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景華
閱讀:課內課外相得益彰
文|劉景華

中職語文教學其特殊性在于:既要考慮學生就業的需要,還要考慮對口升學的大綱要求。因此,有些老師對語文課文不知如何取舍。為此,筆者根據學生語文學習及課外閱讀的特點,在課內教學爭取更多的時間,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課外閱讀,在文本選擇重組及課外閱讀指導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教材只是一種載體,為教學提供了基本的內容,經過教師取舍和適當增刪,使之切合學生的需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重組單元內容首先看看這個單元的內容是什么主題,集中了哪些知識點和學習方法,哪篇課文可以作為統領這個單元的基礎篇目,以便以一篇課文為基點,向“面”上輻射,把從一篇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嘗試遷移運用到多篇文章的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形成“一課帶多課”的輻射式教學。
中職教材職業模塊第一單元,課文《我為什么而活著》(伯特蘭﹒羅素)篇幅短,適于用二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我重在指導,全文分五個自然段寫了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結構上遵循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論證有理有據,有典型事例也有具體分析。學生讀這篇課文最想知道的是“我為什么而活著”,于是,第一課時我只對本文進行了方法的分析與指導。第二課時圍繞“我為什么而活著”這一主題,自然地引入了另兩篇課文《我很重要》(畢淑敏)和《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白巖松)進行拓展閱讀,歸納出“我為什么而活著”的多個方面,從而完成了“自知與自強”的單元訓練主題。重組后的教學內容,更順應學生的學習心理,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重組一個單元的課文內容也可輻射到課外。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不能只限于教材,還可引進教材外的相關資源。如教學《人格是最高的學位》一課,筆者補充了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季羨林的《清塘荷韻》等相關內容。學生就能深刻感悟到作者所舉實例的典型性。這樣課文閱讀帶動了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促進了課內閱讀,課內外閱讀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重組整套教材把中職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的所有散文放到一個單元來教,或把古詩和現代詩放在一塊進行比較閱讀。先選擇一篇或幾篇具有代表性的課文,指導學生閱讀,再補入本冊教材中的多篇文章進行訓練,學完之后反過來讓學生自學教材中的其他文章,做到再“反三歸一”。
另外,也還可以把一冊的應用寫作或一、二年級所有應用文放在一塊來教,從中找出規律,掌握應用文寫作的格式和內容。這樣由單篇課文的教學到單元整組的教學,最大限度發揮了教材的示范性,實現教學內容最優化,省時又高效。
現行語文課本中的不少文本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并不困難,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經常是老師滿堂問,學生滿堂答,一些明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就可以弄明白的問題,老師也要提問。有些課文的教學,老師又處理得比較復雜,總想挖掘文本中所有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忘記了一課一得,可以把語文課上得簡單一些。這兩種情況無疑浪費了不少課堂教學的時間,也減少了課外閱讀的時間。
為保證閱讀的時間,我選擇了一些學生感興趣又比較容易理解,且語言文字訓練點比較少的課文來訓練相關內容,如小說、散文,簡化語文課堂教學,只選擇學生們最難掌握的一到兩個語文訓練點進行教學,將兩個課時的課文教學壓縮到一個課時內,節約出一個課時的時間進行與文本相關的課外文本閱讀。如課文《荷花淀》,這是學生上中職以來第一次正式接觸中國現代小說,第一課時課內教學,我抓住了文中的重點語句讓學生通過文本閱讀感受到了“詩體小說”的特點,既落實了主題的理解,又讓學生欣賞到了寫作藝術,對小說的特點有了初步認識。第二課時,我讓學生復述曾聽說過或閱讀過的小說,分享給大家,通過大家來談,激發了學生對小說的閱讀興趣,之后老師再介紹一些現當代的小說名著,如《暴風驟雨》《白鹿原》《紅高粱》等,讓學生們再一次感受中國小說的特點,了解小說閱讀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再適時引入了《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外國小說,初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
這樣,從橫向和縱向兩條線圍繞課內文本,引入合適的課外文本,并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文本作交流和指導,落實課外閱讀,做到課外閱讀進課堂,有指導,有交流,有反饋,學生視野更開闊,閱讀量也大增。
課本中的一些課文,對于某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對于老師也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教這樣的課文時,我們可以邊教邊擠進一些相關文本的閱讀,拓寬學生閱讀面,用主題相同的文本,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情感,領會主旨。
在教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時,學生可以理解到作者透過文字要表達的主旨是“逼真的樸素最美”,但文中有些語句理解起來還比較困難。于是在教學中,我沒有在課文的詞句上過多糾纏,而是在課內引進了另一組與之有關的文本,其中有對“托爾斯泰”介紹的文章,也有名家對這個偉大作家的評論,接著又引入了李國文的《淡之美》這篇文章,同時進行閱讀指導。通過影視明星“范冰冰”的淡妝與濃妝的圖像比較,通過對《淡之美》深層含意的理解 ,從而讓學生理解了“樸素美最美,樸素也是一種人格美”的道理。再通過兩文的比較閱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了樸素美是自然美,也是人格美,從而更好地理解了《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通過這樣的閱讀、交流及品析,學生豐富、積累了語匯,感受了語言的豐富和美妙,再輔之以語言文字的賞析練習,達到學以致用、當堂鞏固的目的。學生學完教材某一單元的文章,老師再整體補充做一些同類文章的閱讀,既增加了課外的閱讀量,又領會和掌握了文本的閱讀方法,閱讀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此外,我要求學生每學期必看兩三本中外名著,還特意要求學生多讀一些報刊上的當代散文,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從這些時文中學習精美短文的寫作方法,同時也能積累閱讀,豐富素材,學會鑒賞和評價。
閱讀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如何做到有效,這就要教師多去探索,多去發現和研究,多去思考和總結,以達到教師授之以“漁”,學生自己能捕魚的目的。
(作者單位:湖南省安化縣職業中專大福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