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東 李燕云
以課程的視野改變課堂,抓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文|楊 東 李燕云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特色發展的內涵所在,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沃土,更是學生成長的精神食糧。在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我校近兩年一直致力于探索“以課程的視野改變課堂,抓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我們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理解是:在堅持國家課程改革綱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據學校自身性質、特點和條件,將國家課程層面的規劃和設計,轉變為適合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學習經驗和創造性實踐,包括教材的校本化處理、學校本位的課程整合、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和個性化加工及差異性的學習評價等多樣化的行動策略。
這樣,每個課堂都是一個課程實驗室,每位教師都是一個課程實驗者,他們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時時刻刻檢驗、發展并具體化國家的課程理想,從而形成合乎本校特點的課程理想與實踐。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提出了“以課程的視野改變課堂”的思想,即站在課程的角度探索改變課堂的有效策略,也就是在課程目標的引導下,在課程的框架下,遵循課程特點和學習規律,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探索實施策略。
本著“以課程的視野改變課堂教學方式”的思想,我們積極尋找學科校本化實施的切入點,確定了“構建生本高效課堂,促進師生和諧發展”的研究目標,形成了改革系統與框架:

這樣的系統思考,讓教師對自己的教研活動一目了然,更加有目標、有抓手地進行教學研究,加速了他們的專業成長。
語文先導:整合學習資源,拓展閱讀空間學校的生本高效課堂研究是以語文為突破口的。學校初步確立了“以提升師生語文綜合素養為研究核心,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研究切入點,以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增加學生閱讀量為主線,將課內閱讀教學、課外閱讀指導、習作與練筆、語言交際與實踐等融為一體”的改革思路,構建了具有梨小特色的“語文單元主題學習”立體框架——“1+X+Y+Z”。
“單元主題學習”,就是把教材的一個單元看作一個整體,整合本單元的內容、情感主題,挖掘本單元的一個訓練主題,然后圍繞重點,大膽取舍,做到一課一小得,一單元一大得。
“1”,指的是精讀課例的學習。從教材的每個單元中挑選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精讀”。這篇文章擔負著“以例悟法”的艱巨任務,起著“舉一反三”的作用。
“X”,指的是若干篇略讀課例的學習。對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每個字、詞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跳過某些細節,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從而加快閱讀速度。
“Y”,指的是課外閱讀指導和綜合實踐。學校提出了“大閱讀”概念,凸顯了四方面的變化:變學生課外讀為課內讀,變學生分散讀為集中讀,變學生無目的讀為指導讀,變學生無任務讀為綜合實踐讀。“大閱讀”包含四個重點閱讀模塊:第一是充分利用區里配置的《語文讀本》,第二是補充名家名篇,第三是集中推薦閱讀書目,第四是自助餐式閱讀。
“Z”,指的是單元習作與隨筆。隨筆課包括兩部分內容:必寫與選寫。必寫隨筆,就是結合每單元的典型表達方法,進行習作練習,每學期8次。選寫隨筆,重在日常的觀察與積累,抓住日常的精彩瞬間,以及根據單元主題制定讀寫訓練點。
對每個環節我們進行了統籌安排:
首先是梳理單元目標體系。每次梳理的程序為:一是反復學習課程標準及學段目標;二是通讀教材,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三是整合部分內容;四是確定單元內容主題和提煉單元訓練主題;五是立足訓練主題,確定單元習作內容和教學策略。訓練做到系統化,單元教學內容涉及聽說讀寫,而且從一而終,連細節都提前預設好。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就明確了訓練方向。學生要想達到自主學習,必須具備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教師要做的就是確定訓練目標,然后扎實、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訓練。
其次學校還重構了課時。三至六年級,用2課時指導預習,2課時進行單元主題學習,3課時習作指導和讀悟,1課時單元知識整理,節省出4課時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低年級現在用10課時完成教材上的教學內容,1課時機動作業,2課時說話、寫話訓練,3課時課外閱讀。由此達到課外閱讀課內化、課外閱讀指導化的目的。
第三,加強單元整體備課。要求以年級組為單位,以課標為依據,有效確定單元目標,然后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使一個單元的學習更加系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單元整體預習課、“1+1”課、課內閱讀課、隨筆習作課、綜合實踐課等在內的不同的課型。
我們在語文學科實現了對國家課程的重組、替換、拓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數學跟進:變教為學,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數學組以“我身邊的大數學”為主題,開展“變教為學”的課堂改革。把“以教為主”的課堂變為“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師的備課方式由原來的寫教案向學習活動的設計轉變,備課的思維方式由教師應當“說什么”和“做什么”轉變為學生應當“學什么”和“怎樣學”。
百舸爭流:各學科齊頭并進,看杏壇滿園花開在語文、數學學科改革喜人成績的激勵下,其他學科老師也迅速行動起來。英語學科確立了“讓繪本教學打開學生學習英語的另一扇窗”的研究專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科學、品社注重學習單的有效制定與運用。音體美勞等學科老師更加注重課前調查,依據學情,構建嘗試自學、合作交流、重點探究、拓展補充、評價反饋等基本課堂教學框架。
新課程改革不是一項權宜之計,而是百年大計,利用10%的學科實踐活動撬動90%的國家課程改革,這將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