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禺
摘 要:貴陽市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自建成開放以來,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應,但游客在享受公園環境和服務的同時,也漸漸感受到公園在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通過對該濕地公園多次實地考察,發現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不足:設計建設不符合生態原則、忽視地方文脈傳承、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缺失。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了遵從生態原則完善景觀,重點打造標志性景觀,注重文化傳承,完善配套服務等改進建議。
關鍵詞: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不足;改進
中圖分類號 TU98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1-0082-03
Abstract:Since Huax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in Guiyang City came into use,it has produced benign environmental values,ecological values and economical values.Tourists enjoy themselv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ervice.At the same time,tourists generally realize the deficiencies i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We have taken field trips many times and find three aspects of deficiencies in the park.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not according with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The neglect of the inherit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The lack of infrastructure.Aiming at the deficienci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Defer to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Perfect the landscape;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tion of culture;Complete the subsidiary service.
Key words:Huax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in Guiyang City;Deficiency;Improvement
濕地是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是珍貴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按照建設部2005年發布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的定義,“城市濕地公園,是指利用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適宜作為公園的天然濕地類型,通過合理的保護利用,形成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背鞘袧竦毓珗@的建立對濕地的保護及發展,城市生態的調節、建設與維護,公眾的工作與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城市濕地公園相比于其他濕地公園對城市、居民有著更直接的影響,而城市也需要濕地發揮更好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我國對于濕地的研究、保護與利用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于濕地認識的不斷加深,城市濕地公園數量不斷增加,根據從網絡檢索到的資料統計,到2015年3月19日,住建部共公布了11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名單,累計全國有52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還有一大批城市濕地公園在建和待審。城市濕地公園在積累了一定建設、管理經驗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
貴陽市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自規劃時就吸引了社會各方的關注,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關乎公園的發展,濕地效益的發揮,對其他城市濕地公園也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本文對公園在建設和管理的不足做出簡要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
1 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概況
