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深入文本 有效解讀
——淺談小學語文文本深入解讀的方法
楊麗麗
(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文本是教學的起點。小學語文教學要根植于文本世界,珍視并不斷深入文本資源,研讀語言,聯系背景,找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豐厚意蘊,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并生成新的個性觀點,與文本、作者展開平等而深入的對話,有效解讀,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小學生;深入文本;方法
隨著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部分教師過于“遷就”學生的“發散”,對學生的誤讀、偏讀甚至錯讀不及時加以引導、指正,過于追求課堂的喧鬧氛圍,導致教學脫離文本,對話隨意而淺顯?;诖?,本文提出小學語文教學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要不斷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重難點,并挖出文本的豐富內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非常珍視小學生的閱讀感受,鼓勵他們在文本上留下自己思索的痕跡,打下自己閱讀的烙印,從“感”到“受”,不斷深入文本,進一步地思索、推敲、探究,感悟文本獨特而精妙的語言。
在《長江之歌》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們朗讀文本,感悟長江的源遠流長、氣勢磅礴、博大精深和無窮力量。在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礎上體悟其中的情感。有的說,長江就像偉大的母親一樣,哺育了中華兒女(弄懂了比喻句);有的說,長江從雪上走來,奔向東海,有無窮的力量(弄清楚了句意之間的關系);還有的說長江有寬廣的胸懷,也有健美的臂膀,作者用擬人的修辭寫出了長江的偉大……有了感悟,學生再讀時就更富有深情,把自己“對母親的眷戀、依戀之情”融入到聲音中,讓聲音與文本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我們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有個人誦讀、小組誦讀、男生誦讀、女生誦讀、配樂誦讀等,用不同的形式來贊美長江,抒發炎黃子孫心中的澎湃之情,吐露出心底的聲音。
每一篇文章都是屬于世界的,這是我一直秉持的觀點。如果沒有教師的引領,如果沒有相關資源的補充,學生對文本往往會淺嘗輒止。為此,我在教學中,會幫助學生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讓學生管中窺豹,觸及文本的深層底蘊,領會文本創作的意圖,實現啟迪智慧、提升認知的思維目標。
在《二泉映月》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們在初聽二胡曲子時,還不能體會出其中復雜的情感,對于文本中提到的“飽經風霜”“坎坷”等詞語比較迷茫。為此,我給學生準備了影視片段,展示舊社會藝人的艱辛生活。阿炳演奏胡琴技巧高超,卻要淪落街頭,加之雙眼失明,就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在感悟文本時就不再那么迷惘。在第四段的探究中,學生們感悟到了在似水的月光下、淙淙的流水旁,在美好的中秋之夜,飽經風霜的阿炳孤身一人,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他想到師傅說過的話,想到……”這正是美好的景與傷心的情,兩者強烈對比。阿炳用琴聲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對音樂不棄,對苦難不低頭!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帶領學生深入文本,這樣一切就會不攻自破。
小學生是語文課堂真正的主人,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我不但為學生巧妙設計問題,也鼓勵學生針對疑點、盲點等提問。在這樣的質疑、探究中,學生又進一步與文本對話,從對立的層面來審視文本,不盲從,不輕信,不趨眾。
在《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的教學中,讀完文本之后,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有的問道:你們說,小駱駝為什么感到委屈?立刻有人回應:小紅馬嘲笑了小駱駝的長相。又有人提問:在沙漠里,小駱駝遇到了哪些情況?有人回答,沙漠又松散又炎熱;有人追問道:走過沙漠后,小駱駝有什么感想呢?很多人說小駱駝知道了駝峰、眼毛、腳掌的作用,不再委屈了,感到驕傲了!可有一個學生說,小駱駝應該更委屈才對!為什么呢?他告訴大家,因為小駱駝知道了真相后,它更會感覺被冤枉了,所以文本用了“應該”一詞。我趁機問大家:如果小駱駝又遇見了小紅馬,他會怎么說呢?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再高的樓也是平地而起,再遠的路也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完。小學語文教學要從重視文本開始,深入探究文本的語言、結構、情感、主旨等,深入與文本對話,讓學生有更多的“底氣”來辯論、質疑,讓課堂更加有效。
[1] 胡霞榮.多維感知,準確探尋文本核心價值[J].內蒙古教育,2016(26).
楊麗麗,1982年生,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二級教師。