還會不滿足于已有思維成果,產生自主探索的興趣,渴望以一種多維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計算機多媒體可以通過提供探索式的學習情景和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讓本土教學資源更好地為“教”與“學”服務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做到:精選、活用本土資源,讓本土資源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更顯魅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作為內容,就無法使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因此,教學素材在教學中非常重要,猶如教育教學的源頭之水??墒且恍┙處熡捎谡业胶盟夭牟蝗菀?,因而這個舍不得,那個也放不下,結果就統統端上,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結果弄巧反拙了:內容龐雜,材料太多,學生難以從中找出最有用的信息。所以,素材的收集和運用必須是有選擇有技巧的,只有在有選擇的有效運用中才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在執教《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美》等課例時,筆者利用信息技術,主要以“精”“近”“意”這幾個原則對本土教學資源進行了精選。
陶行知先生曾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把社會上、生活中的東西搬一些到學校里,好比搬一些樹枝到鳥籠里,但鳥籠畢竟是鳥籠,絕不是鳥的世界。品德教科有限的容量決定了它只能呈現精選的、基礎的、典型的信息,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就要有“敢于舍棄”的勇氣,找出素材中最能傳遞知識和情感的部分,再運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從化是廣州的后花園,這里山清水秀,環境得天獨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美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一節課里我們不可能全部都用上。在《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美》這節課里,筆者主要選取了宜人的流溪綠道、美麗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公園、歷史悠久的廣裕祠這些有地域特色的地方作為教學的內容,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課件、視頻呈現給學生,展現了濃郁的本土特色。
品德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充滿人性的教育。挖掘本土資源的內涵是更深層次的一種提升。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是一門德育課,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所有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活動都要能為實現這個目標而設計。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時,應該盡量使思想性和美感達到最佳融合。在教學四年級《走進美麗的家鄉》一課中,選取“廣裕祠”這一資源時,因為廣裕祠比較殘舊,有備課組的教師發出這樣的疑問:對于學生而言,看到這么古老的建筑,真的能感受到它“美”嗎?教師的疑問不是沒有道理,在課堂上,當播放從化報道“廣裕祠”的宣傳片時,學生果然發出了“廣裕祠不美”的聲音,筆者馬上引導學生從廣裕祠的悠久歷史和獲得的殊榮——“亞太地區文物保護獎第一名”,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廣裕祠的“美”其實是一種“古典的人文內涵之美”“歷史之美”。
教師在品德教學之前,必須對選取的本土資源進行多角度研究,再依據教學重點和難點,科學選取本土資源呈現的角度。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春天來了》一課時,筆者在課前搜集了很多有關春天風景的教學資源。從大量的圖片到剪輯的錄像,從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的小河》到描寫春天的古詩,甚至還收集了許多當地春天來臨時一些代表性景物的照片。收集了那么多的資源,如果在課堂上都一一呈現給學生,那學生的學習就成了“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其味”,品德課也成了常識課、課件欣賞課。因此,筆者把收集的資源進行了巧妙的調整與整合:利用歌曲《春天在哪里》來導入,利用當地春天來臨時一些代表性景物的照片來讓學生感知春天的美好。結果整節課下來,課堂上充滿了濃濃的春意,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由衷地喜愛上了春天,自然而然也就達成了教學目的。
又如在教學《我生活的地方》的第一個主題“我愛家鄉山和水”的時候,筆者把“畫畫家鄉的風光”這個活動減掉了,原因是二年級的學生繪畫技巧還達不到,畫出來的家鄉風光并不美麗。但增加了一個“拍攝家鄉的風光”活動,通過拍攝家鄉的山水、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使學生對家鄉有個整體美的印象,激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到本單元結束時再設計一個拓展活動,用電子繪畫的形式——“畫畫你心中未來的家鄉”,能更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個活動就不僅僅限于家鄉的山水,還可以涉及二、三主題的內容。時間安排也可以靈活,給學生幾周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創作。
品德教材中有“空白”,在看似“若無”的空白處,卻滲透著較豐富的“若有”。此時的教學重心應是去“引”去“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去實踐,把編者有意無意忽略掉的內容補出來,并使之更具象,更深刻。如在執教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主題《家鄉人生活的變化》一課前,筆者安排學生分成衣、食、住、行幾個小組,按照自己選擇的學習內容,回到生活中去,通過資料收集的活動方式收集長輩用過的生活用品,如百家被、布鞋、背帶、煤油燈等,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成PPT。課中,讓學生上臺一邊播放PPT,一邊介紹。學生并親身體驗,配上講解,從而豐富了教材內容。通過調查、資料收集、采訪等活動,幫助學生充分挖掘了當地的課程資源,結合實際情況將教材和本土資源進行補充,學生從中感受到家鄉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從而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魯潔教授曾指出:“我們這門品德課的改革不能到此為止,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與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斷發生動態聯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為其中的一個‘活性因子’去改善人們的生活及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去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社會生活,這才是本質意義上的回歸?!币虼耍瑢τ谄返抡n堂而言,精心設計“課后拓展延伸”這一教學環節,不僅可以補充課堂教學時空的不足,而且對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實踐證明:本土教學資源是品德課程最肥沃的土壤,只有我們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選本土資源為教學所用,才能創造出品德課堂之美,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傳兵.初中政治學科本土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探究[J].科教文匯,2009(23).
[3]招敏.細雨入水,相融無痕——本土資源與品德教學適時浸潤[J].文教資料,2012(9).
曾敏珊,1974年生,女,廣東從化人,現任從化區江埔街聯星小學副校長,曾獲得從化區教育新秀、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