按照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解說詞的介紹,該公園于2009年成為第六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于貴陽市郊區花溪區中心城區,以花溪河為紐帶,規劃范圍包括十里河灘、花溪公園、平橋觀光農業帶3個景區,地貌和氣候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下的高原巖溶丘陵區,是西南地區為數不多的城市濕地公園,唯一的河流型城市濕地公園。十里河灘、花溪公園、平橋觀光農業帶3個景區中,花溪公園民國時即建成開放,平橋觀光農業帶基本保留農業種植狀態;十里河灘景區面積2.2km2,是在原來水田、菜地、苗圃的基礎上新建的,是一個獨立的管理區域,人們常說的花溪濕地公園,其實就是指十里河灘景區,本文討論的花溪濕地公園,范圍也是十里河灘景區。
花溪城市濕地公園十里河灘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河流、河灘、濕草甸、溝渠、水稻田等多種類型,具有蓄水防洪、調節徑流、消減洪峰、補給地下水,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凈化水體,消除污染等多種功能。環境優雅,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較高保護、觀賞、文化和科學價值,建設開發基礎好,并且與城市關系密切。自公園開始規劃建設起,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開放后,即成為附近居民休閑游玩的新寵。節假日常迎來游客高峰。游客在濕地公園中休憩、觀賞、游覽,參與科普教育和科學文化活動,絡繹不絕。濕地公園不僅成為當地居民休憩娛樂的好去處,也為游客的短期出行新添了一個選擇,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濕地公園的保護與發展也成為了一個新熱點。
2 存在的問題
2.1 設計建設不符合生態原則
(1)破壞原有人工濕地。濕地公園范圍內曾有大片水稻田,但在公園建設時卻將大部分水稻田里的水排干變為旱地,改種其他旱生植物,原有種植水稻的地方已找不到水稻的蹤影?,F在保留的一小塊水稻田深受游客喜愛,已成為公園中“攝影指數”最高的地方之一。水稻田本就是一種重要的人工濕地,這種在濕地公園內將“濕”地改為“旱”地的建設規劃不禁讓人感到奇怪。水稻田的消失,不僅違背了景觀設計的生態性,使其濕地類型多樣性和生態效益大打折扣,稻田養魚等趣味性極強的生態化生產方式的展示也失去了依托。濕地公園不擴充濕地卻破壞了原有濕地,是不符合生態原則的做法。
(2)過多的混凝土河堤。濕地公園中有較多的河堤用石塊水泥砌筑,以石砌岸,水泥勾縫,阻止河水下滲,妨礙地下水的補給,損害了動植物的天然生存環境,還增加了人工痕跡,破壞了真山真水的特色,既不美觀又不生態[1]。
(3)道路建設隔絕生物通道。濕地公園中有一條縱貫南北、6.5km長的主道,全部柏油路面,寬數米,是車、人混行的主游道。道路高出兩邊地面,剛好把濕地公園的河灘部分和山體部分隔開中間,中間沒有一個涵洞,實際上將一個本來就不大的生態系統分成了兩部分,隔絕了河灘和山體之間的生物通道。
2.2 忽視地方文脈傳承 對區域內原有村寨的處置不當。濕地公園內原有3個布依族村寨,建設中將2個村寨全部遷出,僅留下1個。保留下的麥翁村村內原有耕地全部歸入濕地公園,村民的工作生活方式有很大改變,且影響著濕地公園的建設發展。許多村民利用其位置優勢辦起了飯館、農家樂等。但隨著店鋪數量的增加,經營規模的增大,且缺乏有效和有針對性的管理,公園面臨著管理失控、發展無序的尷尬局面。這樣不僅損害了游客、公園的利益,從長遠來看更會損害村民的經濟利益,大大影響濕地公園的聲譽,破壞其社會效益。同時,對于遷出的2個村寨,政府需要支付安置遷出戶所需的大量費用。大量的遷出與占改耕地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產生大量無業游民,這些無業村民不少在公園中違規經營自行車、燒烤等小生意,對公園秩序造成沖擊,村寨所在地的改遷也會使其文化傳承出現斷裂,破壞其系統性。而如果當初保留這些村莊,嚴加控制,可以讓村民演示性耕種一些水稻田,適當開展風味餐飲、民居旅社、特色商品等經營活動,不僅能解決了村民的生計,也為游客提供了必需的服務。
2.3 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缺失
(1)道路體系不合理。主游線游覽車道、自行車道、步行道重合,且道路狹窄,有安全隱患。而自行車作為游玩、健身的很好的交通工具在園內沒有專門的、完整的自行車道。
(2)休息和服務設施稀少且不配套。面積4.5km2、游覽路線全長6.5km的園內,可供游人休憩、補充能量的服務點屈指可數,除了南北2個入口和中間僅剩的1個村莊外,沒有服務點。園內的導覽圖、標識、教育科普知識牌等游客所需的服務設施和手段大量缺失,已存在的指示牌甚至出現了許多明顯錯誤。公園的社會效應沒能很好發揮。服務體系的缺失,不僅游客得不到基本的服務,不收門票的公園也失去了一個營收的機會,使得維護正常開放的經費更加短缺,因為游客越多維護成本就越高。
(3)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是目前旅游業發展的一種趨勢,但園內缺乏信息化的專業講解服務和智能化科普教育設備等服務設施,沒有二維碼,也沒有網站。離真正實現服務信息化、智能化還有一定距離。濕地公園如果缺少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務,就很大程度上不能將濕地公園的社會效應特別是文化教育功能發揮到最大化,這對社會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同時也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3 改進建議
3.1 遵從生態原則完善景觀
