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摘要]畢業生離校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與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培養教育過程中的關鍵一步。畢業季是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堂大考,為確保畢業生的安全、平穩、文明離校,進一步展現學校育人的成果,有效推進平安校園、文明校園與和諧校園的建設,如何在大學生中開展有效的畢業教育,讓學生從容自信地走出校園,踏入社會,是畢業生離校教育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新形勢 高校 畢業教育 社會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163-02
即將走出校園,踏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對這個未知的社會充滿困惑和焦慮,對即將從事的工作和面對的學習生活也會存在不解。根據分析調研,了解畢業生畢業離校之際可能面臨的共性問題,總結出畢業生離校前的五個專題開展主題教育,上好畢業前的五節課,有利于畢業生提前積累社會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順利融入社會中。
一、認識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課
對于就業困難的學生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每年高校畢業生將要與至少700萬高校以及大、中專畢業生同時競爭,部分學生在茫茫人海中難以找準自我定位。所以,在就業、創業指導課上,首先要指導學生認識自己。每個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教育學生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點、能力水平上有哪些優勢,哪里存在不足。就業時,可以選擇發揮自己優勢和特長的領域和部門,揚長避短。如:熱衷理論研究的學生適合繼續考研深造,實踐能力強且善于與人交際的學生適合進入企業發展,踏實穩重且綜合能力強的學生適合考公務員,向往自由喜愛冒險且富于理想的學生可以自主創業。首先要從整體上教會學生如何分析優劣勢,認識自己。其次,對學生個體還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度身定做適合自己的就業去向,爭取提高就業求職的成功機率。另外,對于畢業生中的就業弱勢群體要開設單獨“課程”,經濟困難學生在求職就業中缺乏自信,且經濟實力不足,為這類學生爭取就業補助和優惠政策;對于性格內向或近年來遭受過家庭、心理、情感等方面挫折與失敗的學生,要格外關注,幫助舒緩他們的情緒,調整心態,幫助他們順利迎接進入社會前對自我的挑戰;專業能力差的學生,對就業顧慮多,畏首畏尾,對于這一類學生,要樹立他們的信心,幫助分析自身優勢,探索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向和領域,也可以引導他們提高創業素質,利用當前好的政策引導,積極開展大學生自主創業活動,激發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畢業生上好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課,引導學生挖掘出不同于他人的真實的自己,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找準畢業后的定位和方向,并盡早為之努力,是畢業主題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安全守法——法治安全教育課
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對畢業生進行法制專題教育尤為重要。應該使畢業生懂得既不能自己違法犯法,也要樹立防范和安全法制意識,避免被不法分子欺騙和利用,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大學畢業生。即將畢業的學生,往往會把自己視為校園“資深派”,認為通過四年的生活,自己已經完全熟悉了這個校園,如今將要離開,已經無所畏懼,而部分管理者顧及學生即將畢業,對教學管理產生松懈態度,日漸減弱的管理以及較輕的學習負擔易使學生精力分散,引發事端,導致一些學生無視校規校紀,沖動處理日常問題,如聚餐情緒波動、酒后滋事,畢業前嘗試傳說中“最后的瘋狂”,損壞個人和公共物品等。這些沖動行為的后果只有學生自己“埋單”,畢業前的學業警示和處分,會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抹上不光彩的一筆,也會嚴重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所以,必須提前進行畢業安全法制教育,將這些不良情緒的發泄扼殺在萌芽中,教育學生熱愛學校,文明離校。
另外,剛剛走入社會的畢業生,思想還略顯稚嫩和單純,急于就業心態的作祟,還容易被社會不法分子所利用,上當受騙,遭受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損失,如遭遇求職陷阱、網上兼職騙局、誤入傳銷組織等。由于學生缺乏法制觀念和安全意識,加之“有病亂投醫”的盲目就業心理,容易被并不算高明的欺騙手段所蒙蔽,既威脅到了人身安全,又損失了錢財,最重要的是可能錯過最寶貴的就業時間。因此,在畢業生走入社會之前為學生上一堂法治安全教育課,不僅有助于維護校園的穩定,還可以幫助學生安全離校,順利融入社會。
三、調適心緒——心理健康輔導課
