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海兵
“格調語文”教學主張的實現路徑
文|薛海兵

格調語文是追求雅正趣味的教學主張。為充分彰顯雅正格調,體現其意義與價值,格調語文主張將“問題審美五步法”作為課堂教學的實現路徑,即以審美活動流程為教學框架,以問題式學習為實現審美的推進方式,從而建構審美陶冶與問題學習相結合的課堂教學。從學生學的角度,“問題審美五步法”可以表述為“入境—誦讀—涵泳—體悟—升華”,對應教師的教則表述為“創設情境—任務驅動—引導點撥—檢測調整—系統總結”。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設計教學流程,雙線五步同時推進,充分體現了主體間性的哲學思想,能夠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作用。而實現路徑的中間三步最富格調語文特色,充分體現了法度維度上的科學性、品格維度上的藝術性,以及中庸角度上的辯證性等操作要義。
誦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其關鍵在于“誦”的內涵與要求。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云:“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他認為誦讀的關鍵在于用高低抑揚的腔調吟詠文本,在對聲韻的感知中加強理解和記憶。這是最接近于歌唱的學習法與教學法,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語文教學法。
傳統語文教學重視誦讀教學法的深層原因,在于古漢語的每個詞音幾乎都象征著特定物件的情景意蘊,在于眾多語詞所構成的文本中蘊含了特定的音韻旋律和藝術風格。譬如,誦讀《滿江紅》中的“怒發沖冠”,“怒”字音從喉嚨深處流出,伴隨一定程度的胸腔共鳴,與發自心靈深處的憂愁悲憤的情感相符;李清照的《聲聲慢》通篇押“齊微”韻部,反復吟哦有助于品鑒深藏于其中的抑郁、凄涼之意,浸潤所有意象回環往復的哀傷……
誦讀的基本功能是使文本通貫成為整體,即荀子所謂“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古代漢語文本有較顯著的詩化傾向,跳躍性強,誦讀使之通貫成為整體,對于理解文本尤為重要。現代漢語文本雖多呈散文化,但是文本偏長且思維依然有跳躍性,誦讀依然是把握文本整體內容的不二法門。
在感知與貫通的基礎上,誦讀有助于在直覺中發現問題。在反復誦讀李煜《虞美人》后,學生對“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東風”提出了質疑:為什么偏偏寫東風呢?學生帶著問題再讀,終于發現“東風”與“故國”的關系:李煜此時囚居汴京,位置在故國金陵之西。這兩個意象很好地表達了詞人的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在現代文教學中,反復誦讀同樣能夠幫助發現問題。在教學《荷塘月色》時,學生通過誦讀發現作者對荷塘月色的描寫與對江南采蓮的敘描的基調與意境都不相同,前者清冷寂靜,后者熱鬧歡快。這種問題光靠“視讀”是很難發現的。
宋代著名哲學家朱熹和陸九淵,都將涵泳作為重要的讀書法加以提倡,主張讀書需沉潛于文本反復品味,做到“格物,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從而領悟文本含義。
涵泳強調從格物窮理和入其滋味兩方面鑒賞文本。涵泳品味主要表現為排除外因、直入本體,虛靜沉潛、反復吟誦,細加咀嚼、獲取真諦等三個階段的審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建議學生綜合運用傳統的意會法和現代的理性法。意會法重視個人感覺,比較模糊抽象,體現為“入境、虛靜、體悟、升華”的審美流程,關鍵是熟讀精思,跟學生的語言敏感性、整體文化素養和悟性等緊密相關。理性法主要指遵循理性分析問題的思路對內容加以研習,一般按照“懸置、理解、質疑、批判、重構”的步驟實施。
在涵泳品味的三階段與兩方法的實施過程中,一般需要把握四條原則,即涵泳要靠虛靜的心態、持久的從容、感性的體驗和深刻的理性。所謂虛靜,傳統的理解包括澄明空靜的心理與如若無聞的狀態兩層內涵,要求做到思接萬里但不離其宗,重點突出心無雜念。涵泳需要持久從容,因為古人提倡的涵泳多指在反復誦讀中認識文本,從而常讀常新,日有所悟。涵泳對于感性經驗的依賴性很強,但真知灼見需要非凡的智慧,這樣才能透過語言和形象的層面去把握精神內涵與哲理意蘊。
傳統的沉潛涵泳法具備了襄助學生自主研習文本的潛質,但是將沉潛涵泳的印象式理解與文本細讀的科學化學習相融合,方能契合于現代學習的需要。英美新批評派的文本細讀理論認為,文學文本是自足的本體,文學批評只需關注文本;文本細讀法能純粹地進入文本內部,挖掘文本要素所產生的意義。文本細讀法契合于自主文本研習,使得我們在應用沉潛涵泳法開展文本教學時,獲得了具有工具性價值的理論支撐,獲得了解決語文教學中印象式解讀的對癥之藥。
經過誦讀涵泳之后,學生對語言與美感的敏感性會明顯提升與增強。但是,這種敏感性需要經由體悟訓練方能保持和強化,使之成為素養。體悟本是審美流程中的基本環節,強調審美主體在物我交融之中超越物態的意義。
教師要打破追求格調就不能施以練習的錯誤認識。練習只要是求真、向善、趨美的,就是有格調的。美國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認為,“只有科學的練習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最基本的能力”,他認為,正確練習的關鍵在于做好科學確定練習內容、合理分散練習時間和創意練習形式等相關工作。如此看來,體悟在審美功能之外的確存在其科學的特質與價值。在教學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時,為了能讓學生充分感受文本語言的美感與詩意,我要求學生將詩化語句改寫為散文化語句,以言意互轉的形式進行體悟練習,然后進行比較以領悟文章語言的詩意美。實踐表明,這是幫助學生感悟語言和理解文本一舉多得的體悟方法。
體悟練習的方法需要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選擇,一般包括互文式體悟、拓展性體悟和創造式體悟等。互文式體悟指運用互文技法對文本內的同質內容做出裁剪,將被裁減部分用來做練習的方法。拓展式體悟就是通過選擇同質或異質類材料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訓練與鞏固,創造式體悟顧名思義,是指以創新思維與方式實施體悟訓練的方法。
對于學生而言,自我體悟最為重要。我們提倡課內文本的二度閱讀,要求學生將誦讀涵泳與體悟練習結合起來,在語言、思維與審美方面發現問題,梳理歸類并解決,從而提高他們的消化能力與自學能力。
為保證問題審美五步法的有效實施,我們對師生兩條線分別提出要求,即教師線要求做到情境要美,任務要明,點撥要精,檢測要實,總結要全;學生線要求做到入境要快,問題要真,研究要細,練習要到位,升華要顯著。凡能如此,則格調語文教學主張的實現庶幾不遠矣!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