(1)恢復水田濕地。保護濕地景觀的完整性,恢復部分水稻田,維護好并充分利用?;ㄏ鞘袧竦毓珗@內有水稻田、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而其中最具人文色彩、與人們生活最接近的就是水稻田。水稻田作為城市濕地公園內數量不多的人工濕地,不僅保護了稻田的生態性,還增添了景觀多樣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增強景觀的野趣。景觀設計自然富于野趣?;ㄏ獓页鞘袧竦毓珗@解說詞介紹,公園內有維管束植物495種,其中濕地高等植物51種,占貴州省內濕地高等植物總數(185種)的27.6%。另外,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種(不包括栽培種);貴州省二級保護植物1種,且為貴州濕地特有種,濕地景觀資源豐富。公園應充分利用植物資源多樣且具有層次性的優勢,科學配置植物種類,以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遵循自然化原則,減少人工修飾,避免人工雕琢痕跡過重,景觀設計悄然天成,盡量做到“雖由人作,宛若天成”,使公園內景觀既合乎生態化、本土化,又能做到多樣性,移步換景,使游客們深切體會到自然的魅力,公園的閑趣。
(3)留出生物通道。濕地公園受自然環境的限制,各類游覽方式的游覽路線狹窄甚至重疊難以改變,但在沖突較大的路段應盡量分離道路,提高安全性。同時,濕地公園內生物種類豐富,硬質路面的建造對動植物的正常生長生活有很大的影響,道路的建設應照應生物,特別是動物的生活習性,為其留下涵洞、水管等相應的生物通道。
(4)恢復生態河堤。完全由混凝土砌筑的河堤,除了橋頭等地段外,應盡可能改造為可透水、可長草的生態河堤。
3.2 重點打造標志性景觀 花溪城市濕地公園特點突出,優勢突出,但給人的總體感覺以及外界的印象卻是平淡無奇。從景觀建設的角度來說,因為缺少突出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精髓的“點睛之筆”,對重點景觀的“分辨率”和綜合性的打造還有一定空間。對比國內其他同類型的濕地公園,如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其人文景觀煙水漁莊、河渚街、秋雪庵、洪園等即是著名景點,如香港濕地公園,建有占地1萬m2的室內展覽館“濕地互動世界”,以及超過60hm2的濕地保護區,是亞洲首個擁有同類型設施的公園,其環保獨到精致的設計理念為景觀建設增色不少。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也要開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論是自然或是人文景觀,亟需對游客的吸引力,打出響亮的名號。
3.3 注重文化傳承 打造文化濕地。利用濕地公園碩果僅存的一個布依族村寨,尊重和挖掘民俗,展示農耕文化,使其成為少數民族傳統集體文化活動的聚集點與開展點,給外來游客提供一個真切了解和體會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的機會。同時,還可建設濕地博物館、民族博物館等與當地聯系較為密切的,參與性高的人文景點,填補十里河灘文化濕地的空白。
3.4 完善配套服務
(1)嚴格管控的基礎上利用好當地村寨。公園內著重保留并維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特色建筑,鼓勵原住民利用其地理優勢,搭上濕地公園發展的順風車,開辦飯館、旅社、農家樂、度假村等既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又造福于當地發展的經營組織。公園管理處協調好內部居民生產生活與公園運營,游客游覽消費的關系。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農”問題,為政府減輕了負擔。同時嚴格管控當地村寨的擴大發展,盡量使新增建筑與原有建筑風格相似。使人與環境和諧共處,人與人和諧共處。借鑒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做法和經驗,對遷出與留下的村寨分類管理,對外安頓好,對內控制好。
(2)對所有入駐的店家進行篩選分類,劃區經營。經營者在滿足中低端消費需求的同時還可憑借其優雅舒適的環境瞄準高端消費市場,如專門劃分出區域作為“雅室”,提高服務的檔次。整個濕地公園內所有經營活動交由專業團隊經營管理,規范市場,切忌把市場做亂。濕地公園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如果做得好則很有可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同時也要注意避免過度商業化。
(3)完善服務體系。一個景區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對景區的發展至關重要。公園不僅要提供完備的基礎服務,如擁有指示牌、應急處理處、游客服務中心、洗手間、母嬰室等服務設施,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性化程度較高的,環境友好型的服務體系。從硬件軟件兩方面著手,在整體拉高公園服務設施質量檔次的同時,提高相關工作管理人員各方面的素質,使設施管理不脫節。
(4)加強信息化,智能化服務,緊跟發展潮流。城市濕地公園是集休憩、游覽、科普、教育于一身的公共濕地,其建設發展與城市息息相關。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建立增強了社會對濕地保護的意識,為城市注入了活力,并在一定意義上填補了西南地區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空白。與此同時,公園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對濕地生態性、系統性、統一性的建設上還可以增強,在協調生態環境與人工行為,村莊與景區,原住居民與管理者、經營者、游客等各方關系上還有一段路要走,在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的發揮上還能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劉勇,劉燕,朱元榮,等.河道硬化與生態治理探討——以貴陽市南明河為例[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1):157-159.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