畢業之際,除了會有離別的不舍情緒外,也會有一些我們必須正視的學生心理矛盾:情感問題、就業壓力、經濟困難、學業受挫等,這些都是畢業前值得關注的信號。由于學生無法正確處理自身矛盾導致的不良情緒,有的學生會選擇非理性的方式予以自我補償,以此獲得快感和解脫,如毀壞公物,逃避現實的自殘甚至輕生等行為。這些都是畢業前的心理危機,如不及時發現和控制,將會影響學校正常秩序以及造成學生個人就業前途的雙重損失。因此隨時追蹤畢業生信息,保持通訊的暢通,建立溝通平臺是尤為重要的預防手段,如長時間不在公眾平臺回復的學生要特別引起重視;關注學生動向,對就業困難、升學壓力、感情挫折的學生要經常關心和疏導,發動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隨時密切注意這些特殊群體的思想動態,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實現大問題化小、小問題化了的目標,并及時給學生提供最新就業信息,為學生就業尋找新出路。對于因就業導致的情緒極度緊張、心理壓力過大等嚴重的心理問題的學生,可以采取一種相對輕松的方式,幫助學生舒緩情緒,放松心情。例如,號召學生觀看大學生就業題材的電影、講述大學生生活的影視劇、書籍、動漫等,用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緩解就業壓力,放松心情,再去樂觀面對就業,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針對性地對畢業生中的特殊群體開展一次心理健康輔導課,用心理暗示、關懷教育、情緒宣泄等方式也可以輔助學生正視壓力和挫折,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走出因就業而陷入的心理誤區,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就業質量,塑造良好性格和品質,對提升學生素質和提高就業率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四、公共事務學習——畢業手續辦理公開課
畢業前的手續辦理紛繁復雜且環環相扣,以往,每個學生畢業前親自辦理離校前的各種手續,如畢業派遣、就業協議、戶口遷移、組織關系調轉、檔案存放等。如今,雖然學校與學生聯系手段多樣,但由于學生就業城市遍布全國各地,個別學生不能親自來辦理各種手續,委托學校,或是交代其他同學代辦,便成了一部分學生的“無奈之舉”。但這種形式易導致學生本人根本不了解許多重要手續的辦理過程,甚至每一個表格的用途。日后一旦需要調用畢業資料,由于對資料和手續的生疏,容易導致學生束手無策,甚至困難重重。所以,畢業手續應當要求學生盡量親力親為。輔導員老師可以把每一項手續的用途及辦理方法梳理成體系,安排一次集中輔導,解決學生的疑問,并形成文字資料上傳到學生群共享便于隨時查閱。這樣,既提高了畢業手續的辦理效率,也為即將走入社會的學生提前充實了公共事務處理常識。待他們離開學校后,或是走上公共事業管理崗位,或是繼續備戰公務員考試,在處理相關知識時,離校前的畢業手續辦理輔導內容還歷歷在目,處理相關問題會更加得心應手。可見,把學生送出校園不是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竭盡全力發揮高校職能部門和教育管理者的引導作用,更好地輔導學生,為他們前進的道路指的更遠一些,幫助學生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助力前行。
五、帶著愛和感激離校?——感恩教育實踐課
畢業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意味著學生生涯的結束,也是人生階段的一個大的跨步。對于大多數畢業生來說,即將走進社會,走向未知的生活,此時的心態是對青春美好時光的留戀和對未來新生活的憧憬交織在一起,同時又多少有一些疑慮和擔憂,因此畢業季總會充斥著與生俱來的傷感。畢業生的感恩教育不需要刻意教條化執行,應該是孕育在無形中的,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讓學生接受愛的教育,帶著感恩和愛,充滿正能量地繼續前行。如組織學生再徜徉一次校園,看看如今已成參天大樹的大一勞動周時種下的小樹苗;再去圖書館學習一次,回憶四年來各種考試前自己日日夜夜埋頭苦讀的身影,激勵自己今后也要不斷努力;再吃一次食堂,以后這就是家的味道,提醒學生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體;再住一住寢室,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和有趣,告訴學生工作壓力大,要按時休息;找到入學時新生見面會的那個教室,完成一次穿越,與四年前那個青澀稚嫩的自己對話;一齊穿上學士服、小禮服或者民國學生裝,擺出各種姿勢拍照留念,在校園中留下一道亮麗的風景;師生合影,和新生軍訓照片對比,看看自己是否變得成熟沉穩;參加畢業典禮,聆聽校領導講話,帶著夢想和祝愿啟程,成功了也不忘回家。每一個點滴的回憶,組成的便是高校畢業生情感教育最有力量的部分,讓每一個畢業的學生不僅帶著滿腹學問走向社會,更懷揣著一顆感恩之心,這不僅標志著學生們大學美好時代的結束,也標志著高校對學生的畢業教育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畢業教育,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應該保持一種常態化和連續性,且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終。高校學生畢業期間,學校相關部門和教師應該提前做好統籌計劃,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循序漸進地做好畢業生思想教育工作,使畢業生懂得擁有自尊自愛、陽光健康的美好品行才是一筆巨大的人生財富,為學生營造文明有序的畢業環境,達到全體學生順利離校的良好效果。上好畢業生離校前的五節課,是畢業生教育這個復雜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使畢業生懷著眷戀和感恩,安全文明地離開學校,自信陽光地踏入社會,對高校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左偉清.當代大學畢業生的生命困頓與教育關注[J],思想理論教育,2013(10):68-75.
[2]孫峻.淺談高校畢業生的教育與管理[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09):123-124.
[3]賈海燕.營造“畢業季”文化提升大學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內涵[J],華夏教師,2012(02):78-79.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